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71年——1368年)1206年成吉思汗建国,旋即征服西夏,灭女真,出兵西域,直至东欧,最后灭掉南宋,于1271年建立元朝。元初严格中央集权,健全典章制度,推行汉法,启用儒生。元世祖去世后,群汗争位,吏制腐败,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元朝于1368年结束,总共98年。这段历史既记录了一个崛起的马上民族如何征服世界,统治华夏,也记录了被征服的民族以固有的文明优势战胜征服者,文明继续向前推进。

元朝地图

元朝在军事上的强大,使得它拥有广阔的疆域,然而能够排除外患的干扰,致力于发展经济和文化。

元代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书法成就虽不如唐宋时期,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时代特点。一是以赵孟、鲜于枢等为代表的书法家,勤习晋唐书法,追承前代书法艺术传统,形成了自己的时代风格。二是以吴慎、王冕等为代表的书法家继承了宋代“尚意”书风,把民族矛盾压抑的苦闷寄情于山水,倾诉于笔墨,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命运的关心,对真善美的体验。三是以杨维桢等为代表的书法家丰富了草书的内容和表现能力。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元代著名书法家画家黄公望书法作品

黄公望(1269-1354)中国元代画家,书法家,元四家之一。原姓名陆坚,又名静坚,因过继浙江永嘉黄氏,遂改姓名,字子久,号一峰、一峰道人、大痴道人、井西老人和净墅等。关于他名与字的来历,颇有趣味。因黄公望父亲得子后,友人来贺,说:“黄公望子久矣!”,因而黄父为其取名作“公望”,字子久。江苏常熟人。一说浙江平阳人,因他的《山居图》自题落款为“大痴道人平阳黄公望”。曾做过小吏,因受累入狱,出狱后隐居江湖,入道教全真派。

工书法,善诗词、散曲,颇有成就,50岁后始画山水,师法赵孟頫、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成等,晚年大变其法,自成一家。其画注重师法造化,常携带纸笔描绘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胜景。以书法中的草籀笔法入画,有水墨、浅绛两种面貌,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

元代著名书法家画家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赏析

元代著名书法家画家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纸本 纵33cm厘米横636.9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黄公望这种古朴的书法面貌在其晚年的款识画跋中体现得更为明显。至正七年(1347),78岁的黄公望开始创作《富春山居图》,此图历经数载完成,如今在“无用师卷”上,留有黄公望至正十年时书写的自款:“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逐旋填。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著笔。无用过虑,有巧取豪夺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十年,青龙在庚寅。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

元代著名书法家画家黄公望《题富春山居图卷尾自题》赏析

元代著名书法家画家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卷尾自题》纸本,行书,纵33厘米横636.9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自题款这段款文的书法艺术趣味很足,体现出成熟老练的味道,有几分迟涩之感。结字张弛有度,其中虽“笔”、“正”、“所”等字有一长竖或一长横,但并非一划而过,而是有多种方向的变化,更为持重沉着,耐人寻味。款中诸多撇和捺的写法,都是如此,细细品读,仿佛可见笔与纸摩擦配合的状态。此款与前面的山水笔墨交相呼应,毫无违和之感,其中勾皴点染,笔法亦与款中用笔相合,所谓“人书俱老”、“书画相融”不过如此。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卷尾自题释文: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授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逐旋填札,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着笔。无用过虑有巧取豪锐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十年青龙在庚寅歇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

元代著名书法家画家黄公望《题溪山雨意图》赏析

元代著名书法家画家黄公望《题溪山雨意图》手卷,纸本,行书,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此款识,题于至正四年(1344),此时黄公望已经七十六岁了,其早年的书法难知全貌,他此幅晚年书作,虽只有短短的三列,但气息古朴,多有唐宋遗风,呈现出了百家之态。其字字之间几乎是独立的状态,表现出了干脆爽利之感,可气脉连贯,平缓安静,倒与此画是极为搭配的。这种平缓安静的书风,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赵孟頫的影响。

