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主要靠消费还是投资?这是社会各界在2023年讨论比较多的一个问题。
“国内需求一直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些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超过90%。”在3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吹风会上,《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指出。
扩大内需一直是这几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的重点。不同之处在于,此前“恢复和扩大消费”被摆在绝对优先的位置,而今年,“扩大有效投资”被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更好统筹消费和投资,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这当中出现了几组关键数字——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000亿元;将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7000亿元。
“从去年的经济表现来看投资偏弱,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增长3%,是拖了后腿的。”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对城叔分析,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5%,投资如果只有3%显然是不够的,需要提升到4%以上。
问题是,这1个百分点的差距如何拉动?
一、谁在主导增长?
“投资和消费到底谁主导经济增长”,过去十年来,已经发生数次转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消费和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均为50%左右,投资略占上风,其后消费的贡献波动增长,2015年即达到第一个峰值69%,同期投资贡献率仅为22.6%。
2020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消费贡献率滑落至-6.8%,而同期投资贡献率高达81.5%。而在疫情结束后的第一年,2023年消费和投资的贡献率分别为82.5%、28.9%。
从这一维度来看,投资似乎已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一块短板。从2013年至2023年,消费平均拉动GDP增长3.58个百分点,而投资拉动GDP增长2.35个百分点,开始逐步稳定在1%~2%的水平。而在此之前的十年,中国经济还属于投资强拉动时期,投资与消费年均分别拉动GDP增长5.6个和5.2个百分点。
也因此,在过去一段时间,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不可持续”,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显著下降,且呈长期递减趋势。此后也有观点强调,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才是可持续的。
对此,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表示:
在经济低迷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相对有限。消费要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前提就是居民收入水平要不断提高,而收入水平不断增长的前提是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等,这些均离不开投资。
林毅夫认为,要让投资有效地拉动经济增长,把资金投向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以此来提高生产力水平。当生产力水平和收入出现增长时,居民消费自然会快速增长。
从去年末以来,推动投资和消费良性循环成为重要的趋势。去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首次提及“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被再次强调:“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实现良性循环。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更好统筹消费和投资,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二、如何“有效投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指出,当前投资增长面对的一个矛盾是,市场需求不足导致企业投资信心不足,“可能在手订单比较少,未来订单前景也不好”,这种情况下企业担心出现产能过剩,投资越来越谨慎。
在这种情况下,“要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和放大效应,因为政府投资和市场投资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市场投资考虑的是经济回报率,而政府投资公益性特点比较突出,也是一类必不可少的公共产品。”张立群表示。
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相关安排来看,政府投资的带动和放大效应正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显著增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积极扩大有效投资”被放在重要位置。其中明确提出:
要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加强民生等经济社会薄弱领域补短板,推进防洪排涝抗灾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各类生产设备、服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快实施 “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
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7000亿元。与此同时,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
在今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吹风会上,黄守宏表示,从力度上来讲,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专项债都比去年有所增加,从投向来看,这些投资主要投向科技创新、节能减排、民生保障等补短板、增后劲的领域。
“政府投资起到一个引导作用,要产生乘数效应、辐射效应。”徐洪才认为,辐射效应就具体体现在带动多少民间投资、能增加多少就业等实际的效益,同时也要对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要低碳绿色、具有较高科技含量”。
对于从今年开始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他认为,是一个专业性、技术性的安排,以前发行的短中期的债券偏多,现在把期限拉长一些,其实也是优化债务结构,缓解当期偿债压力。
三、钱投向哪去?
除了投向哪些专业领域,投向哪些区域一样备受关注。根据政府工作报告,将“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额度分配向项目准备充分、投资效率较高的地区倾斜。”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推测,我国将集中使用一万亿特别国债、7000亿预算资金、地方投资本金等三类资金。其中,一线城市、中心城市、发达省市将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和发展机会。
这不是平均分配,而是把现有筹措到的财政资金作一个重点安排,尽可能使有效投资更快见效,更好地增长起来。
在张立群看来,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将资金投到见效更快、更好的区域,支持比较成熟的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就会较快形成项目建设的工作量,尽快地带动企业订单增加,较快提高公共产品建设的获得感。
近期,许多省份明确了2024年固定资产投资预期增长目标,具体来看,海南、辽宁、山西目标增速为10%左右,河南、安徽、黑龙江目标增速为7%左右,河北、浙江、甘肃目标增速为6%左右,广东、重庆、吉林目标增速在5%以下。
相比2023年地方政府普遍制定的较高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目标,2024年多数省份目标有所下调。比如广东,去年初提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8%以上;河南去年的预期目标也高达10%。
尽管多数省份下调了预期目标,但投资依然是今年地方主抓的工作之一。从方向上看,各地不约而同地将投资发力点着重放在未来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方面,加速布局新质生产力。
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围绕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重大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安排“千项万亿”重大项目1000个以上,完成年度投资1万亿元以上。
根据上海公布的2024年重大工程清单,在计划安排的191项正式项目中,科技产业类项目有76项。江苏印发实施的2024年省重大项目清单中,共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项目186个,比上年增长25.7%,占制造业项目比重达80%。
“去年初以来,随着产业转型升级、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的信号十分明显。”在曾刚看来,以数字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第四次产业革命对全球经济带来深刻影响。作为应对和选择,抓住机遇,换道超车是发展的应有之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进化论 (ID:urban_evolution),作者:淡忠奎、刘旭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