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 視覺中國

點選這裡邊聽邊看

這兩年,誰都能清楚感受到,網際網路企業的黃金時代過去了。

在過去,網際網路行業從不缺少野蠻增長的神話。共享經濟、新零售、下沉市場、社交電商、短視訊等風口,吹起了一個又一個的新軟體、新平臺。

只是興起時有多熱鬧,沉寂時就有多慘烈。

動輒上千人的大規模裁員訊息帶來一種人心惶惶的氛圍,「網際網路就業大逃殺」在各地真實上演。

與此同時,根據國家工業與資訊化部公佈的官方資料顯示,2022年,中國規模以上網際網路和相關服務企業總收入達1.46萬億元,比2021年下降1.1%,是過去十年來首次同比下滑。

黃金時代落幕,黑鐵時代降臨。

路在何方?如何上路?這些成為了所有網際網路企業必須直面的生死難題。

網際網路寒冬,誰都逃不過

網際網路寒冬,誰都逃不過

除了裁員,近些年的網際網路行業還有一個高頻詞彙:業務收縮調整。

尤其那些探索型和邊緣型的業務,遭遇滅頂之災。

比如,騰訊關閉了包括小鵝拼拼、幻核、QQ影音、看點快報等一眾知名產品;位元組在年初直接砍掉了投資部門,前不久還對旗下游戲業務朝夕光年進行業務收縮。

寒氣逼人的另一個直觀體現是:大多數網際網路企業的財報資料和市值,都與巔峰時期不可同日而語。

不止是新老巨頭集體「失速」,其餘中小網際網路企業同樣沒能逃過一劫。蘑菇街、51信用卡,如今的市值都較巔峰時期估值縮水90%以上;每日優鮮、WeWork等企業的變故,也給一些新興的網際網路商業模式潑了一盆冷水。

比起資料下滑,這些年網際網路企業的「死亡名單」,更是觸目驚心。

光是電商平臺,據《聯商網》不完全統計,2022年就至少有89家關停,涉及社交電商、導購電商、社區團購、跨境電商等多個細分領域,其中一些還是被資本熱捧、背靠巨頭的企業,比如易趣網、豐趣海淘、十薈團、小鵝拼拼等。

這些平臺,絕大多數的「壽命」只有2-3年,甚至有個別平臺上線僅數月便草草關停。

看到這樣的統計,沒有誰有劫後餘生的慶幸,有的更多是兔死狐悲。誰也不確定下一個登上「死亡名單」的會不會是自己。

已經消失的順豐「親兒子」豐趣海淘

已經消失的順豐「親兒子」豐趣海淘

究其原因,如今的網際網路企業大都囿於現實困境:風口消失、流量見頂、硬核創新不再。特別是硬核科技創新的缺失,影響尤甚。官媒也曾下場發聲:別隻惦記著幾捆白菜,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更令人心潮澎湃。

不論怎麼看,現在的網際網路行業可謂一片蕭瑟。

然而以史為鑑,會發現寒冬裡也是尋找新增量、破除內捲的好時機。

在今年初的一場技術大會上,李彥宏回憶起上一次網際網路寒冬:「就在我創業兩個月後,網際網路泡沫破裂,全世界蒸發了8萬億市值。那時候,很多人被困難動搖了信心,選擇放棄、選擇離開。最後,是那些堅持挺過寒冬的人,成就了網際網路發展的黃金十年。」

如其所言,挺過寒冬的企業,在PC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各自大放異彩,譬如微軟、Google、拼多多、Tik Tok,通過科技創新殺出重圍,至今都是一方霸主。

除了過往的成功案例,科技創新之於網際網路企業的重要性,今年還有不少反面案例能加以佐證。

今年三月,微信和QQ宕機了一段時間,被工信部通報為一級事故;阿里系的淘寶、閒魚、阿里雲盤、釘釘,幾乎每次崩潰都登上了微博熱搜;上個月的滴滴APP更誇張,崩潰了一整夜,有員工反映連內網也崩了。

有相關報道指出,以引發多家媒體報道或者登上各大社交媒體的熱搜榜為基準,去年的APP崩潰事件約有9起,而今年已經有14起。

每次崩潰,不僅讓無數使用者怨聲載道,也直接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比如滴滴系統崩潰,媒體預測其損失了超千萬的訂單量和超4億的交易額;唯品會宕機12小時損失超億元。

