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ED开奖,北师大实验中学的李罗罗成为今年大陆MIT(麻省理工)的三位幸运儿之一,录取的专业是数学与计算机,妈妈十分高兴,把这个喜讯发布到了朋友圈。

在高兴之余,除了感谢之外,还顺便把孩子一路走来的各种优异瞬间和参加的历年竞赛都细数出来。

没想到的是,这样的“妈妈的骄傲”之后,祝福声还没有收到,就因为被截图后互联网疯传后,变了“风味”。网友们送上的不仅不是祝福,反而是质疑、举报,甚至发起了网络暴力,更有网传有家长直接向MIT提出举报,要求撤销该学生的Offer。

这样的反转,给孩子即将到来的光明前程蒙上阴影。

遭到举报后,她被人肉、网暴……

相比较事件本身而言,举报制度被滥用的负面效应开始演变成另外一场闹剧。

在大家的质疑声中,李同学在知乎里发表了2次长篇的说明,但是却引发更多人的好奇和质疑,以至于网友开始进行逐一查找公开资料。而她之所以会被大家质疑,很大程度是这个MIT确实是难考,不是说一般的成绩优秀就可以获得Offer的。

随着事件的发酵,在被大家扒出的各种质疑中,最为突出的是关于她的竞赛成绩和个人身份。有网友直接查找了信息学奥赛NOI的信息,发现实际上最近两年参加的名单里并没有她,而她实际上只是参加了欧洲的女生组信息学比赛,在她高一的时候参加的NOIP2021(2021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拿到了第三名的成绩,这个成绩在北京掐尖儿的学霸朋友圈算不上是好成绩。

另外关于身份的疑问,在知乎里李同学的说明文中提及到了一个USACO集训营 (美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选拔营),因为这个训练营的目标是为了选拔代表美国队参加国际信息学奥赛的选手,所以参赛者必须是美国籍。

看到这里,很多网友推测,能落户北京,通过中考优异成绩进到北师大实验中学国际部的李同学应该是在美国出生的美国宝宝,所以才可以利用身份的便利成功参加USACO集训营。这样一来,把国籍身份用到极致的方式就可以说得通许多。

随着举报人掀起的风暴,本来等待顺利入学的李同学和家人开始陷入了网络舆论的漩涡,各方的品头论足,点评事件,蹭热度等瞬间让她和家人喘不过气来。在她的知乎说明里有这样一段话:“希望大家不要从营销号里认识我”,但显然没有人在乎。

虽然小小年纪手握很多奖项,也经历了很多同龄人听都没听过的比赛压力,面对学习、升学的压力下,她有过失败和转折,背后奋斗的泪水和汗水没有人关注,而是“猪怕壮”的时候收获猜疑。

因为一张Offer,李同学的生活节奏被打乱了许多,自己前半生的一切几乎都被公之于众,个人的隐私几乎无法保留。

事实上,今年MIT录取的大陆学生一共有三个,除了李同学就是上海中学(本部)的孙启傲和深圳中学的姜志诚。因为她是今年MIT大陆录取学生中唯一的女生,所以在很多的社交媒体中,基本都会很突出的宣传“女生、唯一”,让人窒息的性别字眼,搭配质疑后的各种人肉和线索剖析,让人既心疼又心寒。

华人圈的“谷爱凌”模式失效了?

当很多人在讨论MIT的“造假”案的时候,很自然的就想到了谷爱凌。

2022年全球女性运动员收入榜单中,谷爱凌以年入1.4亿高居第三,她的成功开始被很多家庭模仿,或者说很多在美国的华裔家庭都走过这样的路。

也因为她的成功,类似的精英培养孩子的模式开始被称为“谷爱凌模式”。这样的模式需要“天时地利”的同时发力,毕竟在硅谷,像谷爱凌这样的华二代很多,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她那样的运气和稳稳的规划。

没有试错的成本,需要每一步都踩在点上,如果不小心踩歪了,要马上进行同步的补救,不然就很难获得理想。这种高强度的精密计划,以及全家齐上阵奋斗十几年的毅力也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其实“谷爱凌”模式在圈内并不新鲜事物,很多年来,历经了多代华人精英实践,只是鲜少有人公开普及,毕竟名额有限。

在看到李同学的MIT事件后,很多网友大呼“谷爱凌”模式失效了,其实这样的表达有一些片面,毕竟鸡娃圈里依然盛行的经济实力、资源和孩子的能力的叠加方式,已经不是谁可以瞬间否决的。

反过来说,即使孩子最后没有在这场精密计划中获得最终的胜利,但是最后的结果一定比没有计划的孩子有更多的选择的可能性。

内卷家长培养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孩子升学越发成为一场“有你无我”的游戏,从国内名校的争抢到世界名校的入场券,每年MIT的名额都被世界各地的家长紧紧地盯着,当出现财力、资源、能力都相当的时候,有人开始用“弯道超车”的技能时,情感上无法接受的很多家长会选择站出来,以正义的视角来评论。

值得注意的是,在很多类似事件中,国籍身份带来的福利让许多人都觉得刺眼,例如有人认为当年如果谷爱凌不是用中国国籍参加冬奥会,那么估计大家也不会那么关注。众说纷纭中,不争的事实是,在大众大谈特谈国籍和爱国理论时,粗鄙利己主义者眼中国籍只是自己的走向高出的另外一个跳板。

过去我们都在讨论精致利己主义者,通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者”,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精致的外衣看起来变得那么的厚重,很多学生在套路培养中迷失了方向,甚至在一场场比赛、考试中学会善于利用制度和体制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对于很多社会发展研究的学者来说,精致利己主义者们一般都是高智商、优秀的年轻人,唯利是图在当下的教育系统学习中被潜移默化,看似在努力的未来,其实是没有差别的只为自己利而奋斗,就像是在校老师热衷于报课题申经费,而不是专心在主业的教学工作中,毕竟申报经费的诱惑更大,而这些类似的循环造成了社会的默认模式,在外观上给人一种上进的虚晃,但是本质上却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曾在耶鲁任教的威廉·德雷谢维奇的书里将美国的精英大学生称为“优秀的绵羊”,他们就是精致利己主义者,如今更多的直接卸下了伪装,表面上看,他们比起以前那些只会考试、听老师话的学生,似乎是更自我、更叛逆、更有个性、更有创造力。但是这实际上不过是美国社会对精英的要求,只是他们自己不知道。

写在最后:

在国内的“比比比”圈里,与他人共喜的情绪是稀缺的,很多时候看到他人的优异奖励后第一反应不是真诚的祝福,而是在细节中寻求一些蛛丝马迹,从而获得一种扭曲的平衡感,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对外会报忧不抱喜,因为真正可以和你共情的自己人是很少的,更多人是吃瓜群众的角色。

很多育儿专家都不是很赞同家长在朋友圈里“炫娃”,因为背后导致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是无法控制的,我们的开心不应该先让朋友圈先开心,当然这样的观点也不是完全可以被大众接受的,有人认为晒不晒娃是自己的权利,善妒的人才会利用他人朋友圈去满足扭曲的价值观。

能按照自己精心布局拿到MIT的录取,操作上没有问题,这样的怪圈,目的都是为了孩子的前途和愿景,所以更没有什么对错之分。

Visited 2 times, 1 visit(s) today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Most Voted
Newest Oldest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