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什葉派
作者|碧落清遙
責編|Thomas
矛盾衝突不斷的中東,似乎永遠不缺國際媒體的關注。
應對巴以衝突、積極參與構建多極世界,伊斯蘭世界似乎是一股十分團結的力量。可實際上作為全球性宗教的伊斯蘭有著諸多分支,最大分支遜尼派佔全球穆斯林總數的85%以上。
第二大流派什葉派佔全球穆斯林的10%以上,信眾規模突破2億。規模比不上遜尼派,但在每個中東國家境內都有分佈,是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
▲遜尼派與什葉派分佈
伊朗是中東大國中唯一什葉派佔主導的伊斯蘭國家(佔比超過80%),也是全球最大的什葉派國家。遜尼派與什葉派看似基礎信仰相同, 實際上在宗教觀點、宗教節日安排上有著明顯差別。伊斯蘭教誕生以來,兩派的爭端上升為政治爭鬥。
哪怕在21世紀,遜尼派與什葉派國家之間仍時常出現處決對方教士、支持對方反對勢力的情況,斷交甚至暴力衝突時有上演。
伊朗周邊的國家大都是遜尼派國家,宗教觀點上的對立、教派之間的歷史恩怨加劇了伊朗和沙烏地等其他區域強國的對抗。信仰什葉派的伊朗甚至被看做伊斯蘭世界中的「異類」,遭到周邊遜尼派國家敵視。
▲遜尼派(綠色)與什葉派(醬紅色)分佈
伊朗是政教合一的伊斯蘭教國家,掌握政權的教士階層將什葉派信仰作為外交武器,滲透影響周邊國家的什葉派群體,如敘利亞政府、伊拉克什葉派力量、黎巴嫩和葉門的什葉派武裝等,進而擴大地緣影響力,這一戰略被稱為「什葉派之弧」。
什葉派與遜尼派的衝突如何延續千年?伊朗如何憑藉什葉派信仰建立地區霸權?
▲什葉派之弧
一、帝國春秋
在中東地區的17個國家中,伊朗的國土面積、人口和經濟總量均位居地區前三位,是地區政治舞臺上舉足輕重的國家。
伊朗是唯一一個以什葉派為國教的伊斯蘭國家,被一眾遜尼派國家包圍。伊朗如此的特立獨行,與其悠久的歷史關係密切。
早在公元前6世紀,信仰拜火教,使用古老波斯語言的伊朗先民就建立了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波斯帝國。波斯帝國是當時全球面積最大的帝國,境內生活著數以百計的民族。
▲波斯帝國
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國在亞歷山大東征的鐵蹄下化作一抔黃土。亞歷山大帝國稍縱即逝後,伊朗先民在故土上建立了安息帝國,與當時的漢朝、貴霜帝國並稱東方三大帝國。
安息帝國及其繼任者薩珊波斯地處東西方商路連接地帶,作為地區霸主,伊朗先民獲得了鉅額貿易財富。
▲安息帝國
波斯文明興盛了上千年,但薩珊波斯為了同拜占庭帝國爭奪西亞霸權而戰鬥不斷,常年的戰爭嚴重損耗了薩珊波斯的國力。這給了其他民族改變地緣局勢的機會。
7世紀初,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興起。早年間,部分阿拉伯部落曾臣服於薩珊波斯,此時的阿拉伯半島生產力落後,但阿拉伯大軍憑藉宗教狂熱四面出擊。薩珊波斯帝國不斷遭受阿拉伯人入侵,波斯人的千年文明遭受著猛烈的衝擊,領土大幅縮水。
▲薩珊波斯與拜占庭博弈不斷
公元632年,伊斯蘭教及阿拉伯帝國的創建者穆罕默德去世。關於由誰來繼承穆罕默德地位的問題,伊斯蘭世界分作兩派。
