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問題一直是全球進行探索實踐的大方向之一。在城市化浪潮下,如何減少不平等、歧視和貧困成為了一個迫在眉睫的命題。聯合國2030年第11個目標指出,要在全球範圍內普及具有包容性、安全性、復原力和可持續性的城市和人類住區。
圍繞這個話題,第二屆聯合國人居大會不久前在肯亞首都內羅畢舉行,同濟大學團隊完成的研究報告《淨零碳目標下的舟山市定海區鄉村振興實踐》引起了不小的關注。
第二屆聯合國人居大會開幕式現場 圖源:網路
報告分析總結了定海區淨零碳目標下鄉村振興規劃的思路和建設過程,為其他國家的提供了經驗。這是一次寶貴的中國實踐,似乎為鄉村的可持續建設打開了新的大門。
「
該報告最吸引我的是,它很好地把節能減排與鄉村振興聯繫在一起,這對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中國為促進城鄉可持續發展提供示範,正在為世界開闢新道路。
——聯合國人居署城市規劃與設計部主任
薩爾瓦託雷·豐達羅
世界各國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普遍面臨著鄉村人口外流、農村經濟凋敝、公共服務短缺等鄉村衰退的問題。
為了縮小這種城鄉差距,鄉村振興便成為了全球城市發展中不可避免的一環。
作者|Shinee
本欄目文章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和立場
鄉村,文明的基礎
鄉村自人類社會誕生就出現了,而城市則完全是人為的產物。在過去幾千年中,鄉村一直是中華文明的基礎,如今卻在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遭到衝擊。
「
上帝創造了鄉村,人類創造了城市。
——英國詩人庫伯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鄉村人地關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快速的工業化、城鎮化導致了農村地區的日益衰退。青壯年勞動力的流失、農村廢棄地塊擴大等「空心化」現象給鄉村發展套上了沉重的枷鎖,城鄉生存與發展環境開始產生落差。
落敗村莊 圖源:網路
而2018年相關政策的出臺,給農村地區帶來了曙光。隨著鄉村振興的國家戰略被提出,人們開始將目光放回那些被遺忘的村落、文化與自然環境,現代化建設如火如荼得開展,確實也吸引了一批人口從城市向農村迴流,「逆城市化」現象開始產生。
可在這樣欣欣向榮的景象裡,我們也發現鄉村建設似乎落入了一種奇怪的境地——同質化嚴重。
鄉村困境 ©上海交通大學奧默默工作室
鄉村的土地被千篇一律的大型工程和建築項目所覆蓋,人們修建大型道路、整治河道、建造商業街道,力圖將每一個村莊都打造成「網紅打卡地」,這裡的一切漸漸被城市元素佔據。這些村莊沒有內涵,沒有特色,人們回到這裡,卻無法與這片土地產生交流。
面對這樣的境地,我們不禁開始反思,這樣的過度更新是否是鄉村振興洪流下必然且唯一的結果?
而當我們將目光放在全球,放在那些比我們更早經歷城市化的國家,它們或許能交出不一樣的答卷。
振興,讓世界鄉村變得有趣
鄉村振興一直是全球都需面對的命題,許多國家已經在摸索出自己的一套改善模式。我們是否可以從中汲取一些經驗?
