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与“死”,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一直被视为禁忌。
团队一个小伙伴说,她小的时候只要提到“死”这个话题,长辈就会顾左右而言他;如果她在过年期间说了“死”字(比如“累死了”“烦死了”),还会挨一顿好骂。
现在她已经是个成年人了,拥有了说话的自由,却又不自觉地“避讳”起来,平时连“笑死了”都不说,一律说“笑发财了”之类的“吉利话”。
一代又一代,我们避讳着,躲闪着,却忘了正视死亡,也忘了对于孩子来说,死亡教育不该等到家庭发生变故时才开始。
今天是清明节,老王为大家准备了七部“生命”和“死亡”相关的电影。
就让我们一起借着这些作品,给孩子上一堂关于“死亡”的必修课吧。
记得有一次,我借着读绘本的机会,和大宝聊了聊死亡的问题。
绘本的主角是一片叶子,他和他的树叶朋友们,一起在春天的微风中,学会跳舞;在夏日里,懒洋洋地晒太阳;在秋天中,长成不同的颜色;在冬日里,懂得生命的伟岸。
跟随这片树叶,孩子会知道,叶子会死,大树会死,任何生命体来到这个世界上,都会经历出生、成长、衰老和死亡,这是十分自然和正常的现象。
就像春夏秋冬,季节更替一样,一片叶子的掉落是死亡,一朵玫瑰的凋零是死亡,一个人的逝去也是死亡。
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宝贵的生命中,拥有独属于自己的丰富体验和珍贵感悟。
绘本读完,我知道大宝心中,依然有很多疑惑,这些疑惑或许只有在他真正经历后,才会慢慢解开。
人生经历了四十多个年头,对于死亡,我现在找到的答案可以用八个字总结:
“生者寄也,死者归也。”
我相信生命的意义在于经历美好,在于给别人带去快乐;死亡并不代表一切毁灭,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新生。
但我不能把自己的答案强行灌输给孩子,我能做的只是陪伴着他们,一起去经历和体验生命,由他们自己去总结关于生命和死亡的答案。
终有一天,孩子们会明白,任何对死亡的矮化、美化和庸俗化,都是对生命的误解。
生命只是生命,它不隆重,也不卑微;不神圣,也不平凡;你如何对待它,它就如何回应你。
林清玄曾在《境明,千里皆明》中说:
“如果人能快乐地归去,死亡就不能杀人,反而是人杀掉了死亡。”
希望在生命之书翻到最后一页前,我们每个人都用力地将其写满快乐和自由,轻松地杀掉死亡,从容地拥抱死亡。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