多數穆斯林認同民主選舉,願意推選德高望重的穆斯林出任哈里發(伊斯蘭世界政治及宗教領袖)。少部分穆斯林要求保持血緣純潔,必須由穆罕穆德的家族後裔繼承。
最終,對信仰的支持超過了對血緣的崇敬。穆罕默德去世後的三任哈里發都不是出自哈希姆家族,而是穆罕默德的姻親、摯友或是有實力的信徒。
▲阿拉伯帝國的擴張
公元651年,即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任內,強盛一時的薩珊波斯帝國被阿拉伯帝國滅亡。擴張過程中,阿拉伯人移入西亞北非,與當地的柏柏爾等民族融合,西亞北非多地迅速阿拉伯化。
伊朗有著比阿拉伯更悠久的歷史和龐大的人口基數,阿拉伯人在波斯人面前即沒有文化優勢也沒有人口優勢,所以阿拉伯人移入伊朗的數量十分有限。
▲宏偉的波斯帝國宮殿建立時,阿拉伯人還處在部落狀態
阿拉伯人沒有在伊朗強推伊斯蘭教,而是通過鼓勵入教、對不皈依的異教徒徵收重稅的方式柔性推進宗教滲透。被征服的波斯人(伊朗人)有著足夠的文化自信去俯視阿拉伯人,因而只在宗教上伊斯蘭化,民族特性上卻沒有阿拉伯化。
公元656年,來自哈希姆家族的阿里繼任哈里發。阿里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堂弟、女婿兼養子,支持聖裔世系哈里發職位的穆斯林認為,阿里及其後裔是唯一有資格出任哈里發的家族。
▲什葉派只承認阿里及其後裔的地位
非哈希姆家族的政治勢力擔心聖裔再度壟斷最高權利,特別是敘利亞總督的穆阿維葉試圖挑戰阿里,雙方爆發了內戰。最終穆阿維葉接管了最高權力,哈里發之位由其家族世襲(倭馬亞王朝)。
而阿里和他的兩個兒子在衝突中先後死亡。阿里的支持者發展成什葉派,意為「追隨者」。
▲伊斯蘭教的傳播
什葉派只承認阿里及其後裔的哈里發身份,認為其他人出任哈里發都是僭越者。阿里子嗣被什葉派奉為神靈,這嚴重威脅到倭馬亞王朝統治的合法性。
倭馬亞王朝宣揚任何虔誠且受擁戴的穆斯林都能出任哈里發(遜尼派觀點),藉此駁斥什葉派「唯血統論」的觀點。在倭馬亞王朝推動下,遜尼派成為伊斯蘭的主流教派。
▲倭馬亞王朝統治區域,幾乎就是當時伊斯蘭世界的範圍,遜尼派佔據主流
公元750年,倭馬亞王朝被阿拔斯王朝取代。阿拔斯王朝的建立者並非阿里後裔,因而其哈里發地位也得不到什葉派承認,所以阿拔斯王朝也鼓勵信仰遜尼派。
阿拉伯帝國的首都從敘利亞的大馬士革遷到了兩河流域的巴格達。巴格達鄰近伊朗,曾被打壓的伊朗人開始大量進入帝國政治系統。獲得官位的伊朗人開始主動融入伊斯蘭世界,波斯文明日漸伊斯蘭化。
文化發達,歷史悠久的伊朗人不被阿拉伯人徹底信任。作為邊緣之地,大量遭受排擠的什葉派穆斯林來到伊朗,這逐漸成為什葉派的重要聚集地。
什葉派拒不承認聖裔之外的人擔任哈里發,因而形成了宗教領袖伊瑪目,這一職務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哈里發的作用,什葉派形成了更嚴密的教士體系,遜尼派與什葉派的隔閡進一步增大。
▲什葉派教士等級
掌握政權的遜尼派並不承認什葉派這種「另立山頭」的行為,因而不斷打壓什葉派,將其宗教思想斥為異端。遜尼派更不承認阿里及其後裔的神聖地位,遜尼派政權甚至拆毀了阿里及其家人的陵寢,兩派敵意越來越濃。
▲伊朗馬什哈德——什葉派四大聖城之一
遜尼與什葉不斷內鬥,人數較少的什葉派始終處於弱勢地位。而信仰什葉派的多為波斯人後裔,本來就得不到阿拉伯統治者的信任。波斯裔的什葉派穆斯林遭受著教派衝突和民族矛盾的雙重打壓。
