Year: 2024

大模型搞砸!烧光3000万,CTO被裁

文章来源:技术领导力 图片来源:由无界AI生成 K哥的朋友王总,是某大型集团董事长,去年从大厂重金挖了个P9做CTO,并对其寄予厚望。上任后不久,CTO就给王总分析未来趋势,提出了AI战略,要求集团投资3000万搞大模型。 没成想,不到一年时间3000万预算就造光了,而CTO口中的大模型却连影子也没看到。董事长也慢慢回过味来,果断叫停了项目,裁掉了CTO。类似这种在大模型上折戟沉沙,几千万花下去,毛都没看到的真实案例,K哥今年至少听了5个以上。在当前环境下,为什么还会出现这么多“看上去很傻”的故事,今天K哥就和大家聊一聊。 01 大模型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 1、技术本身,并不创造价值 大模型无疑是近年科技圈风头最盛的热点,很多企业都把大模型当成了不容错过的风口,砸钱建团队,跑步进场准备淘金。大模型真就是现成的金矿吗?所谓大模型,其实就是具有庞大的参数规模和复杂程度的机器学习模型。它所带来的生成式AI技术,可以让人用自然语言与机器交互,确实是数字时代的又一次重大革新。但说到底,大模型仍只是底层技术底座,其本身并不能直接创造价值。 举两个例子,就更容易理解了。胶卷时代的王者柯达,早在1975年就在实验室里研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但由于担心这项技术会影响胶卷销量,就一直没有推广应用,最终被呼啸而来的数码时代所淘汰。 和柯达的命运一样悲催的,还有施乐公司,这家公司最早推出了个人电脑,爆火的却是IBM和苹果;最先创造了GUI(视窗界面),受益的却是微软的Windows;最早发明了鼠标、键盘和以太网,自己到今天却还在“执著”做着上世纪的生意——卖打印机和复印机。 不管什么领域,如果只是一味卷技术,而不考虑将其商业化落地,相信都会遇到柯达或施乐的尴尬。对于大模型产业链上的参与者而言,必须要想通一点,大模型是一个基础,必须把它“下沉”到各应用场景中去,让它的上面“长”出有价值的应用,让技术真正为应用服务,这个产业才算跑通了,才有可能越做越大。 2、技术总是短期被高估,长期被低估 去年开始,全球范围掀起了以大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AI浪潮,国内很多企业也不甘人后,积极入场。一时间,但凡和算力、算法、数据、网络安全、云计算、AI相关的企业和题材,都能被追捧上天。 360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自去年年初AI大模型爆火后,周鸿祎就频繁发表言论,表示360不会错过这一历史性机遇。结果,360的股票从2月初的7块多钱,暴涨至4月初的20多元。类似360这样,在AI大模型题材风口上,股价暴涨、市值大增的企业还有很多。从财务和投资的角度看,有些人确实已经尝到AI大模型带来的“甜头”。但从技术革新的角度看,我们还远没看到大模型给人们工作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 比尔盖茨说过:“我们总是高估未来2年会发生的改变,低估了未来10年将发生的改变。”虽然大多数人都对AI大模型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没有异议,但如果过于短视或过于急功近利的看待这一技术,就未必是好事了。 在未来,AI大模型绝对有无限大的价值,等着我们去发掘。但我们要审慎客观地看待它的发展周期,不要总幻想它能在短期内给人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或者给个人带来泼天富贵。毕竟,我们见证过太多“风口”过后的一片狼藉。 02 别卷大模型了,机会在AI Agent 1、从百模大战,到十模共生 尽管不断有大佬高喊“不能落地的大模型没有意义”,但丝毫不影响近一两年来大模型赛道的激烈厮杀。截至去年8月之前,国内就有超过120家机构或企业发布了自己的AI大模型。李开复被问到大模型赛道最终能有几家活下来时,直白回答“除了大厂,中美加起来应该可以支撑五六家左右。”算上大厂,也不过是“十模共生”。 大模型赛道本来就是资本密集型、人才密集型、数据密集型的赛道,在准备进场前就要先想好一系列复杂的问题,比如人才建设问题、技术落地问题、数据和隐私的问题,商业模式问题等等。这注定是科技巨头战场,绝大部分中小玩家,都不具备上牌桌的实力。 话很残酷,但道理很对,看看近几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埋葬了多少梦想家,才最终跑出寥寥几家“造车新势力”。今天的大模型也是如此,可以信仰,但不要FOMO(Fear of Missing Out,怕错过),要清楚这还不是商业风口,而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技术革命。 2、利用AI基建,开发AI云原生应用 比尔盖茨有这样一个判断:Agent是下一个互联网。李彦宏也公开表示:“中国现在有好几百个基础模型,这是对社会资源巨大的浪费,更多的资源应该放在去探索跟各行各业的结合,探索有没有什么全新的超级 APP 的可能性。”…

AI收入三位数暴增!阿里云在背后做了什么?

