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龜爬得慢,可不關我王八的事
鱉,常年遭受來自兩腳獸的打擊,堪稱最委屈的爬行動物。自古就被認為是滋陰補陽的進補界一哥,常與「紅燒」「清蒸」組詞條。
人參甲魚湯
而在精神上,它也長期被加入罵人詞典——「王八」「鱉」這兩個常用名,均被賦予口吐芬芳的含義。
誰再說我壞話我跟誰急
相反,比它長得稍俊點的親戚——龜類,雖然偶爾也會被用來罵人,但混得就好多了:又是龜龍麟鳳、又是龜鶴遐齡的,沾上了不少好詞兒。倒楣上飯桌的烏龜也不多,倒是穩坐爬寵第一把交椅,成為不少人的小寶貝。
鱉內心os:「哎,這個只看顏值的世界」。
蘇菜、徽菜共享的名菜「霸王別姬」
說白了就是「王八燉雞」
不過,鱉放棄了堅實華貴的硬殼,背上軟塌塌的軟殼,到底圖什麼呢?
水中平頭哥,硬殼變軟殼
俗話說「疊最厚的甲,挨最毒的打」,放棄疊甲的鱉類,換來的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軟殼比硬殼更扁平、更輕盈,讓它們的機動性大幅增強。
你說什麼時候舉辦個「龜 鱉 賽 跑」
在龜類大家庭中,陸龜們整天吃素,與世無爭;吃魚蝦的水龜們,也大多滿足於守株待兔打伏擊,哪怕凶神惡煞的大鱷龜也是如此。
只有軟殼龜、也就是鱉類這個分支,能在水中靈活追獵魚蝦,見誰懟誰,攪得池塘天翻地覆,同體型罕有對手,堪稱「水中平頭哥」。
水中平頭哥
鱉的運動技能,不限於水下。民間諺語形容,鱉一年四季的日常是「春天發水走上灘,夏日炎炎柳蔭棲,秋天涼了入水底,冬季嚴寒鑽泥潭」。天氣溫暖時,鱉喜歡上岸晒甲,為保命它們在陸地上也一樣健步如飛,短距離衝刺比狗跑得還快。
以為是個青銅,結果是個鑽石
視訊來源:YouTube
說了這麼多,鱉殼跟龜殼,到底為什麼一個軟一個硬呢?
各種龜和鱉,都屬於爬行類當中的龜鱉目,其中鱉類屬於鱉總科,又稱軟殼龜。龜鱉類身上都有殼,由它們的肋骨(背甲)以及鎖骨、胸骨(腹甲)特化而成,是身軀的一部分,脫了殼沒法活。不論軟殼硬殼,龜鱉都是這種身體結構。
鱉也有殼,只是外側沒有龜甲
圖源:lyonandturnbull
只不過,大多數龜類的龜殼外側,還覆蓋一層堅硬的骨質甲片——龜甲,讓龜殼厚重且堅實。而鱉類沒有龜甲,龜殼外只包裹著一層皮膚,背甲、腹甲之間僅靠一圈柔軟的裙邊連接。這樣的配置,自然可以輕裝上陣。
脖子能伸縮?摺疊大法好
別看王八總受歧視,真讓你去缸裡抓一隻鱉,恐怕你頓時就會對它感到「敬畏」——眾所周知,鱉咬人很疼,而且常常咬住就不松嘴。它們想咬人時,還會從「縮頭王八」形態,變身超級長頸怪!
長頸 變身!