簡言之,遜尼派與什葉派根本的區別是對穆罕默德的繼承者存在爭議。什葉派只承認阿里及其後裔有權繼承哈里發之位,而遜尼派承認合法繼承的所有哈里發,哪怕這些人並非來自哈希姆家族。
二、兩派對立
10世紀後,阿拉伯帝國各地軍閥割據。什葉派通過完善理論體系,吸引了大量信徒。什葉派還積極嘗試建立政權,他們分別在埃及和伊朗建立綠衣大食和白益王朝,不斷擠壓著日益衰弱的阿拔斯王朝(遜尼派),什葉派一度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期。
▲尊奉什葉派的綠衣大食一度壓制了遜尼派諸國
只可惜隨著11世紀皈依遜尼派的突厥人以及13世紀中葉蒙古人的先後西進,什葉派政權先後滅亡,當地蒙古人也皈依了思想更能普羅大眾的遜尼派,什葉派再度遭到遜尼派政權壓制。
15世紀初,薩非王朝再度讓伊朗恢復獨立。薩非王朝時期的伊朗已全面伊斯蘭化,傳統的波斯文化一定程度上被保留,前提是不違背伊斯蘭信仰。當時西亞絕大多數的伊斯蘭國家都以遜尼派為國教。特別是薩非王朝的鄰居奧斯曼帝國,土耳其人攫取了哈里發的稱呼。
為了宣稱自己的正統地位,抵消土耳其掌握哈里發權位的影響,同時展現波斯後裔不同於阿拉伯、土耳其等「落後」民族,薩非王朝首次將什葉派定為伊朗的國教,伊朗逐步成為最主要的什葉派聚居地。
▲薩非(薩法維)王朝與奧斯曼帝國爭奪地緣霸權
薩非帝國滅亡後,伊朗先後經歷阿夫沙爾、愷加等王朝的統治。什葉派在伊朗封建政權推動下,形成了完整且獨特的思想體系和神學觀念,與遜尼派的差別不斷擴大。
到19世紀末,愷加王朝統治下的伊朗日漸衰落,不斷受到俄英等歐洲列強的入侵。1925年,愷加王朝首相禮薩·汗發動政變,建立了巴列維王朝,什葉派再一次被明確為國教,積貧積弱的伊朗在動盪中繼續前行。
▲伊朗淪為半殖民地
與此同時,遜尼派的核心——奧斯曼帝國在一戰後轟然倒塌。帝國的殘軀上出現了約旦、伊拉克等新生的阿拉伯國家。
脫掉帝國外衣的土耳其為了富國強兵開始推進世俗化,於1924年廢除了哈里發制度。沙烏地家族(阿拉伯人)則在同年統一了阿拉伯半島,掌握了伊斯蘭教最神聖的,麥加和麥地那兩聖城。沙烏地藉此開始扮演伊斯蘭教精神領袖的角色。
沙烏地將遜尼派定為國教,認為什葉派獨尊阿里的思想不能接受。沙烏地開始明目張膽的指責什葉派不是穆斯林,對境內的什葉派予以打壓,沙烏地甚至摧毀了什葉派的聖墓,因此伊朗直到1932年才勉強承認沙烏地並與之建交。但在40年代再度因宗教衝突爆發「斷交危機」。
其他遜尼派阿拉伯國家有樣學樣,試圖把境內的什葉派貶為「二等人」。民族主義的發展加劇了阿拉伯人與伊朗人的對立,信奉什葉派的伊朗與尊稱遜尼派的沙烏地等國的地緣角力初露端倪。
▲中東民族分佈,伊朗人與阿拉伯人有不同的民族認同
三、什葉派之弧
二戰後,美蘇兩國拉開了冷戰大幕。伊朗北方與蘇聯接壤,其歷史上數度遭到俄國入侵,北方更被俄國殖民侵略,因而伊朗感到國土安全和君主制政體受到北極熊的威脅,巴列維王朝的第二代君主禮薩·巴列維選擇倒向美國。
美國將伊朗和另一個地區大國沙烏地定位為「美國在中東伊斯蘭世界的兩大核心盟友」。伊朗王室獲得美國的支持,軍隊配有大量美式裝備。
▲巴列維訪美
此時沙烏地雖然在國力上不如埃及等遜尼派大國,但沙烏地控制著伊斯蘭教最神聖的麥加與麥地那兩座聖城,在遜尼派世界擁有巨大影響力,沙烏地也想借此擴張勢力。