文章来源:硬AI 作者 | 张逸凡 编辑 | 硬 AI 图片来源:由无界AI生成 阿里透露24Q1智能云AI收入同比三位数强劲增长,预计云业务下半年恢复双位数增长。 AI收入同比三位数强劲增长?! 5月14日财报会上,阿里透露24Q1阿里的AI相关产品实现了收入同比三位数强劲增长。 集团CEO吴泳铭表示,AI业务的增长主要来自于两方面: 基础模型公司、互联网公司的模型训练及推理服务需求;金融、汽车等行业垂直应用需求增长推动; 对于未来的预期,管理层认为在公司对AI的大力布局下,阿里云的商业化收入将在下半财年恢复双位数增长。 同时从财报现金流变动来看,阿里云仍然是1季度公司重点的资本投入方向。 为何阿里云AI业务能够实现如此强劲的增长,阿里云的AI战略将会如何进行?本文试图透过公司过去半年的业务变化探知一二。 01 阿里的AI布局 去年9月,吴泳铭出任阿里巴巴集团新一任CEO后,提出了“用户为先、AI驱动”两大战略重心。在11月电话会上,吴泳铭又正式明确为三个方向:技术驱动的互联网平台业务,AI驱动的科技业务,全球化的商业网络。 对于阿里云来说,在经过2个月的断舍离后,吴泳铭确定未来五年阿里云将实施AI驱动、公共云优先的策略。 为此,公司随后在AI领域布局更加全面,战略也更清晰。一切配合公共云服务增长。无论是原先的开源模型基座、通义系列AI应用、模型社区,还是进一步拓展对外投资,扩大阿里的“AI生态朋友圈”,都在为阿里云的核心——公共云服务引流。 硬AI统计目前阿里云主要AI产品生态: 02 AI云服务 毫无疑问,阿里的公共云已经成为云板块的核心,所有的业务都在围绕这一议题而布局。专注于在技术和规模上建立竞争优势,并降低了全球公共云产品的价格,已成为阿里云的优势。 进一步拆分,AI云服务的优势体现在算力、通信、模型库等要素。 1)算力/网络 作为云服务龙头,阿里云拥有算力和网络资源的先天优势。依托自身的云平台,阿里搭建了充足的AI基础设施(包含算力和通信设施),并推出云开发平台ModelScope,使得开发者可以轻松地在云端开发和部署各种AI模型。 今年四月初,阿里董事会主席蔡崇信接受采访时指出,当前算力储备足以支撑18个月的大语言模型训练需求。另外,在“推理”阶段,公司也有相应的部署,来支撑模型的运营。…

TikTok将如何用法律武器打响“自卫战”?律师详尽解析

界面新闻记者 | 徐诗琪 界面新闻编辑 | 宋佳楠 字节跳动旗下TikTok的命运,正因一份被拜登签署的法案而蒙上了不确定性。 这份法案于4月24日经美国总统拜登之手签署。在相关条款中,字节跳动被限期约九个月剥离其美国业务,否则将面临美国全国禁令。此外,如果拜登确定出售事宜取得进展,他还可行使一次90天的延期权力。 对此,TikTok及其首席执行官周受资均作出强势回应,誓言通过法律途径反击。 为了进一步了解TikTok可能采取哪些法律措施打响“自卫战”,以及未来面临的或好或坏的诸种结果,4月28日,界面新闻采访了熟悉美国相关法律的汇业律师事务所企业出海数据合规领域的合伙人魏冬冬律师,就TikTok事件的未来走向进行解析。 事实上,美国政府对TikTok的封禁行为已有多次,但在魏冬冬看来,此次法案相较以往更加严密周全,“是级别最高的一次。” 它与2020年、2023年TikTok经历的禁令不同,并非一个单独的TikTok禁令法案,而是被打包在一项有近20个法案的“HR815”中。