視訊來源:YouTube
作為脊椎動物,鱉的脖子裡有頸椎,當然不能像軟體動物一樣隨意伸長縮短。但它們和亞歐大陸的各種硬殼龜一樣,屬於「曲頸龜亞目」,共享一項種族天賦:脖子能夠S形彎曲,折進胸腔裡。
前面說龜殼由肋骨、胸骨變形而成,這樣胸背之間就留出了額外空隙,正好把脖子、四肢塞進去。
海龜就塞不進去
按身體比例來說,鱉類的脖子比一般的硬殼龜更長,長度可達背甲長的2/3以上。這樣不但能在淺水中輕鬆抬頭換氣,而且動動脖子就能覆蓋大片空間,提高捕食效率。
但也因為脖子太長、背甲扁平(減小遊泳阻力),鱉類的頭頸不能像有些硬殼龜那樣,完全縮回殼裡。大部分鱉類再怎麼縮,也會露出半個腦袋。
鱉咬東西快、準、狠,但它們嘴裡並沒有牙!實際上,所有龜類都是這樣。龜鱉類的嘴巴,是鳥嘴一樣的角質喙,上下頜的邊緣薄而鋒利。憑藉強勁的咬合力,猶如兩副鍘刀,可以切斷食物。
沒有牙也不好惹
圖源:wikipedia
不過對於人類手指這種食材,至少中華鱉咬不斷,萬一玩脫被咬也不怕變成九指神丐。想讓它鬆口,可以試試把它放到深水盆裡,或者擊打、火燒它的鼻孔(最好還是別吧)。什麼,學驢叫的偏方?那沒用。
潛水不用肺,嘴巴能排尿
鱉還有個招人罵的點:「王八能忍」。好動又暴力的鱉類,確實能屈能伸。比如中華鱉能在水下蟄伏30~60分鐘,久久不浮上來換氣。這不完全靠憋氣,一是它們在水下靜止不動時,心跳減慢33%以上,耗氧大幅減少;二是它們能在水裡呼吸!
中華鱉
鱉類當然是用肺呼吸,但它們還能通過口咽腔、洩殖腔內的副膀胱以及皮膚,直接吸收水中溶解的氧。在這種「非肺呼吸」輔助下,它們的潛水時間顯著增加。
孔雀鱉
圖源:australian geographic
在北方的冬天,中華鱉更會鑽入水底的泥沙中冬眠,好幾個月不浮出水面!原來冬眠時,它們全身轉入「待機模式」,新陳代謝進一步減慢,同時冷水又能溶解更多的氧。只要在沙中露出口鼻,依靠口咽腔、副膀胱進行非肺呼吸,它們就能維持冬眠時的身體運轉了。
除了水下呼吸,鱉類還有一項獨門「噴子」絕技:從嘴裡噴出小噴泉一樣的水柱,其實這是它在排尿。這一招能幫它們快速排出體內鹽分,從而在水質偏鹹的河口地帶也能生活。
巨鱉傳說,再難續命?
我們熟悉的中華鱉,其實只是鱉類中的小個子。由於可以藉助水中浮力,又不用補那麼多鈣來長龜甲,一些鱉類物種在水域開闊、食物充足時,體型可以長到很大。
在《西遊記》裡,唐僧師徒過通天河時遇見一隻老黿(yuán),馱他們過了河。現實中黿確實存在,是我國南方、東南亞的一種巨型鱉類,背甲長可達1.3米,體重超過100公斤。
老黿:承受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由於長期以來的人類捕殺以及水體汙染、漁業濫捕等因素,黿已淪為瀕危動物,大個體極其罕見。1988年,從黿當中還拆分出了一個「新」種——斑鱉。
歷史上我國記載的大部分「黿」,包括春秋時期貢獻了「食指大動」和「染指」兩大典故、還引發了一場政變的那隻,很可能都是斑鱉。
斑鱉
圖源:wikipedia
可惜斑鱉的現狀,就像北白犀一樣令人絕望:僅在中國、越南各剩一隻雄性,最後一隻雌斑鱉今年4月死於越南同莫湖。這個物種已進入滅絕倒計時,只能寄望未來能用克隆技術復活它們了。
已進入滅絕倒計時的斑鱉
圖源:asianturtleprogram
而在世界其他角落,南亞的紋背鱉(印度小頭鱉)、西亞的幼發拉底鱉、非洲的三爪鱉、新幾內亞的褐黿等,也是背甲長可達1米或更大的河中巨怪。可惜由於類似原因,它們的生存狀況同樣不太樂觀。實際上,就連野生的中華鱉,都被列為了「易危」(VU)級別!
印度小頭鱉
圖源:wikipedia
鱉類被我們罵了幾千年、吃了幾千年,按說夠對得起人類了。養殖場裡的鱉隨便吃,不過對於還在野外暢遊的鱉子鱉孫們,希望還是能讓它們好好過吧。
撰文 | 劉文瑾
部分圖片 | 圖蟲創意
微信編輯 | 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