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啦啦啦!啦啦啦!我是賣報的小行家,不等天明去賣報……」

1933年,聶耳在上海遇到一位名叫「小毛頭」的賣報女孩。「小毛頭」家境貧寒,她出生時父親已病逝。後來隨家人逃難來到上海,為維持家中生計,她走上街頭成為了叫賣報紙的小報童…….「小毛頭」的故事,令聶耳深受觸動,他與作詞家安娥合作,共同創作了一首後來被廣為傳唱的經典兒童歌曲——《賣報歌》。這首《賣報歌》也改變了「小毛頭」的人生軌跡……

此後,「小毛頭」得到好心人的資助得以進學堂讀書,並有了正式的名字——楊碧君。她還涉足影壇,出演《青春》《暴雨梨花》《寒江落雁》《迷途的羔羊》等電影、話劇,成為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有名的童星。多年以後,已入暮年的「小毛頭」在回憶起聶耳先生時,動情地說:「他真是個好人,是我一生都無法忘懷的人……」

今年是《賣報歌》誕生90週年,我們刊發此文,帶你重溫這首膾炙人口歌曲背後曲折而動人的故事。

賣報女童「小毛頭」(嚴半之先生提供)

賣報女童「小毛頭」(嚴半之先生提供)

賣報童與聶耳

1922年6月15日,蘇州盤門一戶楊姓人家生下了一個女嬰,她就是後來的「小毛頭」。楊家生育了6個子女,只活了兩個女孩。「小毛頭」是小女兒,也是一個遺腹子,父親在她出生時就已病故。1931年「小毛頭」跟隨母親、姐姐和姐夫逃難到上海,先住在閘北。「一·二八」淞滬抗戰,日軍轟炸閘北,全家逃到租界內,住在八仙橋附近,後來又搬到呂班路顧家弄顧家宅(今重慶南路26弄內)。

楊碧君(1936年攝)

楊碧君(1936年攝)

在舊時上海灘的馬路和街上到處可聽到「賣報!賣報!」的叫賣聲。為了謀生,「小毛頭」的姐夫把一件皮大衣賣掉再湊點鈔票做本錢,去批來報紙,由母親和姐姐到呂班路霞飛路口擺了個報攤,當時還不滿十歲的「小毛頭」也跟著一起賣報,開始了報童生涯。

1933年6月的一天,「小毛頭」餓得頭昏眼花,搖搖晃晃的時候,一輛電車靠站,一批人從電車上湧下來,「小毛頭」被撞倒在地,頭上起了血泡,手上的報紙散亂一地,「小毛頭」坐在地上大哭起來。這時一個陌生的叔叔幫她拾起了報紙,還扶她起來,把弄髒的報紙都買走了。這人就是聶耳,他當時與聯華影業公司的同事石寄甫、殷秀岑等人一起到薩坡賽路(今淡水路)的球場打球(球場在今興業路222號內,淡水路口,原是教會學校的操場,現盧灣區政府舊址),正巧途經此地。這一天也成了「小毛頭」一生命運改變的開始。

以後聶耳常來買她的報紙,有時還幫她一起叫賣報紙。兩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小毛頭」親熱地叫聶耳「聶叔叔」,聶耳也和家人一樣喚她作「小毛頭」。

聶耳

聶耳

聶耳非常同情「小毛頭」的身世,「小毛頭」在風雨中賣報的情景和叫賣聲一直留在他的腦海中,於是,他請田漢的夫人安娥寫了一首歌詞,他自己作曲,一首朗朗上口的《賣報歌》就這樣誕生了!

《咪咪集》1935年第4期所刊《賣報歌歌譜》(來源見水印)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賣報的小行家……」從此在上海唱響起來。聶耳還親自教「小毛頭」唱《賣報歌》,「小毛頭」邊賣報邊唱《賣報歌》,吸引不少路人駐足,賣報的生意也好了許多。

1934年,聶耳創作的歌劇《揚子江暴風雨》公演。聶耳邀請「小毛頭」上臺演出,擔任劇中賣報童一角。在舞臺上,「小毛頭」放開嗓子高唱《賣報歌》,從此這首歌更是廣為傳揚。

揚子江暴風雨劇照

《揚子江暴風雨》劇照

童星楊碧君

聶耳在上海時,起初加入明月歌舞社,後又進入了聯華影業公司。1934年,聯華拍攝電影《人生》,聶耳向攝製組推薦「小毛頭」,導演費穆看後認為可以,就讓「小毛頭」扮演童年時的阮玲玉,這是「小毛頭」進入電影界的開始。後來,她又參加了《青春》《暴雨梨花》《寒江落雁》(1935年)、《迷途的羔羊》(1936年飾小翠),《慈母曲》(1937年)、《秋海棠》(1943年飾啞女),成為當時上海比較有名的童星。「小毛頭」最後一部參演的電影是《和平鴿》,該片攝於1950年代,後因周璇故世未拍完。

這裡還有一個插曲:1937年電影《馬路天使》開拍前,導演袁牧之曾想讓「小毛頭」飾演片中的女主角小紅,但由於她年紀尚輕,對感情細節部分缺少靈感,後來改由周璇主演。

馬路天使劇照

《馬路天使》劇照

「小毛頭」在抗戰初期還參加了話劇演出,出演《貧非罪》《樑上君子》《抗戰第一年》等。

「小毛頭」進入演藝圈後,一位張姓影迷找來,表示願為她提供學費到學校去讀書,還給她取了個大名叫「楊碧君」,從此「小毛頭」有了自己的名字,並於1934年進入南洋中學求學。直到多年以後的1982年,「小毛頭」楊碧君才知道這位姓張的恩人叫張光悅,是中共地下黨員。