HR815目的是“为截至2024年9月30日的财政年度提供紧急补充拨款,并用于其他目的”,拨款额度高达950亿美元。 制图:界面新闻记者 这种做法“暗藏深意”,要知道,排在HR815法案之前的,是当下对于美国更紧急的涉以色列、乌克兰拨款等事务,针对TikTok的《保护美国人免受外国对手控制的应用程序侵害法案》(以下简称“TikTok法案”)仅被列在第8项。如此打包,能让该法案更受重视,并更快获得通过。 事实也的确如此。自3月初由几位众议院议员提出开始,TikTok法案仅经历一个多月就走过了多项流程,并被送到拜登办公桌前。并且几乎每次投票都以压倒性优势快速通过。有媒体评价,这是一次“迅雷突击”。 TikTok法案的目标是将该公司受中国实体持有的股份(包括中国员工持有的期权)降低至20%以下,并且中国实体不能具有控制权。达到这一目的的办法,就是将TikTok在美业务剥离,实施期限为270天(约9个月)。按照TikTok官网声明,目前该公司由字节跳动全资持股。 魏冬冬分析了此次法案与之前的两大不同:一是在美国由参议院、众议院通过的叫作法令,通过后即成为公共法律。由总统签发的叫作行政命令,无需通过国会审核,仅对政府机构和官员生效,不直接对民众生效。但法令和行政命令如果被提起违宪审查,法院均可判其无效。 2020年,特朗普签署的便是行政命令,TikTok通过法律诉讼取得胜利,法院宣布暂缓实施。2023年,蒙大拿州也曾通过州内的封禁TikTok法案,但同样以TikTok上诉胜利为结局。 而此次发布的TikTok法案,属于全国范围内实施的法令,效力更强范围更广。 二是此次TikTok法案在行文上更加严谨,并非禁止用户下载TikTok或与TikTok/字节跳动进行交易,而是“禁止应用商店和互联网托管服务商为‘外国对手控制应用’提供服务”,如若提供服务则将对服务商罚款。法案甚至并不点名TikTok,仅在定义“外国对手控制的应用程序”时将TikTok与相关公司单独列出。 图:HR815法案原文 法案还列出了兜底条款。“外国对手控制的应用程序”被定义为两类,第一类是TikTok及其相关公司,第二类是“受外国对手控制和总统在发布相关命令后确定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重大威胁的”。 魏冬冬表示,如果法院判定第一类条款无效,第二类仍然具备效力,政府仍可“迂回”地证明TikTok属于第二类应用,从而达到封禁目的。 显然,美政府在几次封禁受挫后“优化”了自己的法律武器,而TikTok此次起诉胜算几何?又将经历怎样的流程? 魏冬冬对界面新闻分析,关于起诉时间,字节跳动现在就可以向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巡回上诉法院(该法院对此法案有专属管辖权)起诉,但预计不会立刻起诉,可能到今年下半年或年底进行。起诉时还可以申请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初步禁止该法律的执行,即临时禁令。最终可能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 她强调,临时禁令可以为自己争取时间,即便在一审时败诉,也能再提起上诉,而在审理过程中TikTok有机会继续经营。 关于起诉理由,周受资曾在回应视频里多次提及“保护1.7亿美国人自由发声的权利”,这也是TikTok在之前几年里数次调用的法律依据,即美国宪法保障的言论自由权。 