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氨基观察

19世纪初期,一种名叫“耳喇叭”的听力辅助工具火爆全球。

这种设备通常由金属或塑料制成,呈漏斗状,一端贴近耳边,另一端用于收集声音。“耳喇叭”,也就是最早的助听器。

虽然耳喇叭能够放大声音,但它缺乏现代助听器的高级功能,比如噪声抑制和频率调整。而基于听力障碍人士的需求,医学界一直在不懈努力,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

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不断进步,到了21世纪,助听器技术进入了全数字化的发展阶段。产品不断更新迭代,市场规模也随之迅速扩大。2020年,仅国内市场就已经接近60亿元。

然而,遗憾的是,国内企业在这一领域的发展相对滞后。根据锦好医疗的招股书数据,我国助听器市场约90%的份额被国际巨头所占据,国内企业主要在中低端市场展开竞争。

那么,为何在小小的助听器领域,国内企业会面临如此严峻的挑战呢?

01 被扼住的命门

虽然助听器看上去并不复杂,但研发却一点也不简单。

数字助听器采用的是非线性放大,对大的声音进行压缩限制、对小的声音进行放大处理,使得经处理过后的声音听起来舒适清晰。

要实现这一过程,数字助听器是采用DSP数字信号处理芯片,用数字化技术对声音信号进行分段处理,并集成自适应降噪、声反馈抑制、均衡器等多项能够提升助听器性能的算法,使得助听器的声音更清晰、抑制啸声能力更强等。

所以,在数字助听器的转化过程中,核心技术门槛确实主要集中在两个关键领域:

其一,数字助听器芯片。这些芯片是助听器的心脏,负责处理声音信号的放大、滤波、数字化处理等。它们需要具备高速度、低功耗和高集成度的特点,以确保助听器的性能和电池寿命。

其二,算法。为了实现助听器的各种功能,如噪声抑制、反馈控制、方向性麦克风处理、频率补偿等,需要复杂的算法支持。这些算法必须能够智能地调整声音处理方式,以适应不同用户的听力损失情况和环境噪声条件。

可以说,这两个领域的技术进步,直接影响助听器的性能和用户体验。但遗憾的是,国内企业此前主要以代工为主,因此在这两个领域有所突破的企业并不多。

除此之外,助听器的专业的线下验配渠道,也成了国内企业需要补齐的短板。

不同于血压计这类常规器械用品,传统的助听器销售是以线下专卖店销售为主,由专业验配师根据听力障碍者的听力损失状态和自我需求,使用专业的助听器选配设备,帮助听障者选择适合个体的助听器,并为听障者后期使用助听器与康复提供解决方案。听障者在购买助听器后,还可以根据需要在线下专卖店进行助听器的维修和日常保养。

目前助听器的六大一线品牌包括瑞声达、锋力、西嘉、奥迪康、唯听、斯达克等,均以高端数字机和定制机型为主,主打线下专业验配销售模式,终端消费者接触到该产品的流程相对复杂。换句话说,助听器品类在线下验配渠道优势,也是巨头巩固优势的另一核心因素。

也正因此,在多种因素的限制下,助听器成了被卡脖子的领域之一。

02 清晰的轨迹

产品技术以及渠道优势,使得助听器全球市场均呈现巨头垄断的格局。IDATE数据显示,2023年五大集团占据全球约96%的数字助听器市场份额;具体到国内市场,则是接近90%的份额被国际巨头所占据。

尽管如此,在夹缝中生存的国内企业,并没有放弃打破巨头垄断的机会。

例如,以代工为主的锦好医疗,也在自主研发芯片。2022年,其子公司芯海聆自主研发芯片成功量产,并已收到代工厂交付的首批量产芯片。

甚至,主打影像学的联影医疗也切入了这一领域,其核心优势在于芯片。基于原有业务优势,联影医疗是中国唯一一家自主研发高端医疗芯片的企业,其通用类芯片具有较强的拓展性,能够应用于听力、生理信号检测等领域。

入局助听器赛道的不仅是医疗企业,也包括互联网企业,例如腾讯、小米、科大讯飞等。这些企业的优势则在于算法。

2023年初,科大讯飞推出了讯飞智能助听器尊享版,新上市的尊享版进行了40dB增益升级,面向中重度听损人群。

另外,资本也在加速布局,一些新生代企业正在加速崛起,博音听力、智听科技、爱听科技等企业相继收获融资。

这并不难理解,从市场现状来看,助听器市场存在两大明确的增长逻辑。

首先,是国内市场渗透率提升的逻辑。就海外来看,欧美发达国家相较于发展中国家,所在区域听力障碍人群对助听器产品的佩戴和使用的观念更为领先。据EuroTrak数据显示,2018年,大部分欧洲国家助听器产品的渗透率超过了20%,其中英国、法国等地均超过了40%;日本地区的助听器产品渗透率也达到了14.4%。

就经济水平发展现状以及对助听器的认知来看,国内存在显著不足,这导致国内助听器产品的渗透率不足5%。也就是说,随着国内助听器市场渗透率的提升,或许能够带来不错的增量。

其次,则是国产替代的逻辑。上文提及,国内企业在助听器市场是缺失的,但正所谓差距也是进步的动力。

或许,在未来,国内也会涌现助听器巨头。

03 不只是技术

当然,助听器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单纯地拼技术、销售逻辑,而是拼用户理解的逻辑。

核心原因在于,助听器已经从单纯的医疗产品,演变成为契合用户需求的消费品。

由于助听器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助听器产品的功能获得了极大丰富。

一方面,随着助听器产品芯片、算法等技术的进步,助听器除了作为听力障碍康复设备,满足基本的声音放大需求,还具备了记忆能力、重新编码能力等多种功能,甚至可实现抗噪、声源定向定位、音质定位等类耳蜗性能;

另一方面,由于现代智能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助听器本身可通过互联网与其他智能电子终端设备互联,实现数据互通及多场景的应用,还可以增加测试耳温、心率等辅助功能。

换句话说,多属性融合成为当下智能可穿戴设备发展的重要方向。比如搭载了血糖、血压、心率监测,睡眠管理等功能的智能手环、手表;而OTC助听器则从医疗层面出发,在满足听力辅助的核心要求外赋予其更多的娱乐消费属性。

比如森海塞尔在2023 年 6 月推出两款OTC助听器All-Day Clear和All-Day Clear Slim,TWS造型能够减轻听损人群佩戴时的心理压力,智能场景检测功能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下放大语音的音量,也可作为耳机来收听音乐。

但是,产品功能也并非越多越好。随着听力知识的普及,以及人们对更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不同的听力受损人群将根据自身的听力状况、需求应用场景、经济能力等因素而选择不同技术参数或类型的助听器产品,从而产生大量个性化需求。

大众型号的助听器产品以及个性化定制机,将同时存在以满足广泛的不同类型使用者的需求偏好。这也意味着,企业需要从更高的维度,去理解用户的需求,制定产品的定位。

说白了,助听器,比拼武功固然重要,但是更核心的可能是“想法”。

Source

Visited 1 times, 1 visit(s) today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Most Voted
Newest Oldest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