「
城市僅佔整個地球面積的2%,還有98%的面積一直被忽視……鄉村是‘一塊畫布、投射著一切行動、意識形態、政治團體和個體革命的意圖’。
——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
1、日本大分縣「一村一品」運動
「一村一品」運動源於一次自下而上的大膽嘗試。面對二戰後鄉村面臨的人口流失、老齡化、發展嚴重滯後於城市等問題,大分縣自20世紀70年代末興起「一村一品」運動。
日本大分縣 圖源:網路
「一村一品」運動起源於一個名叫歐亞馬(Oyama)的村子,區別於其他村瘋狂種植水稻的策略,當地村民意識到需要根據本地資源優勢去發展特色產品與產業。他們在當地農業合作社的帶領下,因地制宜開始種植新梅與栗子,並將其形成產業鏈進行推廣。
事實證明,這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 還提升了民眾的學習能力、地方發展可持續性以及生活質量。
鑑於其成功的經驗,大分縣乃至全日本開始推行這種模式,並正式命名其為”一村一品”運動。
得益於「一村一品」運動的馬路村 圖源:網路
「一村一品」運動的成功主要倚賴於其因地制宜的策略,充分挖掘了本地資源。再加上產業的延展,品牌的打造,使得鄉村最大程度發揮了它的特色。
2、西班牙胡斯卡小鎮
如果你關注電影《藍精靈》,你也許會知道這座大名鼎鼎的藍精靈小鎮——西班牙胡斯卡小鎮。其位於西班牙安達盧西亞自治區的龍達山區,是藍精靈電影的宣傳基地之一。
胡斯卡小鎮 圖源:網路
索尼公司之所以選擇這裡,也是因為這是歷史悠久的蘑菇村。漫山遍野的蘑菇,似乎就是藍精靈生活的地方。
於是根據計劃,油漆工用4000升藍色油漆把整個小鎮175座雪白的房屋外牆全部塗成藍色,並對村莊重新進行了藍精靈形象設計,例如路牌、垃圾桶、報刊亭等。同時,藍精靈主題旅遊產品也不斷被開發,旅館、集市、遊樂項目應有盡有。最後,利用藍精靈文化包裝傳統節慶活動,將藍精靈形象融入蘑菇節,使之變得生動有趣。
形象改造 圖源:網路
胡斯卡小鎮開始爆火,成為了年接待8萬人次的知名旅遊小鎮。而在此之前,它還只是淹沒在眾多村莊中一塊無人問津的地方。
蘑菇節海報 圖源:網路
藍精靈探險活動 圖源:網路
藍精靈IP的成功打造為這座小鎮帶去了奇蹟,這也說明,發掘村莊特色對於鄉村旅遊業乃至鄉村振興的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也許會給我們一個思考,中國的許多村莊是否正缺少這種特色打造意識,才會陷入千村一面的境地?
振興,讓中國鄉村煥發生機
事實上,中國不是沒有在嘗試這種方式,也有許多村莊在尊重自身特點的原則上進行改造並得以重新煥發生機。而在這個過程中,建築師、景觀設計師都在扮演重要的角色。他們建造基礎設施,改造房屋形象,修復生態環境,創造新興業態;他們會與村民交流,會與施工隊探討,會扮演引導者、學習者、協調者而不僅僅是設計師;他們也會努力通過設計去保護每一處文化與歸屬感,並且為後代創造可持續的鄉村環境……
「
景觀建築師能夠看到別人看不見的更廣闊的景觀…我們可以通過將各種地方和元素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通過人性化的設計、柔和的景觀方式,為所有居住在中國農村的人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Worl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創始人 Damian Holmes
1、地震後的棲所:金臺村重建 / 城村架構
金臺村位於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是2008年5·12大地震受災最嚴重的地區之一。第一次災後重建隨著2011年9月的山體滑坡而宣告失敗。然而,在當地政府和非政府機構的支持下,第二次重建卻開闢了鄉村建設的新模板。
金臺村重建 ©城村架構
重建項目包括22棟房屋和一個社區中心。房屋統共有4種不同的戶型,它們無論在面積、內部功能和屋頂剖面上都各有差異。同時,利用垂直的內庭院來改善室內採光和通風壞境,並能收集雨水。
鳥瞰 ©城村架構
總平圖 ©城村架構
單體房屋剖面圖 ©城村架構
由於土地限制,整體規劃設計將城市的密集居住模式與鄉村的環境相結合,就地取材,採取綠化屋頂、沼氣再生能源 、蘆葦溼地淨化廢水、村民合作社飼養家畜等措施,將農村不同的生活環節連結成可持續的生態循環。
屋頂形態 ©城村架構
社區中心 ©城村架構
金臺村重建項目既尊重了鄉村本身的自然風貌特色,又提高了村民對於環境保護的認知。在村莊與自然環境的命題下,金臺村以合宜的空間佈局與建築形態,提供了農村現代化生活的範本。
項目名稱:地震後的棲所:金臺村重建 / 城村架構
建築設計:林君翰和Joshua Bolchover,城村架構/香港大學
景觀設計:鄧信惠,香港大學
項目地址:中國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
2、梅子林覆育計劃:實驗性建築復修示範
梅子林村位於香港新界東北沙頭角梅,與鄰近的客家鄉村結盟,組成了以荔枝窩為中心的慶春約七村。