但魏冬冬指出,“法院对言论自由的保护不是无限度的,需要去权衡,保留TikTok会对国家安全造成多大危害,而封禁TikTok又会对言论自由产生多少影响,法官要衡量这两个价值,审查言论自由的牺牲是否合乎比例”。 此外,基于剥离价格的不确定性,TikTok以该法律侵犯TikTok中国主体的私人财产违反宪法为由起诉也是可能的。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扬斯顿钢铁公司诉索耶”一案中曾适用一规则,但基于TikTok此前引用言论自由应对美国禁令的成功经验,以及获取TikTok用户的支持,呼应TikTok用户可能提出的诉讼,魏冬冬认为引用言论自由起诉的可能性更大。 期间,TikTok与政府都有可能发动民众力量并游说政党等。就像TikTok曾通过弹窗号召用户们致电国会一样,或许接下来将有更多普通美国用户发起起诉,以舆论力量向政府施压。而普通用户起诉理由就不止于言论自由,还可能是财产利益受损等等。…

电商不是一味卷低价才有出路,OEM工厂现身说法

界面新闻记者 | 肖芳 界面新闻编辑 | 宋佳楠 今年以来,国内电商平台普遍掀起了价格战。在消费下行的环境中,低价更容易吸引消费者,但对于商家而言却是另一番景象。 界面新闻记者近日走访了位于河南洛阳的钢制办公家具产业带,多家正在进行电商化转型的工厂负责人给出了他们的看法。 其中一家工厂目前正在淘宝、拼多多等国内多家电商平台经营,也同时在亚马逊等跨境电商平台开设店铺。由于不同市场的竞争环境不同,他们也感受到诸多差异。这家工厂的负责人告诉界面新闻,国内电商商家主要围绕“低价”展开竞争,这种竞争环境的基础源于平台对知识产品的保护不够重视。 该负责人举例称,其所在工厂店铺上线一个新研发的产品之后,平台上很快就出现大量仿制品。这些仿制品可以把价格压得更低,也会倒逼他们自己的产品降价。 “大家一味卷低价,导致商家的利润空间被极度压缩,工厂没有能力在品牌和产品上投入创新,很难真正完成品牌化转型。”他说道。 目前,随着传统外贸生意的下滑,国内服装、家具、日用品等多个领域的OEM工厂在向电商化转型的过程中,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由于产能过剩,平台的运营策略更多向讨好消费者倾斜,而在商家的运营中流行着一个潜规则:你不愿意做,有的是人愿意做。但在这种“非你即他”的思想背后,也潜伏着一些危机,从长期来看,受伤害的始终是消费者。 这种意识的流行与目前OEM工厂的处境有直接关系,界面新闻走访的洛阳双彬办公家具公司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双彬此前主要做传统外贸生意,代工生产钢制办公家具。从几年前开始生意已经非常难做,工厂又没有自己的品牌,产品研发能力也一般,且还需要通过三级分销商网络才能接触到消费者,无法直接掌握市场和消费者的信息。 2020年前后,这家工厂决定向品牌化和电商化方向转型,但摆在他们面前的便是“是否卷低价”的问题。在运营一段时间之后,他们意识到一味卷低价并不能让工厂摆脱困难处境,最后还可能为了低价而降低产品质量导致恶性循环。 在郑州市电子商务协会秘书长赵亮看来,OEM工厂不管是转型国内电商还是跨境电商,一定要坚持走差异化、品牌化,最终才会带来价值化。 