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
敘老底子事
憶老底子人
訴老底子情
據說,人力車是1870年時一位在日本定居的美國傳教士首創的,也有人說是英國駐日本橫濱領事館的工作人員發明的,當然,日本人則以為是一個叫領木德次郎的日本人發明的,誰也無法知道,哪一種說法正確。1873年,一位叫梅納爾(Menard)的法國人在日本發現了這種車子,就把這種人力車運進了上海。
民國時的中國大城市,黃包車可是一種常見的交通工具,街上滿眼皆是。這種從日本引進的人力車,到了中國很快就被加以改進,變得輕便好使,沒有技術的農民進城,幹這個,很是現成。在上海這樣的地方,黃包車伕可是一個龐大的群體。
從這一份當年的《字林西報》知道,1874年5月1日開始,公共租界對人力車徵稅,規定每輛車每月2角,這個月工部局徵收的人力車稅60兩,那麼,當時公共租界有人力車至少420輛(當時使用銀兩和銀元,一兩約等於1.4元),後來,上海人力車的數量越來越多,總數有數萬輛,人力車伕總數約5萬人。
人力車的收費辦法分計程和計時兩種,計程就是以一英里為「起步價」,收費5分,以後以半英里為一個單位,每單位收費5分;計時則是按租用時間計費,第一個小時收費0.25元,以後每小時收費0.20元。
早在1913年,曾經擔任公共租界總巡捕房總巡的蘇格蘭人瑪達生(G. Matheson)退休後,創建了一個叫做「上海人力車伕福音會」的機構,開始在開封路租借民宅開辦業餘學校,教人力車伕讀書識字,還請神父來佈道講經,瑪達生還利用自己的關係,邀請工部局董事、洋行經理、社會名流以及中國紳士組成董事會。可能「福音會」帶有宗教氣息,而瑪達生並不是傳教士,後來改名為「上海人力車伕互助會」(Shanghai Pullers’ Mutual Ail Association)。
上海人力車伕互助會原來設在虹口嘉興路小菜場的樓上搬至比較僻靜的滬西的康定東路。劉鴻生「義泰興煤球廠」開設在康定東路蘇州河邊,煤球廠揚塵很大,而且每天有大量的裝運煤球的車輛進進出出,環境變得惡劣,1937年「八一三」淞滬戰爭後虹口淪陷,上海人力車伕互助會就遷到了「義泰興煤球廠」隔壁。21世紀初,靜安區政府對這幢老洋房大修,使老洋房顯露出昔日的英姿和風采,並把它作為靜安區少兒圖書館。
在上海這樣的地方,黃包車伕可是一個龐大的群體。跟所有的進城做工的農民一樣,他們也需要一個組織。這個組織,就是青幫。而黃包車伕的青幫組織,最高的首領,就是一個叫做顧竹軒的蘇北佬。
顧竹軒十六七歲,就來上海闖世界,拉黃包車。肯吃苦,不惜力,為人仗義,樂意幫人。慢慢地在這個行當幹了出來點名氣,在黃包車伕中,儼然是個頭兒了。經人介紹,顧竹軒拜上海大字輩的青幫頭子劉登階為師,加入了青幫,有了靠山。然後進入公共租界,做了一名華人警探。上海華人警探的老大,是法租界的黃金榮。顧竹軒又託人搭上了那時還沒入青幫,但自己也收徒的黃金榮,也拜他為師,越混越好。
顧竹軒最牛叉的事情,是在跟人開辦天蟾舞臺之後,被公共租界工部局強拆。顧竹軒不服,僱了外國名律師跟工部局打官司,一直打到英國最高法院,最後居然讓工部局賠了他十萬大洋。這事兒,是不是便宜無關緊要,關鍵是跟洋人打官司讓對方敗訴,遷址之後的天蟾舞臺,生意特好,成為上海著名的劇場之一。顧竹軒名聲驟起,成為上海青幫大亨之中排在前列之人。
另一件讓三山五嶽之人欽佩的事兒,是顧竹軒把他師傅養了起來,好吃好喝好招待。師傅死了,他為之披麻戴孝,大張旗鼓地發送。青幫說是講義氣,尊師傅,這種事兒,可不是誰都能辦的。所以,顧竹軒贏得了上海青幫的一致讚譽,名聲更大了。
後來,黃金榮的屬下一個干將,貪財好色,將另一員干將暗殺,犯了幫會的大忌。但苦於沒有證據,黃金榮就暗示顧竹軒把這個事兒辦了。結果,人被殺掉之後,黃金榮又沒有招呼好,東窗事發,顧竹軒因此坐了一年多的牢。幫會就是這樣,不管你是誰,只要人栽了一回,氣勢就矮了一截。黃包車伕國王,依舊是黃包車伕國王,但想再進一層,也就沒指望了。
圖文綜合自:《張鳴》、《鄰里石二》、《北門翠竹》
我知道你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