20世紀60-70年代受移民潮影響,大量鄉民移居海外及市區,村落逐漸變成一座嫋無人煙的「死村」。雖然村內多半被頹垣敗瓦掩埋,但其仍保留著清晰的由排屋、風水林、梯田、溪流及老井等組成的原有村落格局及人文景觀。
為了活化鄉村,保存歷史建築與文物及探索未來鄉郊生活,2020年底,由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鍾宏亮(Thomas Chung)領導的梅子林覆育計劃正式開始啟動。
2020年的場地,Aerial photo, May 2020 © 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
梅子林村場地軸測圖,2022年,Mui Tsz Lam Village Isometric 2022-2 © 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
項目針對村內兩棟不同類型的住宅遺址進行建築修復示範, 其分別為村頭的「壁畫屋」和村尾的「老屋」。「壁畫屋」是單開間排屋,正立面有由駐村藝術家創作的彩色壁畫,描繪了村裡常見的花鳥。「老屋」為全村最古老,朝北的三開間天井建築。
位於村頭的壁畫屋,Mural House © 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
位於村尾的老屋,The Old House © 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
建築採用三個設計原則:就地取材,包括在地物料轉型再利用及夯土牆重建;新建輕巧式腳手架,輕量結構與木竹裝置;共同參與,聚集迴流村民、義工、建築系學生和專業人士的力量參與建築前期到落地的全過程。
老屋內部空間,Interior view of the Old House © 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
壁畫屋室內細節:新建輕巧式腳手架,輕量結構與木竹裝置,Interior detailed view: Light-touch interventions, sensitive installations using scaffolding, timber-bamboo installations © 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
志願者在場地工作,HKIC and Public Volunteers Site Works © 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
復修後房屋成為多用途的公共場所,常被用來舉行不定期的活動,包括村民分享、傳統客家小吃推廣和文化活動。中大學生及義工更發起特色導賞和生態體驗活動如寫山水詩、「山野不留痕」和禪繞畫工作坊等,激活整條村莊。
除此以外,計劃還催化了村內一系列復興項目如義工自建公共傢俱、私人資助村屋重建、非牟利組織資助的開放式社區廚房,以及其他文化復興和生態保育等。
人們聚集在壁畫屋前,People gathering at the Mural House © 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
梅子林覆育計劃不僅僅通過修復客家特色古建築為長遠偏鄉再生展示了一種可持續的覆育模式,也開創了香港偏遠鄉郊大學與村落行動研究夥伴模式。這是一次寶貴的社會實踐活動,為我國鄉村振興指明瞭新的可行方向。
項目名稱:梅子林復育計劃
設計方: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
項目地址:香港沙頭角梅子林村
完成年份:2022年
3、二次激活下的鄉村活力復甦:德陽高槐村鄉村振興
村貌變化 ©亦方丘攝影
高槐村位於四川省德陽市旌陽區,曾經也是一座貧困潦倒的村落。第一次鄉村振興引入咖啡產業,希望以此來帶動村落發展。然而,由於產業同質化嚴重、業態形式沒落等原因,村莊的發展隨著時間的流逝再次走入困境。然而,二次振興顯然面對著更大的挑戰:原生環境的破壞、資金精力的侷限,村民降低的信任以及人口的再度流失。
改造後的生態環境 ©亦方丘攝影
為了保持振興的可持續性,景觀設計師在保持優越的自然生態風光基礎上,結合市場需求與高槐村自身特色發展潮扇製作、民謠創作、青溯植染等新業態,構建「農文旅+眾創田園」產業模式。
豐富的文創活動 ©亦方丘攝影
在特色文創氛圍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意到這片沒落的村莊。如今這裡已經吸引了50萬人次遊客,旅遊收入超過5000萬元,高槐村」文創小鎮「的招牌也日益閃亮。曾經的”網紅村」變成如今的「長紅村」,高槐的二度成功激活不是靠城市元素的堆砌,也不是靠千篇一律刻板的美化改造,而是來源於對於鄉土本身的尊重以及特色產業的挖掘。
具有活力的空間 ©亦方丘攝影
試想一下,能夠在悠閒的田園鄉間,吹著微風,聽著音樂,體驗傳統文化的創作,何樂而不為呢?