但本已困难重重的OEM工厂,需要一个更加良性的竞争环境才能完成价值化转型。 在面临转型的困难时期,双彬最终选择了通过品牌化和原创产品设计研发摆脱同质化竞争、低价内卷的困境。双彬副总经理姚婷表示,这个过程中,商家最需要的是找到一个包容性更强的市场,没有像国内这样过度内卷的跨境电商平台给他们提供了机会。 姚婷对界面新闻表示,在2021年做跨境电商之前,双彬从未申请过专利,但这几年其申请的专利已经达到几十个。因为知识产权方面得到了更好的保障,该工厂今年还和国外的设计师进行了合作,新设计的产品预计7月就能到仓。 另一家工厂星都则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寻求差异化竞争。在洛阳钢制家具产业带中,大多数工厂都是从钢制储物柜起家,各家产品大同小异,而星都在转型之后主攻保险柜等强安防类钢制家具,试图找到突破点。 这种转型同样需要良好的竞争环境和充足的利润空间。在转型之前,很多工厂还是以产定销的模式,即工厂生产了什么就去卖什么,没有考虑客户真正的需求。但转型之后,他们把更多资源和精力放在挖掘用户需求并重新设计产品上。如果一味卷低价,工厂基本没有能力在这两个方面投入。 星都副总经理毛向南表示,押注保险柜上也是这几年开始的一个大胆尝试。 “三五年前消费者购买保险柜一般都用来存放贵重物品,但在加入亚马逊之后,我们从消费者那里了解到,保险柜逐渐变得更偏向储物使用场景,因此进行了全新的产品研发。”毛向南说。 星都研发的新产品得到了市场的积极反馈,目前在亚马逊的相关品类中颇具优势。在毛向南看来,OEM工厂转型不能因为看到市场上哪个产品卖得好就跟着学。从产品做出来到接收用户反馈再到大规模生产,需要花费三四个月时间,有时一个产品的红利期就这么过去了。工厂要通过提升研发能力让自己成为那“一阵风”,改变市场行情。 种种尝试也让洛阳钢制家具产业带转型取得了较为积极的进展。亚马逊的数据显示,洛阳钢制家具产业带在平台上的销售已经占到了全国份额的80%,也打破了大众意识中产业带都聚集在华东、华南地区的刻板印象。 “并不是我们的产品不行,而是需要一个更合适的竞争环境。只有竞争环境变得更好,研发才有持续力,才有生命力,才会走得更远。”科飞亚董事长胡云亮对界面新闻表示,自主创新的路虽然走得艰难,但不能停。 科飞亚此前设计过不少不错的产品,但因为获客数量较少,导致工厂生产效率和质量管控出了很多问题。去年入驻跨境电商平台后,他们把很多5年前设计的产品重新拿出来卖,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通过原创设计产品打开市场后,该公司也有了新的方向:将钢制办公家具从办公室场景拓展至家庭场景。在科飞亚工厂的展厅中,界面新闻记者看到其家庭场景产品的设计风格比较符合年轻人喜欢的现代简约风,同时强调零甲醛。 这些OEM工厂在有了产品设计能力的加持之后,市场竞争力也在快速提升。界面新闻从亚马逊方面了解到,现在品牌商和工厂在亚马逊中的比重正持续增高,尤其在前100位卖家中,工厂的比重不断增加。 有了足够的利润,科飞亚计划把更多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按照胡云亮的规划,科飞亚还将建设一个100亩的智能工厂,这个工厂要达到适合年轻人生活和娱乐的标准,把更多高端人才吸引到工厂中去。…

谁来拯救大润发?

