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毒眸

春节档逐渐冷却,“春山学”却持续火热。

“春山学”源于本届春晚歌舞节目《上春山》,因集结了白敬亭、魏大勋、魏晨三位艺人,以及扑朔迷离的换装、走位事件,在春节期间引发了大众的持续关注,不到三分钟的节目创造了全网数十亿的讨论量。研究“春山学”的网友互称“同学”,事件的相关线索和各方分析,成为同学们口中的“课件”。

(《上春山》逐帧分析(图源:b站)

从一场表演到一门“互联网学科”,“春山学”不是个例。2015年的明星旅行真人秀《花儿与少年2》诞生“花学”、黄晓明在《中餐厅3》中的表现成为“明学”;《甄嬛传》《马大帅》的轮播和考古,让观众开发出了“甄学”“彪学”;网络红人晚晚、大冰也有自己的“晚学”“冰学”。

这些“学”兴起的背后,一方面是用户将自身情感、社会舆论在明星身上的投射,另一方面,也有优质内容给用户提供源源不断的解读角度。

只是“玩梗”已经无法满足网友的求知欲,还要从“学”里看世事学问,品人情文章。

“学”是怎样炼成的

从2015年《花儿与少年2》诞生“花学”开始,“学”就不断走入大众视野,并形成不同分支。在这其中,最容易出圈的,还是以“花学”“春山学”为代表的“抓马派”。

它们往往诞生于一档多人参与的综艺或晚会,伴随着扑朔迷离的多方视角以及错综复杂的事件走向,让这些“学”,多少带点“名侦探柯南”的意味。

“春山学”就因表演者白敬亭与众不同的着装、走位引起网友注意,大批“同学”开始逐帧分析《上春山》节目中白敬亭、魏大勋、魏晨三人的表现。

为了佐证各自立场,网友们台上台下的每个角落都不放过。有人扒出白敬亭春晚前特意定制多套服装,称其“不想和魏大勋一样”;有人则发出春晚多次彩排的现场视频,力证白敬亭春晚走位没有出错;王宁和谢娜两位主持人的相关采访也被网友们反复揣摩,春晚后采白敬亭对着魏大勋的一句“差不多行了啊”更是成为网络热梗。

(《上春山》演员相关服装(图源:微博)

在社交平台上,“春山学”更是堪称这个冬天里的一把火,点燃了网友们的吃瓜热情。不到三分钟的《上春山》,政治学、心理学、厚黑学以及玄学、AI情绪识别都被网友们拿来借以分析,引发二创热潮。

上一个让网友变身侦探的还是“花学”。“杨洋走失”“餐厅打脸”“登山纷争”“房车大战”等众多事件都引起网友持续关注与分析。节目结束两年以后,“房车大战”花絮录音曝光,许晴、宁静、陈意涵等艺人再次处于风口浪尖,参演的7位明星也被网友调侃“7个人800个心眼子”。

(《花儿与少年》第二季“房车大战”(图源:b站)

同样建立在影像上的“甄学”“彪学”发端于电视剧,没有那么抓马,但同样精彩。

“甄学”是可以说是参与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久且最有生命力的一门“互联网学科”。从2011年首播至今,76集的《甄嬛传》一轮轮的热播不仅在社交媒体上形成“甄学”,最重要的是还养活了一大批的“甄学家”。

(《甄嬛传》华妃用发卡当护甲(图源:b站)

这些“甄学家”一方面擅长用放大镜反复在剧集中不断发掘新鲜信息,“华妃用发卡充当护甲”“纯元旧衣欣常在也穿过”这些“新知识点”都让观众津津乐道。

另一方面,“甄学家”们也很喜欢结合历史背景、人情世故进行深度分析,电视剧似乎在此时真的成为“甄学家”们的语料库。微博博主“太皇太后您有喜啦”、B站UP主“S同学甄不错”、“追娘娘特别肝”都持续产出系列内容, “这福气给你要不要啊”“翠果,打烂她的嘴”等台词成功梗化,顺利出圈。

(《甄嬛传》经典台词(图源:b站)

“彪学”的逻辑和“甄学”差不多,但主要围绕电视剧《马大帅》中的角色范德彪。《马大帅》主要讲述东北农民马大帅进城寻女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范德彪是马大帅的小舅子,比马大帅先进城,日常穿着骷髅头毛衣,带着大金链子,号称自己是“辽北第一狠人”,但却屡屡遭受生活的拳脚。

(《马大帅》范德彪形象(图源:b站)

这样一个立体的、可供解构的形象同样迎来了大批“彪学家”们的二创。2019年,B站UP主“德彪的奇妙冒险”发布一系列作品,让剧集之外的“德彪宇宙”丰满起来。

“甄学”“彪学”都带着网友们对一部剧集或一个人物的喜爱,这种对于角色、人物的情感连结,在近几年也催生出了不少“单人学科”。

和“甄学”“彪学”不同,“单人学科”主要围绕现实人物,且这些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或人设,与时下观念相冲突,进而引起网友的反感与嘲讽,“明学”“晚学”“冰学”都是这一类。

“明学”来源于2019年的综艺《中餐厅第三季》,当时担任店长的黄晓明延续了自己在影视剧中的霸总风格,贡献出包括“这个事情不需要讨论”“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好了,不要闹了,就按我说的做”等众多金句,这正好与当时反油腻、反霸总的主流舆论相违背,“明学”在网友们的嘲讽中一路走红,甚至形成了专有句式,被不断模仿。

