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问你一个问题,女性健康是什么?你也许会第一时间想到妇产科和生殖健康。
在《性别攸关:男性中心的医疗体系如何伤害女性健康》这本书中,作者艾莉森·J.麦格雷戈有着和你不同的观点。当她告诉她的导师们,她想要探索女性健康领域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和你一样:“哦,你想做妇产科医生。” 这种误解使她感到沮丧,因为这不是她的真切想法。她渴求从整体上研究女性健康,女性健康的各种方面。正是这次经历,让她意识到在那个时期,关于性和性别的医学研究几乎是空白的。
《性别攸关》,明室Lucida出品,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3年9月版,[美]艾莉森·J.麦格雷戈(Alyson J. McGregor, MD) 著,王晔 译。
正如艾莉森在《性别攸关》一书中分享的,女性健康远远不只是盆腔检查或者乳腺钼靶X线摄影。事实上,男性和女性在生理和基因上有着巨大的差异,但许多医学研究和治疗方法都是以男性为参照标准的。这导致了一个普遍的误区:适用于男性的方法或治疗,同样适用于女性。在这种以男性为中心的医疗模式下,女性每一天都在接受可能不恰当、无效甚至不合格的照护。
艾莉森对性与性别医学领域的深厚兴趣,使她逐渐崭露头角并专精于此。作为一名急诊医学系教授,她还是美国“性与性别女性健康协作组织”的共同创始人之一。她以自己丰富的医学实践为背景,撰写了《性别攸关》一书,旨在与读者分享一个令人不安的医学现实:所有的医学研究和实践都是以男性为中心,而这样的医疗体系正严重危害着女性健康乃至生命。在书中,她详细探讨了这种以男性为主导的医疗体系是如何逐步建立的。借助她在急诊室的亲身经历和深入研究,她向我们揭示了女性在现代医疗系统中如何是如何被边缘化和忽视的。
为什么药物副作用“男女有别”?
男女代谢酒精的方式有所不同,导致女性醉酒所需要的酒精量只有男性的一半。为此,医生建议女性一天只喝一杯含酒精饮料,而男性可以喝两杯。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是一种叫作醛脱氢酶(aldehyde dehydrogenase,简称ADH)的酶。具体来说,男性的胃和肝都含有大量ADH,且活性较高。相比之下,女性的胃中几乎不含ADH,肝脏中的ADH活性也相对较低。因此,男性摄入酒精后,能够迅速开始代谢。在酒精进入血流之前,大部分已经被分解。与此相反,酒精在进入女性血液之后,才开始被肝脏分解,这使得酒精在女性体内的代谢更为缓慢。
很多药物和化合物也依赖ADH进行分解,其中包括常见的安眠药安必恩。和酒精一样,女性代谢安必恩的途径也和男性不同。男性的降解始于胃部,而女性则始于血液。这种代谢差异造成的后果是:女性使用安必恩的不良反应更严重,包括清晨的昏沉无力、脑雾和类似于酒精中毒的身体损伤。
尽管这种性别差异长期存在,但直到安必恩上市近20年后,在收到了上千份女性患者不良反应报告的情况下,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简称FDA)才首次发布了考虑性别因素的药物使用指南。
另外,女性的生理周期对药物代谢也有明显影响,可能会导致不利后果。月经周期中的荷尔蒙波动,可能会改变药物的代谢速率、效应强度和持续时间,从而影响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遗憾的是,对此的医疗指导或建议却寥寥无几。更为令人担忧的是,许多药物在上市前只在男性或雄性动物身上进行了测试,这无疑增加了女性面临药物不良反应或药物间交互作用的风险。
在实际医疗实践中,很少有医生在为女性开处方时,会考虑到上述因素,很少有人会停下来思考:“我是否应该使用更低的剂量(比如安必恩)或更高的剂量(比如丙泊酚)?这种药物是否会造成女性特有的不良反应?这种药物怎样受到月经周期的影响?这位女性的生育史对她心脏和其他疾病的风险有何影响?”
为什么女性喊疼却总被责怪太夸张?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男女在疼痛机制和反应上存在明显差异,但是这些差异长期以来未得到足够关注。研究显示,当雌激素水平发生波动,特别是在降低时,女性对于疼痛的敏感度会增加,这意味着相同的疼痛刺激,女性可能会体验到更加剧烈的疼痛感。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某些特定的生理周期中,如月经期,女性会感受到更强烈的不适或疼痛。
然而,社会和医疗体系长期对这一差异视而不见,常常采取一种“男性为中心”的疼痛评估和治疗模式。艾莉森在她的研究中指出,当女性的疼痛表现不满足主流或“传统”的期望,或者与男性的经验显著不同时,她们常常遭受误解。她们的疼痛经历经常被贴上“情绪化”、“过于敏感”或“心理因素所致”的标签。甚至,部分女性患者还被扣上焦虑症的帽子。有些医生会认为这些女性过于夸张或是受到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真正的医疗问题被忽略或误诊。
这样的做法无疑加重了女性的医疗负担,使得她们在寻求医疗帮助时,不得不面对双重的挑战:既要克服生理上的疼痛,又要应对医疗体系中的偏见和误解。有些女性甚至因为担心被误解或不被信任,而选择忍受疼痛,不寻求医疗帮助,继而导致严重的医疗后果。
医学界对此的认知被称为“燕特尔综合征”。这是由伯娜丁·希利博土(MD)在2001年提出的概念,用于描述缺血性脑卒中的女性预后更加不良的矛盾现象,以及普遍存在的对女性患者诊断不足、治疗不充分的状况。简而言之,这一概念强调了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那就是在寻求医疗帮助时,女性往往需要提供比男性更多的证据和解释,以证明她们的病情同样严重和紧迫。
为什么女性心脏病患者更容易被误诊?
