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博物(ID:bowuzazhi)
作為一個早就過了追劇年齡的中年男性,每當家裡的老年女性——母上大人跟我談起電視劇裡的某某明星時,我都是一臉蒙,顧左右而言他——沒辦法,名聽過,臉對不上。
這其實也不賴我對吧,我小時候的明星一個是一個,美得各式各樣,看一眼就能記兩年。現在的明星們長相上的確更為趨同——臉又窄又小,尖下巴,大眼睛高鼻樑,高高的顱頂……
不過話說回來,這也不能賴明星們。除去化妝單一和審美/資本篩選的原因,這也是我們這個物種全體的命運。
確實帥,但不好記住
人類的臉會越來越小
從大約80年前開始,各國的科學家都開始陸續關注一件事——似乎我們的臉正在肉眼可見地變小。
臉為什麼會變小呢?歸根結底是還是拉馬克老爺子那句「用進廢退」。古代人甚至遠古人捕獵採摘為生,吃的東西不好嚼,這就要求他們的上下頜骨、軟組織、牙齒都要堅實有力。從各種古人類遺骨的解剖結果看,也的確如此。
最明顯的區別在第三臼齒,也就是我們總說的「智齒」。Nature曾在2016年發表過一篇文章,研究者表示古人類智齒的咀嚼面是現代人的兩倍到四倍。想想你最後面的四顆牙如果有現在的四倍大,你的臉將多麼方正。
以色列出土的古人類下頜骨,瞧這大牙
哦,你先別想了,你可能根本就沒有這四顆牙。智齒之所以叫智齒,就是因為它並不和其它牙齒一起從牙床裡萌出,不信你看看身邊正在換牙的小朋友,他們都沒有這四顆牙。到了16歲到25歲,這四顆牙才萌出,古人認為這是青年才智正盛的年紀,所以起名叫智齒。
但這只是「標準」情況。事實上有些人四五十歲才長智齒,有些人只萌出其中兩顆,有些人終生都不會長出來,或者成為阻生齒引起疾病。被智齒阻生困擾過的小夥伴不妨在評論區晒晒你們的悲慘經歷,讓大家開心開心。
我自己上頜的智齒就天然缺失,下面缺一個
為什麼智齒拋棄了我們?主要是用得少了。我們進入農業社會以來,吃的東西越來越精細。尤其是近一兩百年,「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終於照進了現實,食物被分割得很小,燉得很爛,不容易烹調的部位往往被捨棄。頜骨和牙齒存在感日漸減少。
第三臼齒先天缺失是人類近年一個明顯的演化方向。尤其是東北亞人,也就是中日韓一帶,缺失比例達到了46.7%,遠高於東南亞的20%和歐洲人的14%(turner,1994年資料)。這可能和這個區域人愛吃餡兒有關係(bushi)。
圖片來自春晚截圖
不僅智齒缺失,下頜也在「退化」,下頜線越來越不清晰,但因為兩側牙沒了,臉「窄」了,反而顯得下巴變尖了。上下頜整體也都在凹陷後縮,「性感大嘴」被「櫻唇」取代。
這個速度其實遠比我們想得快。據韓國的統計資料,1979年,韓國男性和女性的頭部平均長度是24.6釐米和23.3釐米,但是在2004年,這組資料分別為23.6釐米和22.3釐米。下降幅度都達到了1釐米之多。
以這個速度發展下去,可能500年後的我們就已經「進化」成這個樣子了……
高鼻樑和高顱頂
很多現象放在人類發展的長河中看就會豁然開朗,小臉小下巴是,高鼻樑和高顱頂也是。
根據今年《生物學通訊》刊發的論文,美國加州大學的科學家發現,早已滅絕的尼安德特人在現代人類身上留下了一個特殊的「高鼻子基因」,這顯然是因為古代的尼安德特人和我們的智人祖先發生過不少愛情故事。
尼安德特人復原圖
在這個名為ATF3的基因組區域,一些美國人和東亞人有著更為顯著的表現,這似乎不同於我們傳統歐洲人鼻樑高的印象。其實,這些基因雖然古老,但一直在默默地發展和表現。
更長的鼻樑就有更長的鼻腔,而鼻腔的用途是讓空氣變暖變溼潤。所以,這些「高鼻子」基因有可能是幫助古代人類從非洲走向寒冷地區的一大功臣。所以,在更靠寒帶地區的高加索人、北美人和東北亞人身上,高鼻樑基因的作用似乎更加活躍。通過觀察我們也能發現,中國人一百年間從塌鼻子正在走向挺鼻子。當然,上面說的頜骨後縮也可能讓鼻子顯得更挺拔。
清末廣東人照片
因為大腦體積的關係,人類從古至今一直在進化自己的「顱頂」,石器時代的各種遠古人類的化石,顱頂都比今人顯著扁平。這個變化的速度並非我們一代人容易感知的,但是臉的縮短也讓腦門看起來更圓更大了。
明星們也苦惱啊,明明是大家都變成小臉高鼻大腦門了,為什麼天天就噴我們啊。誰讓明星是審美選擇的結果呢,你們「進化」得比我們更著急不是?
狗頭保命.jpg
計劃沒有變化快
和其它生物一樣,我們也在不停地「演化」,只不過有的快,有的慢,有的你知道,有的你不知道。
比如,一項研究顯示,和一百年前相比,人群中永存正中動脈的比例從不足10%上升到了30%以上,但絕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
正中動脈是我們前臂上的一條血管,是我們在媽媽肚子裡的一根重要血管。後來隨著尺動脈和橈動脈(就是號脈那根)的發展,正中動脈就退隱了,在大多數人身上成為忽略不計狀態。
就在幾十年裡,越來越多的人沒有在胚胎階段啟動正中動脈隱退的指令,而是任由其長成了手腕上的第三根大血管,醫學上稱「永存正中動脈」。基因為什麼進行了這種選擇我們不得而知,可能只是巧合。但也有專家稱,由於現代人對手指使用的增多,對手部精細操控的要求越來越高,永存正中動脈可以為這一演化方向提供支持。
不過現實的問題是,雖然供血增加了,但這條血管擠佔了腕部本就有限的空間,引起了越來越多的「腕管綜合徵」,這當然是基因「想不到」的。
大自然的神奇,其實就在你我身上隨時表現著喲。
撰文 | 信浮沉
微信編輯 | 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