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繁忙的道路和寧靜的公園呈現出生動的色彩和故事,人們稱這些印度大都市的景觀是「馬賽克式」,這裡有”滲入式公共領域”的原則,超越物理邊界,促進鄰里互動。今天我們將從城市佈局的經典作品出發,進行一次深入了解印度公共區域的旅程。
說到”滲入公共領域”,我們要描述的是那些顛覆了傳統規定和排他性空間標準觀念的區域。這些地方的邊界模糊不清,歡迎各行各業的人們相互交流。無論是熱鬧喧囂的街巷市場,還是寧靜的公園,這些區域都能產生一種聯繫感和包容性。
簡·雅各布斯在她的著作《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1961年)中提到了滲透到公共區域的重要性。雅各布斯建議混合使用城市區域來激發城市活力,強調自然風格和以人為本的相關性。她認為,當每個人的不同要求和需要都得到滿足時,城市就會繁榮昌盛。
同樣,凱文·林奇的《城市印象》也體現了滲透公共空間的原則。林奇強調了大都市風格的精神層面,突出了可讀性和產生聯繫這兩個因素在形成人們如何看待和使用公共區域方面的相關性。他將一個優秀的城市比作盛大的慶典,人們在慶典上逗留的時間比需要的時間更長,因為他們欣賞自己。
這些基本工作不僅為了解城市區域的特徵提供了重要依據,而且為新的看待城市的角度奠定了基礎,人們將重新考慮公共空間作為充滿活力的實體、隨著區域脈搏的跳動而進步。置身於印度大都市的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我們可以親眼目睹滲入地下的公共世界正在復甦。
“集市”上商販和顧客之間的界限模糊不清、本地一種叫做”adda”的休閒活動可以培養鄰里感情,印度的公共場所包含著野生力量。這些公共空間也烙上了歷史的印記,比如殖民時期的準備工作和獨立後的變化,這些變化大量滲透到空間特徵中。
現代城市規劃方法為未來進入印度的公共領域提供了期望。全面的佈局理念、技術進步、區域互動和積極的規劃設計,對於打造可獲得性和吸收性強的區域,以適應不同的文化需求非常重要。
在解決可用性問題、確保安全以及在可視性和安全保障之間達成平衡方面,障礙依然存在。對滲透式公共世界的個人體驗進行評估,可以讓我們了解到這些區域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靈感和樂趣。
要擴大對印度滲透式公共區域的考察,就需要對形成這些區域的社會、歷史和社會經濟方面進行更深入的研究,由此可以發現更多層次的複雜性,也有更多機會看到全面、生動的公共空間。
其中一個方面是社會實踐和日常活動在形成印度公共生活中的作用。典型的印度人生活方式,如慶典以及鄰里活動,在開啟公共區域和培養歸屬感方面發揮著相當大的作用。例如,排燈節、冬青節和開齋節等一年一度的慶祝活動將道路和廣場變成了充滿活力的活動中心,來自不同歷史背景的人們在這裡舉行紀念活動建立聯繫。這些社交活動不僅為公共場所增添了活力,還增進了感情交流。
此外,還需研究殖民時期的準備工作和獨立後的城市發展計劃對印度城市空間特徵的影響。歷史上的傳統,如分裂式規劃、空間不平等以及對特定群體的優待,都給城市留下了長期的物質印象。
舉例來說,殖民時期大都市規劃的遺產,其特點是為統治精英創造獨一無二的領地,以及本土居民區的邊緣化,進而形成了印度各地城市的社會空間差異。
快速城市化、生態破壞和社會經濟不平等等現代城市障礙的到來,凸顯了對大都市佈局和規劃的前沿方法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智慧城市和城市持久發展的原則就顯得至關重要。城市利用技術進步、資料驅動的決策以及積極的準備工作,可以解決發展動力問題,同時創造更全面、更持久的公共世界。
例如,專注於電子網路、可再生資源組合和環境友好型設施的活動可以提高公共空間的質量,同時宣傳生態可持續性;參與式籌備接近於讓地區居民參與決策程序,從而確保公共區域反映業主的不同要求和目標。推廣接納包容性、可及性和可持續性的概念,城市可以發展出真正以人為本的環境,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為社區積累財富。
印度對公共世界滲透性的探索涵蓋了物理空間的界限,包括社會、歷史和社會經濟問題的多樣化。採用現代城市規劃方法和促進鄰里互動,印度可以朝著建設更全面、更活潑、更有韌性的大都市的方向發展,這些大都市既要紀念多樣性,又要有設施齊全的鄰里關係。
* 圖片來源於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請勿商用
————
編輯/排版:Z
祝你開心
點選查看更多精彩
01
山本理顯
02
極簡主義住宅
03
末日城市主義
04
垃圾專家蓋裡
05
木製摩天大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