什葉派立國的伊朗雖然與沙烏地存在宗教分歧,但意圖世俗化的伊朗政府壓制了什葉派教士的力量,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因宗教引發的矛盾。沙伊同時作為美國的盟友,因共同利益而保持了相對和睦的關係。
▲伊朗的地緣環境
二戰後,隨著全球化的加深,中東地區興起一股世俗化浪潮。其主旨是推行改革、解放女性、限制宗教。在美國援助和石油收入支持下,巴列維藉助世俗化浪潮在伊朗國內推行改革(白色革命)。
改革核心是徵收教會、大地主的土地,巴列維希望藉此打破伊朗廣發鄉村地區的封建土地制度,將伊朗建設成一個去伊斯蘭化、世俗化的發達君主制國家。
▲60年代的伊朗
巴列維還通過舉辦「波斯建國2500週年慶典」等活動,推動復興波斯傳統文化,增強伊朗人對自身文化的自豪感,提升民族凝聚力,藉此抵消伊斯蘭化對伊朗的影響。
▲波斯成立2500週年慶典
巴列維改革的初衷是好的,但官僚體系的腐敗讓改革內容在落實過程中發生了變形。
白色革命損害了什葉派教士的利益,而世俗化的改革成效沒能惠及廣大伊朗民眾。反倒農民的土地也被政府用各種名義奪走,大量伊朗農民只得進城謀生,在德黑蘭等地形成大量貧民窟。
為了維持穩定,巴列維還通過秘密警察監視國民。世俗化改革的負面效果讓伊朗民眾十分不滿,被剝奪教產的什葉派教士趁機而入,試圖鼓動不滿的民眾對抗國王,藉此奪回教派失去的資產和政治影響力。
▲巴列維國王與王后
伊朗當時最具影響力的大阿亞圖拉霍梅尼就宣稱「伊朗的貧富差距是過度西化的惡果,只有迴歸伊斯蘭教義才能建立美好的伊朗」。
大阿亞圖拉是什葉派中最高級別教士,整個什葉派社會中擁有此稱號的不過十餘人。霍梅尼的言論提高了他的聲望,他因此被伊朗政府驅逐出境,先後流亡伊拉克、法國。
伊朗民眾並不希望國家過度宗教化,但眼下他們對國王的敵意更濃。教士階層也需要民眾的支持,因而表現的處處與民眾同仇敵愾。
▲霍梅尼的支持者
70年代後,巴列維政權持續腐化,伊朗社會貧富差距不斷拉大。重重矛盾之下,伊朗在1979年爆發了伊斯蘭革命,國王被推翻。流亡國外的霍梅尼返回伊朗並控制了政權。
霍梅尼曾答應民眾不會過度宗教化,女性也不必強制佩戴頭巾。但伊斯蘭革命後,霍梅尼將伊朗建成政教合一的宗教國家,什葉派教士階層掌握了伊朗國家政權,伊朗快速宗教化。
▲女性重新戴上頭巾
親美的君主政權被推翻後,伊朗與美國的蜜月期就此告終。霍梅尼等人對美國的敵視,進一步惡化了兩國關係,西方社會敵視並孤立伊朗,伊朗的外部環境開始惡化。
伊朗是中東大國中唯一一個以什葉派為國教的,伊斯蘭革命勝利後,霍梅尼為了提高什葉派教士階層掌權的合法性,一度強勢向周邊地區輸出革命,意圖「拯救」被遜尼派壓迫的什葉派信徒。什葉派的伊朗與周邊的遜尼派國家走向全面對抗。
▲中東什葉派分佈(黃色)
上世紀70年代末,中東僅有伊朗、伊拉克、巴林三國什葉派人口占本國人口60%以上。另有沙烏地、土耳其、敘利亞、葉門、黎巴嫩等國什葉派人口超過百萬,或佔當地人口20%以上。
特別是在沙烏地、科威特、巴林等宗教環境濃厚的國家,什葉派被當做防備的對象。
他們往往居住在國家相對落後的地區,獲得的教育、醫療等社會資源往往不足,在這些國家的政府中也很難聽到為什葉派發出的聲音。由於宗教觀點敵對,教士遭受迫害的情況更是屢見不鮮。
▲伊朗抗議沙烏地處決什葉派教士
例如沙烏地什葉派居住在該國東部,這裡石油儲備巨大。但石油收入卻被用於西部遜尼派地區發展,東部人均收入仍是沙烏地末位。