根据《美国心脏协会杂志》的研究,女性因严重心脏病发作而死亡的风险是男性的3倍。这一统计数据令人震惊,但社会普遍将心脏病视为“男性疾病”。
心脏疾病和脑卒中是女性死亡的首要和第三大原因。但由于女性的症状与男性有所不同,她们的症状常被误判为焦虑症或被延迟诊断。当男性因胸痛和呼吸困难到急诊,心肌梗死是主要的考量。然而如果一位女性因为同样的问题来就诊,而她的病历上又有焦虑症的病史,那么医生们很可能认为她的症状不过是焦虑症引起的肌肉和气道痉挛。若她的心电图正常或接近正常,她可能被建议回家。
与男性不同,女性的心脏病症状往往更为隐晦和非典型。女性心脏“崩溃”的方式与男性不同,女性心脏病并不表现为教科书模式的大血管阻塞(这可以通过置入支架或外科手术来解决),而是表现得更为弥漫。男性的斑块堆积在血管中最终破裂(导致心肌梗死),而女性的斑块可能会慢慢地侵蚀血管,使血管变得僵硬和缺乏弹性。
当代医疗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男性的生理机制而建立的。用于医疗教学的模型是男性,以男性为重点的研究模式开展人体临床试验,甚至电子病例也默认是男性选项。只有在涉及孕妇模型时,女性才成为主角。虽然我们常说,女性能撑半边天,但这半边天的的健康问题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医疗体制中,女性的健康状况经常受到忽视,甚至受到伤害。。
“从生理、神经、认知、社会经验等各个角度来看,女性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身体里每一套系统的运转,都必须依照我们的女性身份及其日常功能需要进行生物学上的微调。我们绝不仅仅是有乳房和卵巢的男性——或者反过来说,没有阴茎和睾丸的男性;也绝不像《圣经》字面上所暗示的那样,是男性的遗传学衍生物。我们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是独一无二的。” 艾莉森在她的著作中强调了这一点,她希望通过分享女性在医疗领域所面临的挑战,来推动医疗界建立一个更为男女平等的医疗模式,确保女性的健康需求得到应有的关注和满足。
艾莉森提出了一个颇为革命性的设想:未来的医疗体系会高度重视性别差异,不再将所有人都作为同一个生物学单位进行治疗。在这种理想的体系中,不再有“一刀切”的药物或治疗建议,而是根据患者的性别以及与之相关的生理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我们可以设想,对于所有现有和未来的药物,都将配备为男性和女性量身定做的剂量策略。这种策略甚至不仅仅是简单地基于性别来划分,而是根据女性生理的各个阶段——例如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围绝经期、绝经后和怀孕期——为她们提供相应的药物剂量指南。例如,处于月经周期不同阶段的女性,她们的激素水平、体液平衡等都有所不同,这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和代谢。再比如围绝经期和绝经后的女性,她们的生理和荷尔蒙状态与其他阶段截然不同,需要特别的医疗关注。怀孕的女性更是如此,因为她们需要考虑到药物可能对胎儿的影响。
这种细致入微的个性化治疗,不仅能够确保药物和治疗方法发挥最大的效果,还能大大减少因不当治疗导致的副作用和并发症。这是一个以人为本,真正为每一个个体量身定制的医疗模式,真正做到了因人施治。
然而,这样的划分也会带来一些挑战和争议。
首先,不是所有疾病或症状都与性别有关。例如,许多常见的传染病、遗传疾病或环境引发的疾病并不因性别而异。如果我们在这些领域也过度强调性别差异,可能导致不必要的资源分配、过度医疗或资源浪费。
其次,这样的划分可能加深性别之间的隔阂,加剧性别歧视。当男性和女性被认为需要完全不同的医疗关照时,这可能无意中加强了两性之间的“异化”感,使人们更加强调性别的差异而非共性。此外,如果某种疾病被误解为只与某一性别有关,那么当其他性别的人出现相同症状时,他们可能会面临被忽视或误诊的风险。
最后,我想和诸位读者聊聊这本书的封面。中文书名《性别攸关》简明扼要,表达了全书的核心主题。而副标题“How Male-Centric Medicine Endangers Women’s Health and What We Can Do About It”,更进一步明确了书的内容和立场,即男性为中心的医学如何威胁到女性的健康,以及我们能做些什么来解决这个问题。
封面中最显眼的元素是胶囊。在六粒胶囊中,五粒胶囊内分别有一个穿西服的男性形象,而仅有一粒胶囊内有女性形象。这完全对应了全书主题:在医学研究和治疗中,男性得到的关注和研究远远超过女性。男性是主导,而女性往往被忽视或边缘化,从而导致针对女性的医疗需求和问题得不到应有的关注。
读完这本书后,我心中涌起一些疑惑:未来的医疗体系,会像我们分设男女洗手间那样,设有专门的“男性内科”和“女性内科”吗?会不会有一天,从挂号到诊断,都会基于性别为我们量身定制?这样的未来,是否真的为我们带来了更加个性化和精准的医疗体验?
(作者胡逸,一个喜欢畅想未来的大数据工作者。“未来可期”是胡逸在澎湃科技开设的独家专栏。)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520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