項目名稱:二次激活下的鄉村活力復甦——德陽高槐村鄉村振興
設計方:環球地景設計有限公司
主創:羅冰梅、韋婷
項目地址:四川省德陽市
項目設計:2018年
完成年份:2021年
4、上海奉賢李窯村鄉村振興
李窯村位於上海市奉賢區,是當地第三批鄉村振興示範村。整體的鄉村肌理風貌有很好的基礎,大片的水稻田,豐富的河道水系,以及基礎的景觀綠化已成型。因其所產青磚量大質優而聞名,具有非常鮮明的文化底蘊。
鄉村鳥瞰 ©胡義傑
為了避免村莊落入同質化,新一輪的振興主要為了挖掘李窯村的產業獨特性。
改造後的鄉村鳥瞰 房屋各有不同 ©胡義傑
李窯村以窯文化相關產業鏈(窯美術館、青溪書院)作為其產業定位,以青村刻紙、打蓮湘、杜瓜粉製作等民間藝術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放大其「李窯鄉土」文化,突出了村莊的特色。除此以外,村莊還引進和培育了新產業新業態,將現代科技文化產業引入振興策略,同時配套相關的辦公、休閒、運動、住宿的設施。
改造後的院落鳥瞰 ©胡義傑
在這樣的產業框架基礎上,村莊大致可由前導區、餐飲市集區、文創雅集區、新產業培育區、康養民宿區、農業市集區六個部分組成,形成了「農業+旅遊+文化+電商平臺+民宿」融為一體的特色產業鏈。房屋的改造也延續了李窯村自身的文化底蘊和特點,結合使用青磚與仿青磚柔石貼面,最大程度體現了窯鄉韻味。
村莊街景 ©胡義傑
李窯村的改造工期只有短短160天,然而設計與施工並沒有去李窯村自身特點,而是做到了真正的」因地制宜「。人們在這裡不僅可以重新拾起與傳統文化的對話,更是能夠體會現代融入農村社會帶來的便利。在外的人口從鋼筋水泥回到柔軟的鄉壤,也能開始安居樂業的生活。
項目名稱:上海奉賢李窯村鄉村振興
設計方:水石設計
主創:徐晉巍
項目地址:上海市奉賢區李窯村
設計時間:2020年
竣工時間:2021年
振興,從未停歇
城市發展的腳步從未停歇,時間的巨輪也軋在每一片土地上。
過去,我們渴望從落後的村莊前往繁華的都市,而如今卻又被快節奏的鋼筋叢林困住,祈望回到兒時記憶中的鄉土。
然而鄉土依然會是那個鄉土嗎?它變得暗淡、破敗、無人問津,彷彿一張泛黃開裂的舊相片。
在鄉村振興的大時代下,我們試圖去拯救那些衰落的土地。它不再是簡單的建築翻新,而是需要去找尋每一片土地獨屬的語言,並把它放大、加粗,讓更多的人能夠看到它,並且來到這裡。
這不僅僅是對於建築行業的挑戰,更是每一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要承擔的使命。未來是如何是未知的,也許鄉村振興要走的路還有很長,但只要正在路上,便是具有意義的。
————
編輯/排版:Z
祝你開心
點選查看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