伊朗伊斯蘭革命後,霍梅尼公開表示沙烏地不是「兩聖城」的保護者,沙烏地的專制君主制不符合伊斯蘭教精神,應通過伊斯蘭革命推翻,1979年底,沙烏地東部、巴林、科威特的什葉派隨之發動起義。
起義被鎮壓後,沙烏地斥責伊朗的什葉派是伊斯蘭教的異端,並加緊與科威特、巴林等臨近的遜尼派君主國抱團對抗伊朗。
▲兩派對抗加劇
伊朗輸出革命的行動密切了與中東什葉派的聯繫,引發了有關國家的擔憂。特別是伊朗的鄰國伊拉克,自1921年從英國獲得獨立後,英國將哈希姆家族出身的費薩爾(遜尼派)附上王位,即便1958年伊拉克推翻君主制,仍舊是遜尼派掌權,占人口60%以上的什葉派只有被統治的命運。
伊朗伊斯蘭革命的影響仍在外溢,1980年,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以「抵禦伊朗革命」為由出兵伊朗,兩伊戰爭爆發。此後八年間,兩伊進行了慘烈的拉鋸戰,兩國傷亡總數達到148萬。沙烏地等遜尼派國家為支持伊拉克削弱伊朗,向伊拉克提供了高達300億美元的援助。
▲兩伊戰爭
兩伊激戰的同時,蘇聯入侵了伊朗東部鄰國阿富汗。阿富汗的語言和文化深受伊朗影響,境內有大量什葉派。為防止伊朗趁亂向東擴張勢力,沙烏地通過與巴基斯坦合作,扶持遜尼派的塔利班組織,斬斷了伊朗東進的企圖。
雖然多數中東國家將伊朗視為更大威脅,到兩伊戰爭卻為伊朗引來了兩個新的夥伴——敘利亞與黎巴嫩。
遜尼派佔敘利亞人口65%以上,而掌權的巴沙爾家族出身什葉派。此時薩達姆領導的伊拉克意圖成為阿拉伯世界霸主,伊拉克的強大讓敘利亞感受到威脅,受多重因素影響,敘利亞與伊朗靠近。黎巴嫩是一個多宗教國家,境內的什葉派要求更多的政治權利。
▲黎巴嫩教派分佈
伊朗一方面拉攏黎巴嫩政府內的什葉派人物,另一方面於1982年在黎巴嫩境內扶持成立了什葉派組成的真主黨。真主黨獲得一定的資金和武器,成為伊朗在黎巴嫩和以色列北部楔入的釘子。黎巴嫩政治分裂,無力干預伊朗的行為。
兩派的爭鬥從國家外交延伸到社會生活,如1987年,遜尼派與什葉派朝覲者在麥加爆發激烈衝突,造成402人死亡,其中包括275名伊朗人。
▲聖城朝覲的穆斯林
憤怒的伊朗人感覺自己的信仰受到沙烏地的侮辱,上萬伊朗人圍困了沙烏地駐伊朗大使館,導致一名沙烏地外交官死亡。沙烏地在1988年與伊朗斷交。至於兩派民間處決對方教士的情況更是屢次發生。
1989年,伊朗最高領袖霍梅尼去世,而他在伊朗建立的政教合一政權仍在延續。應當承認,霍梅尼是一位對伊朗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的人物,他當政時期以宗教為核心的革命輸出強化了伊朗與中東其他什葉派的聯繫,特別是對敘利亞政府和黎巴嫩什葉派的支持,形成了什葉派之弧的雛形。
▲霍梅尼去世
霍梅尼去世後,伊朗仍未從兩伊戰爭的創傷中恢復,國內經濟因西方制裁而大受影響。考慮到現實狀況,伊朗政府逐步放棄了輸出革命,開始與沙烏地等遜尼派國家緩和關係並實現復交。
伊朗大幅減少了對他國什葉派的資金援助,在外交上也不再明確表態給他國什葉派撐腰。伊拉克等國什葉派感到被伊朗背棄,也漸漸疏遠了與伊朗的聯繫。
因為伊朗是波斯人的後裔,而中東其他國家的什葉派都是阿拉伯人。伊朗調整政策後,隨著宗教熱潮退卻,中東各國民族認同抬頭,什葉派阿拉伯人不再過度親近「異族」主導的伊朗,伊朗與其他中東國傢什葉派的聯繫受到削弱。
四、「權力提線」
1991年,伊拉克總統薩達姆突然出兵吞併科威特,藉此佔據科威特的油田並轉移國內矛盾。薩達姆流露出的明顯反美傾向讓美國感到不安,沙烏地也感受到伊拉克的軍事威脅。
