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的「魔術棒。」
作者:熊劍輝
來源:華商韜略(ID:hstl8888)
時代變遷、科技變化,「李超人」依然行走在時代的前列。
01「哄搶」以色列理工
20年前,深圳還是一座被人詬病為「沒有好大學」的城市,被戲稱為「經濟巨人、創新矮子」。
這頂「帽子」扣過來,深圳不幹了。
深圳市政府馬上開始憋大招:引進以色列理工學院。
這座超級學府可不得了,創始人是愛因斯坦,出過4位諾貝爾獎得主,號稱「以色列的麻省理工」。近兩年,這裡更成為人工智慧領域的頂尖大學,歐洲排名第1、全球排名第16。
這樣的頂尖牛校請過來,誰不服?
於是,深圳真心誠意開始跟以色列理工「耳鬢廝磨」,「苦戀」10年。就在一切談妥、馬上要「領證」籤協議的時刻,以色列卻單方面提出:要深圳掏1.3億美金,在以色列理工所在地海法市建一座超級實驗室。
這有點臨過門、要「彩禮」的意思。
對深圳來說,錢不是問題,但深圳也有自己的執拗:實驗室只能建在深圳,不能建在海外。
結果,「彩禮」沒談攏,深圳最終與以色列理工失之交臂。
關鍵時刻,李嘉誠出手了。
「李超人」滿口答應了以色列的一切要求,開出10億港幣的支票,卻只有一個條件:把以色列理工的分校,建在汕頭。
因為汕頭大學,是李嘉誠資助的。
2017年,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正式揭牌,成為了中國第9所中外合辦大學。
在李嘉誠的全力斡旋和資助下,以色列理工最終花落廣東。這對於推動中國創新產業發展,佔據未來科學高地,具有重大意義。
而以色列人之所以給足了「李超人」的面子,絕不僅僅因為其「鈔能力」。
實際上,李嘉誠與猶太人財團關係匪淺。
2013年,85歲的李嘉誠第一次踏上以色列的土地,就是出席以色列理工學院與汕頭大學合作辦學的簽約儀式。
儀式上,李嘉誠發表《如果我有魔術棒》的演講,深情懷念了一位「非常要好」的猶太朋友,稱其為「我的良師益友」。
李嘉誠沒有明言「良師益友」是誰。但人們揣測,其最大可能,或是在福布斯香港富豪榜上排名第13位的嘉道理家族。
嘉道理的先祖,正是伊拉克裔猶太人,100多年前來到香港,如今是最富有的猶太家族之一。
李嘉誠與嘉道理家族,不但私交甚密,甚至在香港深水灣道豪宅區比鄰而居。
生意上,李嘉誠與嘉道理家族瓜分了香港的電力供應:港島由李嘉誠的「港燈」掌控,九龍、新界則由嘉道理家族的「中華電力」打理。
慈善上,李嘉誠與嘉道理家族也曾共同進退。
交情莫逆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李嘉誠商業帝國的觸角,早就延伸到了以色列,擁有巨大的共同利益。
02創投教父
1997年,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黃埔創立Partner,率先殺入以色列通訊市場,迅速成長為以色列最大的電信公司。
悉心經營多年後,2009年「和黃」將所持Partner的51.3%股權拋售,套現13.81億美元,大賺一筆。
這一次「小試牛刀」,讓李嘉誠見識到以色列「中東矽谷」的魅力,隨即開始動作頻頻。
2011年,李嘉誠的私人投資公司「維港投資」,一口氣在以色列拿下5大項目,包括視訊軟體開發應用Magisto、資料流量壓縮應用Ona-vo、移動搜尋Everyting.me、網頁文字生成線上視訊應用Wibbitz。
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地圖導航應用公司Waze。
Waze相當於以色列版的「高德地圖」,可利用手機上的GPS信號,獲取路面交通資訊,為駕駛員規劃行車路線。
現在看起來Waze似乎平平無奇,但這款應用當年極其炸裂。維港以3000萬美元就投資入股,兩年後,Google卻以13億美元將其收購。
僅此一項,李嘉誠豪賺1.3億美元。
但令人詫異的是,「李超人」轉手就把這筆錢捐給了以色列理工。因為Waze的創始人,是該校校友。
這樣的人脈、這樣的情誼、這樣的積累,絕非一朝一夕,可見李嘉誠早有精心佈局。
而李嘉誠在以色列的投資,遠不止這些。