更嚴重的是雲產品出現問題。上個月,阿里雲發生兩次服務故障,不僅波及幾乎阿里系所有的APP,也影響了客戶的業務運營。加上這兩次,阿里雲在過去6年已經出現5次事故,尤其以去年12月的香港Region可用區C大規模服務中斷事件最為嚴重,連阿里雲官方也對此坦言:「這對很多客戶的業務產生重大影響。」

因為近兩年崩潰得太頻繁,一些網友還將原因歸結到了裁員上,並評論道:原來是「降本增效」,結果是「降本增笑」。

由此可見,科技創新能力始終決定了網際網路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下一個問題是:它們需要進行什麼樣的科技創新?

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創新重點。而在AI時代,智慧化無疑是科技創新的關鍵,尤其是以大模型為代表的智慧化升級。

今年風頭最盛的華為,提出了「All Intelligence(全面智慧化戰略)」;阿里巴巴宣佈啟動「AI驅動」為一大戰略重心;馬化騰稱大模型是「幾百年不遇的、類似發明電的工業革命一樣的機遇」;其他網際網路企業,也一起掀起了AI和大模型熱潮——據不完全統計,國內迄今已有130多個AI大模型問世。

熱鬧背後,是因為大多數網際網路企業自動達成的共識:所有行業都值得用大模型再做一遍,所有產品都需要用大模型進行全面智慧升級。

AI時代的科技創新,

AI時代的科技創新,燒錢只是最簡單的第一步

當下如火如荼的「百模大戰」,明示了網際網路企業接下來的科技創新的側重點。

做得到就有機會勝出,做不到則大概率出局。

這絕非危言聳聽。原因很簡單,這是真正能大幅提升效率和體驗的智慧化升級。

比如華為雲以盤古大模型為基礎,推出了不少面向行業的聯創模型及解決方案。

盤古礦山大模型可以覆蓋煤礦的採、掘、機、運、通等業務流程下的1000多個細分場景,讓更多煤礦工人能在地面上作業;盤古鐵路大模型能精準識別現網運行的67種貨車、430多種故障,無故障圖片篩除率高達95%。

此外,教育、文娛、社交、電商、辦公、醫療等各行業,都有大模型的用武之地。

教育領域,大模型能夠做到因材施教,實現個性化分析指導和引導式的學習;做直播電商,一鍵生成真實、生動的文案,再無縫對接進數字人進行直播;面對患者,大模型能幫他們管理個人健康,建立病史資訊,形成AI私人醫生……

可是機會很大,相應的挑戰卻更大。

以算力為例,這是智慧時代的「水電煤」,而大模型產業井噴式發展,加上美國出口管制持續加碼等客觀原因,不少網際網路企業都不得不面臨算力緊缺的窘境,有心無力。這也致使算力租賃行業迎來爆發,今年的算力租賃價格同比漲了數倍。

遺憾的是,除了少數實力巨頭,以大多數網際網路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註定很難應對這些衝擊。貿然出擊,恐怕只會狼狽收場。

首先,訓練大模型是個技術門檻高、成本高的生意。

一個千億級參數的大模型,往往需要上萬顆A100的算力,一顆A100晶片定價就高達1.5萬美元左右。所以坊間傳聞,GPT-4的訓練成本高達10億美元。

在硬體上的燒錢投入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還要面對諸多難題,包括資料準備、超參數調整、模型設計和調試、訓練時間以及模型評估和迭代,這些都需要豐富的經驗、時間和資源。

等待企業的,很可能將是個漫長、前景不明的週期。

其次還有資料安全和基礎設施隱憂。

資料是網際網路企業的核心資產和競爭優勢的源泉。然而,作為一種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系統,大模型資料端有一系列的安全問題,包括儲存安全、隱私保護和資料惡意洩露等。

今年三月,三星電子剛剛在企業內部引入ChatGPT服務不久,就發生了三起機密資料洩露事件。部分員工將涉及半導體生產的機密程式碼與內部會議資訊輸入ChatGPT埠,導致這些敏感資料被上傳至美國伺服器,極可能已經洩漏。

這也引出了另一個難點:產業和大模型的結合、共創。

大模型不能只會閒聊、答題,只有與產業結合,落地於場景,變為實際的生產力,才可能走得更遠。

這就要求,它既要有通用大模型的通用性和泛化性,也要具備專業知識、行業技能,如此才能為使用者提供專業服務。因此企業使用的大模型對可靠性的要求極高,必須可控、可追溯、可修正,而且必須反覆與充分測試才能上線。