美國聯合西方及阿拉伯盟國,以恢復科威特獨立的名義對伊拉克發動進攻,海灣戰爭爆發。
▲海灣戰爭
此時的伊朗「閉關修煉」,對伊拉克什葉派的影響持續弱化。伊拉克什葉派開始與美國接觸,試圖藉助美國的力量改變由少數遜尼派掌權的現狀。
2003年,薩達姆政權被美英等國聯軍推翻。伊拉克什葉派試圖在新政府中取得獨尊地位,美國認識到什葉派的重要性,但考慮到他們與伊朗在宗教上的密切聯繫,美國絕不會讓伊拉克什葉派掌握全部權利,否則這裡很可能變成又一個反美國家。
▲美軍入侵伊拉克
在美國製定的框架中,伊拉克是議會制國家,總統由第一大少數民族庫爾德人出任,議會議長交給遜尼派,權利最大的總理交給什葉派。這並未滿足伊拉克什葉派的政治訴求,他們認為遭到了美國的戲耍。
伊朗在伊拉克戰爭後開始調整策略,伊朗強化了與中東其他什葉派的聯繫,這引起了遜尼派國家的警覺。2004年12月,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在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採訪時表示「西亞正在興起一個從伊朗到黎巴嫩且深受伊朗影響的什葉派新月地帶」。
▲阿卜杜拉二世
與此同時,伊朗的核計劃曝光。這引發了沙烏地等遜尼派國家的地緣焦慮,美國也不願意看到一個反美掌握核技術。伊朗卻全然不顧封鎖威脅,以強硬的外交姿態回應美國沙烏地等國。
▲伊朗核設施
藉助薩達姆倒臺之機,伊朗持續向伊拉克什葉派輸出影響。拉攏伊拉克什葉派政黨和什葉派武裝。伊朗試圖藉此打破美國的外交封鎖和經濟制裁,並以此構建符合伊朗國家利益的地緣格局,以實現伊朗的大國夢。
2006年,伊朗出面勸說伊拉克什葉派各股勢力合作,一舉將什葉派政黨出身的馬利基推上伊拉克總理寶座。2010年,伊朗再次出面向伊拉克什葉派各派領袖施壓,確保了馬利基連任。
▲伊拉克教派分佈
雖然伊拉克政府與西方保持良好互動,但什葉派主導伊拉克能有效緩解了伊朗的地緣壓力。伊朗擴大在伊拉克的影響後,其勢力通過伊拉克延伸到敘利亞和黎巴嫩,什葉派之弧呼之欲出。
什葉派實力的增強讓中東許多國家感到緊張,特別是手握麥加聖城的沙烏地,本就與伊朗有著激烈的地緣競爭,伊朗的行為不僅不利於沙烏地強化其在阿拉伯世界的地位,甚至威脅到沙烏地等國的穩定,畢竟每個中東國家都有什葉派人口,他們的崛起會威脅到掌權的遜尼派的利益。
沙烏地等國與美國合作,在外交上孤立伊朗,並通過增產石油來壓低油價,衝擊伊朗經濟。
而對國內什葉派,沙烏地等國乾脆指責他們是「伊朗間諜」,堅決彈壓鬧事的什葉派。美國、以色列為了打壓伊朗,也支持沙烏地等國圍堵伊朗並壓制國內什葉派。
▲伊朗與遜尼派國家激烈對抗
美西方和沙烏地等國的行動損害了伊朗的利益,卻一定程度上將本來不準備「搞事情」的國內什葉派推到了伊朗一邊。
2010年,突尼西亞小販布瓦吉吉因遭受警察濫用權力,最終在當地政府大樓前自焚身亡。該事件引發突尼西亞大批民眾上街抗議,最終演變成席捲西亞北非的阿拉伯之春,各國民眾要求獨裁政府下臺。
▲什葉派在中東各國的人口占比
伊朗周邊的巴林等國也爆發了遊行示威。什葉派佔巴林人口75%,但該國國王卻來自遜尼派。長期得不到足夠資源傾斜的巴林什葉派走上街頭,巴林王室感受到空前的壓力。
▲小國巴林