楊碧君在12歲那年進入影壇,到了20歲時已成為頗資深的電影明星——1944年上海中華文化出版公司出了一本《一百位男女明星特寫》,其中第41位就是楊碧君,書中附有她20歲時的照片。

年輕時的楊碧君(嚴半之先生提供)

年輕時的楊碧君(嚴半之先生提供)

結緣嚴折西

1948年,經影星兼歌手白光介紹,楊碧君與音樂家兼畫家嚴折西相識並結為夫妻。嚴折西父親是我國早期電影界元老輩之一的嚴工上,嚴折西的前妻薛玲仙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歌舞「四大天王」之一(其他三位分別是王人美、黎莉莉、胡笳),薛因病在1944年逝世。

楊碧君與嚴折西的婚禮在「燕雲樓」(今南京東路、雲南中路)舉行,到場參加婚禮的電影界及音樂界的知名人士有:談瑛、龔秋霞、王人美、白虹、張帆、陳娟娟、鳳凰(嚴慧秀)、喬奇、姚莉、張露、張伊霎、佩妮、陳蝶衣……

楊碧君與嚴折西結婚合影

楊碧君與嚴折西結婚合影

嚴折西出身文藝之家。父親嚴工上曾留學日本,早年在安徽歙縣新安中學教英文。1918年前後將全家遷到上海。嚴家有三子四女,長子名個凡、次子名與今、三子名折西,二女名月因、三女名月泠、小女名月美,均從事音樂、電影和繪畫事業,嚴門可算得「藝術人家」。嚴工上能講多國語言和方言,愛好廣泛,多才多藝,音樂創作、演奏、文藝表演都有一手。「電影皇后」胡蝶主演的《自由之花》中插曲《良辰美景》就是由鄭正秋作詞,嚴工上譜曲的。

1927年4月嚴工上應田漢邀請,帶著三個兒子從上海前往南京參加北伐軍的宣傳工作,他參加的最後一部也是最出名的電影是《一江春水向東流》,飾演片中張忠良的父親。

嚴折西承繼父業,自學音樂、繪畫,十七八歲時開始為商務印書館出的《小說月刊》設計封面、創作插圖,還參與中華歌舞學校的樂隊演奏。

嚴折西所作漫畫《沒有的事》(上海市檔案館藏)

1927年,嚴折西隨父兄處寧參加北伐軍宣傳工作,回滬後至1931年先後任黎氏中華歌舞團演奏員、上海環球廣告公司美術部主任、北平明月歌舞劇社演奏員。明月社回滬後改組為聯華歌舞班,嚴折西擔任教務主任兼舞臺美術。1930年,他參與招錄了聶耳、嚴華、周璇等人進入聯華歌舞培訓班,同年編導了第一部蠟盤配音的歌舞短片《新婚之夜》,開始涉足電影、音樂創作等領域。

1940年代,嚴折西在英商百代唱片公司任灌音部主任,兼任大中華及勝利唱片公司特約作曲家。因工作原因,嚴折西與「金嗓子」周璇結識,兩人之間的合作與友誼也一直很融洽,1950年代,周璇曾到嚴、楊夫婦所居住的慈厚北里家中拜訪,引得弄內鄰里都來一睹大明星的風采。

嚴折西所編制唱片

嚴折西所編制唱片

不忘知遇之恩

嚴折西、楊碧君夫婦有三女一子。他們一家居住在南京西路銅仁路的慈厚北里,這裡是猶太人哈同在20世紀初建造的磚木結構二層樓石庫門,同樓住多戶人家,無獨用廚房,更無衛生設施。楊碧君淡出影壇後,於1956年轉入到商業系統工作,家中六口人的家務都由她操持。嚴家住的樓有一個6平方米的公共灶間,四家合用,相處融治。

楊碧君(前排中)與四個子女(嚴半之先生提供)

回首往事,聶耳是楊碧君一生難忘的恩人。1935年,當聶耳在日本游泳溺水身亡的噩耗時傳來,楊碧君一時驚呆,遲遲不語,淚灑如雨。

楊碧君與聶耳的家人始終保持著聯絡。聶耳侄女聶麗華每次從雲南來滬,都會去看望嚴、楊兩位老人,後因市政動遷,聶、楊失去聯繫。聶麗華在2004年5月,請《新民晚報》記者楊建國先生代為尋找,在趙士薈先生的幫助下又牽上了線。2005年12月初,聶麗華專程來滬看望了楊老。同年,聶耳家鄉的「雲南聶耳音樂基金會·聶耳音樂研究課題組」派員專程來滬拜訪楊碧君老人,並送上《人民音樂家聶耳》專輯,楊碧君動情地說:「聶耳先生真是個好人,是我一生都無法忘懷的人……」

楊碧君於2018年1月8日因病逝世,享年96歲。

《人民音樂家聶耳》書影(嚴半之先生提供)

楊碧君(1922-2018)

楊碧君(1922-2018)

雜誌編輯:張晶晶

校對:王禮榮

新媒體編輯:陳皓、施雨

Source

Visited 5 times, 1 visit(s) today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Most Voted
Newest Oldest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