元代著名书法家画家黄公望《跋赵孟頫临黄庭经》赏析

元代著名书法家画家黄公望《跋赵孟頫临黄庭经》帖,纸本,行楷书,140字,分13行写,书于至正五年三月,故宫博物院藏。此是黄氏仅存的书迹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件作品。字体聚散得宜,开合分明,点画用笔,全出自晋唐。在吸收了赵字妍秀风韵的同时,又增加苍劲。在章法上,却反赵书的顾盼轻灵、精熟整饬的习气,字势多取左散斜式,结字时,撇、捺及主横画夸张而伸长。字间、行间既能互相穿插顾盼,又能顾及到大小变化和整体风貌,有端雅舒展、秀劲飘逸之感,格调清朗,观之爽心悦目。正如明人张丑对黄氏书法的评价: “如飞鸟依人,翩翩可喜。”

黄公望对赵孟頫《黄庭经》所题的跋文中也说:近世人学书,自少小涂抹成形,至长大方解事,乃习书法,由是不得不为俗笔所紊,雪松翁髫龀时习字时,便自黄庭始,不知其临几千百本矣。中年收得钟绍京墨迹,笔意遒劲,不拘楷法,暨“特健药”本,又与绍京本不同,于时德琏皆亲见之,此本盖是老子所临得趣者,宜其它本不能及也。至正五年三月十二日,因访元诚出示,辄题其后,大痴黄公望稽首再拜谨识。

从跋文可得知,黄公望对赵孟頫及其书学渊源是十分熟悉的,而与赵孟颊交往并受他的影响也是可以理解的。此时,黄氏已77岁,但文字语气皆诚挚恭谨,他对赵氏的敬慕之情可见一斑。

这可能是黄公望流传墨迹中字数最多的一段题跋,内容和品相均相对比较完整。就书法而言,如果不仔细观察,很难看出他曾拜于赵氏门下。题跋中的欹侧更为明显,意态多姿,比如“书”、“世”、“黄”、“年”、“百”等字,横画十分突出,因此很多结字虽然上紧下松,但却不显拘谨之感,更为开张大气,一放一收,也形成了特殊的视觉效果,疏密空白的对比,与赵孟頫结字平整均匀的面貌大不一样。其墨色变化也十分丰富,枯湿感十分明显,使得整体灵活跳跃,“如飞鸟依人,翩翩可喜”。笔意连贯,偶有“时习”、“自少”这样以牵丝为映带的字组,笔力劲健扎实。章法也是十分自由的,长短不齐,开合分明,更呈现出了一种难得的朴拙自然之态。

元代著名书法家画家黄公望《跋赵孟頫行书千字文》赏析

元代著名书法家画家黄公望《跋赵孟頫行书千字文》纸本,行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现存黄公望《跋赵孟頫行书千字文》云: “经筵仁皇全五体,千文篆隶草真行,当年亲见公挥洒,雪松斋中小学生。黄公望稽首谨题。至正七年夏五月书于龙德通仙空松声楼,时年七十九。”即回忆了仁宗皇庆、延祜年间,他亲眼观看赵孟頫书写五体千字文的情景。

释文:经进仁皇全五体,千文篆隶草真行。当年亲见公挥洒,松雪斋中小学生。

黄公望稽首谨题。至正七年夏五月书于龙德通仙宫松声楼,时年七十九。

此题跋也只有几列,但不管从结字还是章法上,都比《溪山雨意图》更为放松自然,反映出黄公望除了承袭赵孟頫的清秀之风之外,更有晋人的风流韵致。这与赵孟頫提倡“学书须学古人”,溯源晋唐的观点也极为契合。上述题跋虽然都只有寥寥数字,但不难发现,黄公望的书法有着自己的意趣,结体与章法上多有向右倾斜的欹侧之态,为整体增添了很多动感,

元代著名书法家画家黄公望《题群峰雪霁图》赏析

元代著名书法家画家黄公望《题群峰雪霁图》纸本,行书。

此题跋在时间与《富春山居图》的自款仅有数日之差的《群山雪霁图》,晚年朴涩又自然的书风更可见一斑,对比两款,《群山雪霁图》的结字上也出现了很多古拙的处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淡有摩”几个字,连续的长撇,更加潇洒率意,悠然自如的畅游在纸墨之间。