(《中餐厅第三季》(图源:b站)

“冰学”与“明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冰学”的主人公是前山东卫视主持人大冰。如果用他自己的话说,则是“主持人、作家、酒吧老板、油画家、皮匠、银匠、歌手、手鼓艺人、背包客、黄金左脸、法国骑士、禅宗弟子”大冰。

文青流行的年代,大冰顺势出版《乖,摸摸头》《我不》《你坏》《阿弥陀佛么么哒》《好吗好的》等一系列著作,还开起了“大冰的小屋”,线下签售会的火爆程度,大冰自己形容为“握手握出了腱鞘炎”。

(大冰作品(图源:小红书)

早已不流行诗与远方的当下,大冰的往日风光显得格格不入,一切自以为豪的称呼都成为网友们解构、嘲讽的素材。

“晚学”走红逻辑也是如此。“晚学”特指围绕网红晚晚所形成的一门学科。作为最早的“豆瓣女神”之一,晚晚在2014年与号称资源人脉横跨政、商、文三界的林瀚共同创办木木美术馆,2016年二人在瑞士举办婚礼,这也成了晚学的发端。

(《不止于她》(图源:b站)

如果说早年间网友们对晚晚的讨论主要集中于和明星心机比美、与艺术家们的私生活以及死活也不肯分享的穿搭秘诀,那么在和林瀚结婚后,“晚学”的重点就变成了人设崩塌。

致力于在社交平台打造贵妇人设的晚晚,在婚后被网友扒出和婆婆共背一个爱马仕、“这崽瑞士也是一段佳话”的世纪婚礼五位数也可以get同款、林瀚的物质财富也被晚晚亲口证实“不是他的”。

(《不止于她》(图源:b站)

林瀚动辄表达爱意的情诗“雷宛萤你是我的奶奶”“阳光刚好,Let’s 恋爱”更是成为了“晚学家”们的快乐源泉,模仿句式层出不穷。

“互联网学”背后,是生活的阴影

各种“互联网学科”大流行的背后,实际上是用户心态及内容市场的双向变化。

拿“晚学”“冰学”“明学”三人组来说,晚晚和大冰代表了虚荣和装,黄晓明则代表了油腻和“爹”,这些特质都精准踩在大众的雷点上。人们从他们身上抽象出了一个“社会角色模型”,在钻研“学”的时候,其实也是在研究身边的人和自己。

情感连结与投射的进一步,则是学以致用,这也是众多“学”走红的根本原因:网友们最爱在“群像互动”中品人性。

经久不衰的“花学”塑造了一个史诗级群体修罗场,每位艺人的临场反应都成为用户进行社会观察与人性剖析的绝佳样本。随着网友们的不断“钻研”,许晴的“公主病”开始被接受;担任导游的女星“发疯”崩溃也被理解;陈意涵、杨洋、井柏然更是让网友自身带入;最被网友指摘的变成了“拱火心机大姐”毛阿敏。

(《花儿与少年》第二季(图源:b站)

对人的不断研究导致“花学”的最终落点变为:如果自己在职场、生活中遇到这种人该怎么办?

这种社会映照在其他“学”中也同样适用。《甄嬛传》中,“甄学家”们通过苏培盛视角学习语言的艺术以及如何与领导相处;甄嬛复宠的三擒三纵让“甄学家”们一窥亲密关系中的男女相处之道;着墨不多的卫临、端妃也可以让“甄学家”们学站队,观察时局。

(苏培盛的职场生存之道(图源:b站)

这种内容的实用性吸引越来越多的“甄学家”加入,反过来助力“甄学”不断壮大,这也显示着用户侧的一种变化。近几年各“学”的涌现大体都流行于B站、小红书等新型社交平台,这一方面体现着用户参与文娱内容的积极性、话语权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用户的积极二创,也让这些“学”里的影视内容与人得到了二次曝光与更多解读。

比如随着“甄学家”们的反复推敲与研究,《甄嬛传》中柔弱阴狠的安陵容开始被观众理解,并与时下流行的“原生家庭”“小镇青年”相联系,得到同样剖析的还有剧中的雍正、华妃等角色。

B站UP主“大喜唠嗑家”更是以苏培盛、三阿哥、莫言、小允子等人物视角打开甄嬛传。“甄学家”们的二创狂欢在丰富IP解读空间的同时,也让《甄嬛传》获得了超越时间的生命力,进一步抬升其商业价值。

(图源:b站@大喜唠嗑家)

“单人学科”的流行,对于明星、网红的助力更加明显。“明学”为黄晓明带来巨大流量与曝光,让黄晓明以全新形象出现在新一代观众面前,并火速扩大原有受众群,明星形象得到最快速的更新迭代;晚学家们的持续讨论则在另一面不断提升晚晚的知名度以及扩大受众基础。即便是嘲讽,也比无人问津好。

回头再看所有“学”,表面上是用户化身“同学”,本质上还是用户借内容审视自己周遭的世界。借用早已形成“红学”的《红楼梦》中的一句话总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不管台上台下,人前人后,“学”无止境,在哪都是一样的。

Source

Visited 17 times, 1 visit(s) today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Most Voted
Newest Oldest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