文|连线Insight 王慧莹 编辑|子夜 “我赢了所有对手,却输给了时代;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2017年,被阿里巴巴收购36.16%股份时,大润发创始人黄明端曾如此感慨。 如今,线下商超寒意再次来袭,大润发又面临着时代的挑战。 近日,大润发江苏镇江学府路店发布公告,2024年2月29日起停止营业。同一时间,大润发四川德阳店、湖北黄冈店、湖南株洲店也宣布,即将退场。 对此,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方面回应,公司一切都在正常的运转当中,大润发闭店属于正常的经营调整,“部分改造为2.0门店和M会员商店,部分出于物业到期等原因。” 更早之前,大润发在湖北宜昌、北京民族园、吉林延吉等地区的门店也相继停业。一年时间内多店关门,让外界的关注点都放在了大润发的经营状况上。 高鑫零售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9月30日,公司收入357.68亿元,同比下降11.9%。此外,该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3.59亿元,和去年同期的亏损6900万元相比扩大了5倍。 面对大润发从“连锁大王”到“关店止损”的局面,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的投资方阿里巴巴也对零售业也有了新的思考。 2月7日,阿里巴巴2024财年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阿里巴巴董事长蔡崇信表示,正在考虑慢慢退出传统零售业务,正面回应了此前的市场传闻。此外,高鑫零售CEO林小海在阿里的任期即将结束,未来是否任期尚不确定。 此前因为阿里巴巴的加入,让大润发走在了大卖场转型的一线上。在大卖场式微的背景下,大润发选择给大卖场瘦身,同时开发了新的业态:大润发Super、大润发会员店。 只可惜,转型之路并不好走。如今,眼看着阿里不愿再支持,大润发能否还有底气顶着亏损的压力继续改革,是个未知数。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向连线Insight分析,“以大润发目前的状态,卖身都不容易,寻求新的投资更加困难。” 行业的变化下,谁还能拯救大润发? 1、闭店止损,大润发再次面临“时代之困” 线下零售竞争日益激烈,“连锁超市大王”大润发不得不放慢脚步。 肉眼可见的变化是,2024年开年不久,大润发在全国多地的门店相继关闭。其中,不仅有开业13年之久的江苏镇江学府路店,还有在当地的“独苗”门店:四川德阳店、湖北黄冈店、湖南株洲店。 坏消息不止于此,早在去年开始,大润发闭店的消息就陆陆续续传出。 去年10月,郑州大润发大学路店向现场商家发出30天之内疏散的通知;去年11月,湖北宜昌唯一的大润发超市宣布关店,工作人员称长期亏损。 据媒体不完全统计,2023年1月至今,至少有13家大润发闭店或宣布闭店,涉及湖南、江苏、湖北、四川等多个省份。 图源大润发官方微博 多地关店给大润发的前景蒙上了阴影,不过谈及原因,大润发的回复耐人寻味。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对外回应称,公司一切都在正常的运转当中,大润发闭店属于正常的经营调整,“部分改造为2.0门店和M会员商店,部分出于物业到期等原因。” 2月26日,大润发的扩张计划印证了上述官方回复。 当天,高鑫零售宣布旗下大润发、大润发Super、M会员商店三个业态总计将在全国范围内新开出21家门店,另外将对10年以上大润发门店重装改造,预计将完成90家门店的2.0版本重构。 一边关店止损,一边探索新业态,大润发在积极自救。 事实上,伴随市场的竞争、时代的变化,旧门店重构和新业态拓展是高鑫零售自去年以来的重点策略。目前,大润发旗下包含大润发、大润发Super、大润发M会员店等三种业态。 据高鑫零售2024财年中期报显示,截至2023年9月,大润发大卖场门店为485家,大润发Super门店数量达到19家;M会员店有1家,共有505家门店。 高鑫零售门店数量情况,图源高鑫零售2024财年中期财报 而在1月,高鑫零售在全国10城开出12家新店。据悉,从2023年12月底到2024年1月中旬,高鑫零售将在上海、南京、吉林、珠海、青岛、常州、阜宁、茂名、绍兴全国9个城市接连开出12家新店,涵盖大润发、大润发Super、M会员商店三个业态。 门店频繁调整的背后,外界更关注的是大润发真实的经营状况。尤其是在零售行业变天的大背景下,大润发的“难兄难弟”家乐福和沃尔玛的先例摆在面前,大润发也在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