巴林素來與沙烏地關係密切,因其體量過小,十分依賴沙烏地在地緣上提供保護。什葉派發動遊行後,巴林一方面指責伊朗在背後搗鬼,另一方面藉助沙烏地的力量,迅速鎮壓了國內的什葉派遊行。
其他阿拉伯國家就沒巴林這麼「幸運」了。突尼西亞、埃及等國政府倒臺,敘利亞等國則爆發了慘烈的內戰。亂局中誕生的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IS)則在敘利亞、伊拉克攻城略地。
▲阿拉伯之春引發敘利亞內戰
這些都影響到伊朗「什葉派之弧」的構建,伊朗開始向敘利亞提供武力支援,美國聲稱,巔峰時期有數萬伊朗伊斯蘭衛隊成員開赴敘利亞,協助政府軍作戰。
在伊拉克,伊朗扶持了與正規軍平起平坐的民兵團體「人民動員部隊」,這支民兵獲得了大量伊朗提供的資金和武器裝備,為抵抗並最終消滅ISIS組織發揮了重要作用。伊朗在敘利亞、伊拉克的行動,是其構建「什葉派之弧」的具體提現,其背後是伊朗對地區大國地位的追求。
▲伊斯蘭國攻城略地
2014年,伊朗的什葉派之弧向南延伸。這一年,阿拉伯半島最南端的葉門宣佈削減燃油補貼,引發群眾抗議。
葉門是一個遜尼派掌權的伊斯蘭國家,但在葉門北部生活著1100餘萬什葉派宰德派信徒,佔葉門人口35%。宰德派擁有自己的武裝——胡塞武裝,藉助民眾抗議,徘徊在葉門權力核心以外的宰德派決定趁機起事。
▲胡塞武裝裂地稱王
胡塞武裝擊潰了孱弱的葉門政府軍,甚至攻克了葉門首都薩那。沙烏地絕不希望本國南部出現一個激進的什葉派政權,乾脆親自下場收拾胡塞武裝。奈何裝備先進的沙烏地軍是一群老爺兵,胡塞武裝依舊掌握著葉門大部分領土。
面對沙烏地的圍困,胡塞武裝與伊朗搭上了線。胡塞武裝宣佈美國是伊斯蘭世界的敵人,以色列也不應該存在,這些觀點和伊朗基本一致。
▲就看以色列不爽
伊朗為胡塞武裝提供軍事訓練和武器裝備,胡塞武裝能夠抵抗沙烏地與葉門政府軍的輪番進攻,伊朗的幫助功不可沒。
伊朗咄咄逼人的姿態引發沙烏地等國的擔憂,什葉派與遜尼派的敵對因素依然在兩國的關係上添加負面因素。兩派的教士在敵對教派國家遭到逮捕是常態,伊朗與沙烏地等國處決遜尼派和什葉派教士的情況屢屢發生。
2007年後,處決教士的情況變得更為頻繁。教士作為宗教的重要一環,本就在信徒中具有重要地位。什葉派更為依仗教士階層維繫運作,因而對遜尼派的敵對行動反應激烈。
▲伊朗人抗議沙烏地處決什葉派教士
兩派關於「互殺教士」最嚴重的衝突爆發在2016年。當年1月,沙烏地處決了一名什葉派穆斯林神職人員。此舉引發伊朗什葉派的怒火,伊朗隨即宣佈,將處決本國監獄內的60名遜尼派神職人員。
沙烏地駐伊朗大使館、駐馬什哈德領事館遭到洗劫,沙烏地隨即與伊朗斷交。兩國的關係直到2023年才逐步恢復。
▲烈焰中的沙烏地駐伊朗大使館
截至2023年,伊朗與敘利亞政府、伊拉克、巴林的什葉派力量、葉門胡塞武裝、黎巴嫩真主黨共同構建了「什葉派之弧」。
作為其中的主導力量,伊朗將影響力延伸到地中海東岸和阿拉伯半島南端,增加了與沙烏地、以色列等國進行地緣博弈的籌碼。
▲伊朗領導的什葉派之弧
信奉什葉派的伊朗身陷「遜尼派的海洋」之中,為了保證生存並實現伊朗的大國夢想,進而成為主導伊斯蘭事務的重要力量,掌握伊朗政權的教士階層利用什葉派信仰在不斷在中東擴大影響。
什葉派的伊朗,註定要與中東遜尼派國家持續博弈,這讓伊朗與周邊的遜尼派國家始終無法形成良好的外交局面。
▲伊朗的大國夢
長期作者|碧落清遙
歷史資深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