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岁月里,中华民族创造了世界上极其丰厚、极富滋味,极有光彩的文学艺术资源,并且以名篇的方式凝聚精华,脍炙人口,世代流布,成为与这个民族的生命历程中梦魂萦绕、筋肉难分的不绝的血脉。
历代文学名篇是文化精神极为深刻、极有特征、极其精美的聚光点。历代文学名篇都载之典籍,流为名言、名篇,以其言简意赅的方式,成为中国人千古传诵的处世、论学、为人的精神支柱。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
下面就让我们品读宋代文学家画家苏轼《前赤壁赋》感受到了苏轼的才华和思想深度。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父为苏洵,弟为苏辙,父子三人并称“三苏”。
仁宗赵祯嘉祐二年(1057年),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一说赐进士出身)。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佥书凤翔府判官。
宋神宗赵顼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罗织罪名贬官黄州。
元丰三年宋神宗赵顼(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赵煦即位后,出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随着新党执政,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南宋时期,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他是文艺创作的多面手。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于夸张比喻,艺术表现上独具风格。其词打破“艳科”传统,以清雄豪健之调,抒写士大夫的逸怀浩气,对后代极有影响。他又擅长书法,为“宋四家”之一;长于绘画,为宋代著名画家。
宋代文学家画家苏轼《前赤壁赋》赏析
宋代文学家画家苏轼《前赤壁赋》感受到了苏轼的才华和思想深度。
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
原文赏析: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白话译文: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飘飘然如遗弃尘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进入仙境。
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哀怨有如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
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吗?(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执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
(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我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我)知道这些不可能屡屡得到,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
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
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享用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时候。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客人高兴地笑了,清洗杯盏重新斟酒。菜肴和果品都被吃完,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
全文解释: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秋天,贬官流放黄州的苏轼多次浏览黄冈赤壁,写下了著名《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当时他正因政治上的沉重打击而陷入生活困苦、思想忧愤和郁闷的境地。这篇赋,即以揽境抒情和主客问答的手法,曲折含蓄地表现他由政治失意引起的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以及用随缘自适来求得精神解脱的思想倾向。
赋一开头就从清风明月笼罩的江山美景中,憧憬一种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超越尘凡之乐;接下来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凭吊,跌入实现人生的苦闷;后面一部分为全赋的核心,作者仍从眼前景物生发感想和议论,阐明了天地万物“变”与“不变”的大道理,最后在旷达乐观中得到解脱。
这是一篇艺术构思非常精湛的抒情之作,五个段落的安排极富匠心,它们以泛舟夜游赤壁为线索而贯穿一起,紧紧围绕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起伏而逐次展开。
首段写秋夜赤壁之游,突出羽化登仙之感,为全篇揭开序幕。
次段写歌声的悠扬,箫声的悲凉,人心的忧伤,诱发主客对话。
第三段借客人之口即景怀古,抒发功业难成、人生短促的感慨。客人的话实际上是作者的内心独白,是他贬谪生活中思想活动的真实写照。
第四段是主人对客人的劝解,阐发对宇宙人生的看法,是全文主旨所在。
末段则写思想苦闷解脱之后主客皆转悲为乐,尽醉方休。
全文波澜起伏,摇曳多姿,将写景、抒情、议论巧妙结合,寓情于景,借景说理,极有艺术感染力。语言骈散结合,文辞清丽生动,活像散文诗。
品读苏轼《赤壁赋》感想:苏轼的《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散文的杰出代表作之一,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生感悟以及文学艺术价值都令人叹为观止。在阅读这篇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苏轼的才华和思想深度。
在《赤壁赋》中,苏轼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和人生的独到见解。他以赤壁为背景,描绘了自然界的壮美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苏轼通过对比历史和自然,表达了人生短暂而宇宙永恒的思想,引导人们正确看待生命和历史。
此外,苏轼在《赤壁赋》中还表现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他以水为例,说明水虽然有形却能包容万物,而人们也应该像水一样拥有包容的心态。这种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也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这时我们应该学会像苏轼一样,以豁达、宽容的心态去面对,去接受并克服这些困难。
最后,我认为苏轼的《赤壁赋》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在这篇赋中,苏轼所表达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人生感悟,更是对人类普遍存在的生命短暂、历史永恒等问题的思考。而这些思考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时,我们应该学会苏轼那种豁达、宽容的人生态度,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去克服困难。
品读苏轼的《赤壁赋》,我深深感受到了他的人格魅力和思想深度。这篇赋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生感悟以及文学艺术价值都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学习。
品读经典、领悟圣贤、修身精进、广结善缘,欢迎加入“中国历代文学名篇经典品读汇”,开启文学名篇诵读的修身之旅,自助助人,自立立人,自觉觉他。诵读、感悟、分享;觉察、精进、成长...
Visited 5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