據不完全統計,維港在以色列至少投資了20多家企業,佔其投資項目的一半左右。這些公司都是很小的初創企業,在技術上卻極具顛覆性。
像Medial Research,致力於利用常規血檢和大資料,來進行癌症篩查。
因為DNA血檢、活體細胞取樣等技術,過程繁瑣、成本很高。而他們推出的大資料平臺,通過常規血檢的演算法分析,就能計算出直腸結腸癌的風險概率,大大減少癌症篩查成本。
而NanoSpun,則是一家新型汙水處理公司,其製造的奈米級膜纖維材料,廣泛應用於汙水處理、海水淡化等領域。
維港更是看中其靜電紡絲的技術前景,認為其未來或可廣泛應用於新材料和精密醫療等領域。
在以色列創投圈,維港因為李嘉誠的全球影響力,更是有口皆碑。
因為是私人投資公司,李嘉誠將維港的投資,完全託付給「紅顏知己」周凱旋打理。這種全方位信任,賦予了周凱旋果決的風格和大膽的魄力。
一般來說,維港從第一次接觸企業,到最終決定投資,幾天之內就拍板,絕不瞻前顧後、磨磨唧唧。
對此,Wibbitz創始人Zohar Dayan就曾領略過維港的魅力。雙方迅速接觸,光速敲定了230萬美元的投資。
對此,Zohar Dayan極其讚歎:「他們的投資紀錄太棒了,非常有遠見」。
由此,李嘉誠在以色列創投圈被奉為「神級教父」,創業者以拿到維港的投資為榮。畢竟,能獲得這位世界級教父的投資,本身就是對企業的巨大認可。
03創新國度
李嘉誠之所以看重以色列,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它本身極具科技創新能力。
以色列資源貧瘠,本來就是一個建在沙漠、戈壁上的小國。靠山山倒、靠水水乾,所以只能全力以赴靠自己,通過科技創新深挖發展潛力。
比如,以色列的人均水資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不得不發明出世界領先的滴灌技術,以解決沙漠中種植農作物的世界難題。
以色列人口也不多,只有900萬。
於是,在特拉維夫和海法城之間的「矽溪」,數千家創業公司鱗次櫛比,每2000人就有一個人在創立公司,是真正的「全民創業」。
更重要的是,以色列在國際上的「人脈」也非常強大。
這裡只有2.5萬平方公里,卻聚集了Google、蘋果、微軟、華為、小米等270家跨國企業,擁有320多座研發基地。
1974年,英特爾在以色列建立第一個海外研發中心,其決策推動者正是以色列人、英特爾前副總裁多夫·弗羅曼,可擦寫可程式設計只讀儲存器(EPROM)的發明人。
這使得以色列逐漸擁有了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鏈,在全球舉足輕重。
而由於Google創始人謝爾蓋·布林、拉里·佩奇猶太人的身份,Google也在以色列頻頻出手,大肆佈局。
於是,以色列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公司數量,僅次於美國、中國。不論是華爾街還是矽谷,都不可能忽視以色列的科創能力。
以色列高校的創新,更是極具特色,主要側重於奈米科技、生物科技、可再生能源、太空工程及醫學等領域。
這些領域一旦突破,很可能顛覆行業,甚至改變人類的生存狀況。
這正是李嘉誠青睞以色列的重要原因。
周凱旋曾坦言:「他(李嘉誠)喜歡與我們投資的那些‘顛覆性’企業的創始人和執行長見面交流,以便理解他們的觀念和揹負的使命。」
實際上,李嘉誠早就不是很多人印象中的「地產大亨」。
最近十幾年,他時刻關注科技發展的最前沿,甚至不惜投出一些「稀奇古怪」項目,以便把握科技進步的最新方向,決定公司投資和經營的未來。
在李嘉誠看來,「‘科技’本身就是那支迷人魔術棒,內含成就轉變的威力,產出成千上萬種新選擇,新想法與新對策,也能為存在已久的問題帶來新的解決方法」。
所以,一旦有機會,李嘉誠就會揮舞起「魔術棒」,為變革者賦能,並將其發揮到極致。
包括這一輪大模型浪潮,李嘉誠也是參與者。最近,他就領投了邊緣AI計算公司Kneron耐能9700萬美元的B輪融資,支持汽車領域輕量級GPT的解決方案。
今天,無論外界怎樣評價李嘉誠,他依然還是「風向標」式人物。哪怕時代變遷、科技變化,人們看到的是,「李超人」依然行走在時代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