簡而言之,燒錢、燒腦、燒時間這些殘酷又難以迴避的現實因素,成為了橫亙在網際網路企業與以大模型為代表的智慧化升級的重重阻礙。

許多網際網路企業,將不得不面臨被淘汰的風險,卻又進退兩難。

寒氣未散,但不用絕望

寒氣未散,但不用絕望

儘管前路艱難,但走在時代前沿的網際網路企業,仍有機會強化科技創新能力,穿越週期。

不過有個前提:大家都需要「認清形勢」。

一個是外部的困難還將繼續。

中美經貿關係雖然時有波動,但面向中國的晶片管控一直有增無減,尤其是高端AI晶片禁令。本月,在美國一年一度的里根國防論壇上,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又明確表示:「絕對不能讓中國在人工智慧方面趕上和超過美國。」她希望美國的科技企業能夠以大局為重,忍受一時的營收損失,捍衛美國的國家安全。

一個是網際網路企業該如何貢獻自己的力量。

中國在大力發展人工智慧,目的是讓更多企業更多人受益,因此別再想著過去「贏者通吃」的邏輯。網際網路企業要想持續發展,既要貢獻力量,發展好中國的人工智慧大模型產業,更要賦實向新,給實體經濟帶來價值。

洞悉大環境,接下來的創新破局之路才有意義。

在刀哥看來,對於大多數網際網路企業而言,破局的核心解法在於兩個關鍵詞。

首先是「國產替代」。

在AI晶片進口受限的時候,國產替代註定是勢在必行。而在此之前,網際網路巨頭已經紛紛「造芯」,百度的崑崙晶片,阿里推出的高性能推理AI晶片含光系列,騰訊自研的AI推理晶片紫霄。其他AI相關的晶片企業也在發力,寒武紀、景嘉微、海光資訊、芯動科技、燧原、沐曦、壁仞……

華為的昇騰910晶片,更是被科大訊飛創始人、董事長劉慶峰稱之為「華為GPU已經對標英偉達A100」,性能接近英偉達A100。

另一個關鍵詞是「雲服務」。

比如在解決算力問題時,相比傳統伺服器,雲服務具備規模化、可擴展、彈性排程等先天優勢,有著更強大的計算能力和處理能力。例如華為雲昇騰AI雲服務,背靠貴安、烏蘭察布、蕪湖部署三大AI算力中心,企業只需一鍵接入,即可隨取隨用AI雲服務,讓算力像水和電一樣即取即用。

如此一來,原本AI算力集群建設所面臨的技術、運維和工程挑戰,也迎刃而解。大模型業務不僅能更快上線,伺服器之間的互聯、時延、散熱等情況,也會極大改善。

從中能看出,一個優質雲廠商的競爭力,核心在於提供實用導向的客戶體驗。而可靠、好用的雲服務,則可以讓企業的大模型應用上得快、訓得好、用的放心。

可以說,在AI時代,利用好雲服務,將是網際網路企業進行有效科技創新的關鍵。

目前看,已經有不少企業率先抓住了機會。

科大訊飛的星火大模型已經迭代到3.0版本,甚至敢於全面對標ChatGPT。

知乎的知海圖大模型,計劃用於檢測內容、過濾資訊、輔助創作,提升內容質量。

網易有道推出國內首個教育領域垂直大模型「子曰」,網易有道副總裁蘇鵬前不久還表示:大模型與教育天然契合。

叮噹健康發佈叮噹HealthGPT,並首推基於此研發的應用型醫藥AI產品——叮噹藥師、營養師AI助手。

360的智腦大模型更是成為國內首個披露實現營收的大模型產品,據財報顯示,該大模型上半年創造了2000萬元營收。

種種大模型的誕生和迭代,有不少都離不開雲服務的助力。

這也證明了AI技術、大模型,絕不是少數企業的專利。

如今,寒氣仍未消散,「去肥增瘦」等口號還在不時響起。

在決定存亡的關鍵時刻,很多網際網路企業已經走在了擁抱智慧,賦能實體經濟的路上。

其他企業也都可以擁有自己的大模型,在新時代強化適合自己的科技創新,在寒冬中增添許多勝算。

Source

Visited 2 times, 1 visit(s) today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Most Voted
Newest Oldest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