元代书法家黄公望《题跋天池石壁图》赏析

元代书法家黄公望《题跋天池石壁图》绢本,浅绛,设色,立轴,纵139.4厘米横57.3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款识题跋:自跋: 至正元年十月,大痴道人为性之作天池石壁图,时年七十有三。 赏鉴跋: 柳贯长题,不录。钤印:作者印: 黄公望印,黄氏子久,一峰道人。 收藏印: 元钱良右,明邹迪光、李蔚等鉴藏印记9方,又半印1方。

黄公望《题跋天池石壁图》之一

黄公望《题跋天池石壁图》之二

黄公望《题跋天池石壁图》之三

黄公望《题跋天池石壁图》之四

黄公望《题跋天池石壁图》之五

黄公望《题跋天池石壁图》之六

此图描绘的是苏州城西吴县境内天池山的景色。天池山与灵岩山、天平山一脉相连,峰巅矗立巨石,远望巧若莲花,人称“华山”。山一侧的半山坳中长年积有一泓碧水,名曰“天池”,故山之这一面亦被称为“天池山”。

元代书法家黄公望《题跋钱选浮玉山居图》赏析

元代书法家黄公望《题跋钱选浮玉山居图》释文:溪翁吴兴硕学,其于经史贯穿于胸中,时人莫之知也。独与敖君善。讲明酬酢,咸诣理奥,而赵文敏公尝师之,不特师其画,至今古事物之外,又深于音律之学,其人品之高如此,而世间往往以画史称之,是特其游戏而遂掩其所学。今观贞居所藏此卷,并题诗其上,诗与画称,知诗者乃知其画矣。至正八年九月八日,大痴学人黄公望稽首敬题,时年八秩。上海博物馆藏。

钱选浮玉山居图

黄公望存世书迹在四家中为最少,多是为自己画作的题识,或给他人的题跋。书体多为行书,也有少数为小楷书,皆风华自然,率性适宜,与画作若相映带。黄氏早年书法作品,早已不存,但从其年轻时做过书吏的经历来看,他的书法应该不错。从现存的黄公望的墨迹来看,黄氏的书体无疑受到了同时代且比他年长的画坛领袖赵孟頫的影响,这点可在本文题款墨迹得到证实。

纵观黄公望的书法,一方面师法晋唐的用笔、结字和章法,另一方面积极地吸收了同时代赵孟頫的书法艺术的部分元素,并形成了自己的个性特色。与他在山水画创作上开创苍秀雅逸、浑厚华滋的画风一样,显示出师古而化,自出新意的艺术风貌。

黄公望的书法简逸朴拙,不落赵之樊篱,呈现出更为前卫的审美意趣,一方面是由于其晚年入道,隐居山林之中,心向自然,性情所感自是与繁华市井不同,更结交杨维桢、倪云林、陆居仁等元末诸多隐士书画家,他们率性恣意,潇洒自如,很大程度上成为其书画道路上的“催化剂”。而另一方面,黄公望始终沿袭着赵孟頫学习古人经典的书学观念,在法度之中抒发性情,寄托情怀于笔墨山水之间,不落俗流,为后人留下了元代书法之中独具特色的面貌。

黄公望的书法作品《跋赵孟頫临黄庭经》行楷书,140字,分13行写,书于至正五年三月,此是黄氏仅存的书迹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件作品。字体聚散得宜,开合分明,点画用笔,全出自晋唐。在吸收了赵字妍秀风韵的同时,又增加苍劲。在章法上,却反赵书的顾盼轻灵、精熟整饬的习气,字势多取左散斜式,结字时,撇、捺及主横画夸张而伸长。字间、行间既能互相穿插顾盼,又能顾及到大小变化和整体风貌,有端雅舒展、秀劲飘逸之感,格调清朗,观之爽心悦目。

元朝是个短命王朝,从入主中原到顺帝被逐,不足百年。元朝这些书家的书风,都是个性突出、意态瑰奇,与赵孟頫、鲜于枢及奎章阁书家的相对平和稳健的风格有较大差异,形成了元代书法的另一面貌。从精神上说,他们的风格,与宋代“尚意”的诉求有相似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已经开启明代晚期行草书风的先兆。

Source

Visited 3 times, 1 visit(s) today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Most Voted
Newest Oldest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