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耷,明末清初画坛“四僧”之一,字刃庵。清军入关后落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在南昌青云谱道院。
他一生字、号颇多,有雪个、个山、人屋等。六十岁时,自号八大山人,并以此号款于字画之上。
图 | 清·黄安平《个山小像》(局部) | 现藏于八大山人纪念馆朱耷善作山水花鸟。他笔下的山水,不同于黄公望的恬淡浑实,也有别于董其昌的清新俊逸。他在前人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对艺术和人生的思考,创造出简古刚劲的峻奇山水。
图 | 清·朱耷《河上花图》(局部),纸本设色,47×1292.5厘米 |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而他的花鸟画更是别具一格。朱耷喜欢将花鸟鱼虫人格化,在学习明代沈周、徐渭等文人画法的同时,托物言志,大量使用象征、隐喻的手法,表达画者心中激荡的情绪。图 | 清·朱耷《杂画册》(局部),纸本水墨,共二十四开,每开30×23厘米
最为众人熟知的,正是他笔下与众不同的花鸟鱼虫。
朱耷笔下的花鸟鱼虫为何或翻白眼,或紧闭双眼?他笔下的鸟类又为什么永远只有一条腿着地?
朱耷其人
朱耷自幼天资聪颖,熟读诗书。陈鼎在《八大山人传》中记载:“……八岁即能诗,善书法,工篆刻,尤精绘事。”
他在禅道中得到了片刻宁静,《传繁写生册》便是在这个阶段所作。
芙蓉
老松
奇石图 | 清·朱耷《传繁写生册》(局部),纸本水墨,共十五幅,每幅24.6×31.5厘米 |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1677年,临川县令听闻他的佛法高深,请他到临川作客。已年过半百的朱耷下山,就此入世。
撕了僧衣的朱耷跑回了离开半辈子的家乡——南昌。
少少许与多多许
中国画讲构图,古往今来,许多名画家的构图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如北宋画家范宽擅全景式构图,其《溪山行旅图》可称为全景巨碑山水的力作;南宋的马远、夏圭则采用或一角、或半边的构图,擅以点见面,故得绰号“马一角、夏半边”。
朱耷画花鸟时则倾向更简约的构图。
图 | 左:清·朱耷《孤禽图》(局部),纸本水墨,44×103.5厘米;右:清·朱耷《鱼》
构图简约可不意味着画面单调。或许你已经发现了,朱耷笔下的鱼鸟不论形态,总是翻着白眼,似是有许多言语未说。
这是因为朱耷赋予了它们人类才有的情感。
朱耷的花鸟多构图简练,四周多留白也是出于相同原因。
世间的苦难没有磨平朱耷心中的情感。朱耷虽没有直接表达自己心中的孤寂与愤懑,但他笔下的花鸟鱼虫却无一不在替他表达。
图 | 清·朱耷《鱼鸭图卷》(局部),纸本水墨,23.2×569.55厘米 |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图 | 清·朱耷《花鸟册》(局部)
图 | 清·朱耷《松鹿图》纸本水墨,182×88厘米 | 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终归平静
晚年,朱耷的作品颇为平静、缓和,甚至些许参透人生的意味。
有学者考,朱耷生命中最后的几年,平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安定祥和,清朝进入“康乾盛世”。
晚年的朱耷也转变了心态,他将更多精力倾注在了生活本身。八大山人花鸟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少”。一是他描绘的对象数量少,二是指他描绘对象时用的笔墨少。
他将这种“少”更是发挥到了极致。
图 | 清·朱耷《花草瓜果册》(局部),纸本水墨 | 现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几笔成画,绘花开花落,寓人生变化。
“以少少许胜多多许”,转变了绘画风格,晚年的朱耷真切地触摸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禅”。
图 | 清·朱耷《杨柳浴禽图》(局部),纸本水墨,1199×58.4厘米 |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哭也笑也,或正是生活滋味。朱耷走过跌宕起伏的一生,晚年回首望去,却透悟了其间真谛。人生百态,他曾经也有过执拗与别样心态,但当理解禅意,朱耷最终选择微笑面对,在他的“终章”添得豁然潇洒的一笔。关于朱耷为何自号“八大山人”,有许多猜测。有人说是取自佛教典籍《八大人觉经》;有人说是因为“八大山人”的书写极似“哭之笑之”;还有人说,“八大山人”指的就是朱耷本人。如果朱耷听到这些猜测,会有什么反应呢?或许,只是默默一笑。
Visited 4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