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投资非彼投资——中国经济增速减缓之谜
作者:方宇军经济增长的关键在投资,甚至在绝对意义上可以说,无投资便无经济增长。但却不可以说,有投资就一定有经济增长,投资形式多种多样,投资效益亦参差不齐,投资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到位也有失位,失败和失位的投资对经济增长没有什么助益。因此,正确理解投资,使用好投资资金,对于经济增长就至关重要了。
虚幻的投资乘数论
说到投资,不能不说到投资乘数理论,说到投资乘数理论,不能不说到凯恩斯,凯恩斯的投资乘数理论,是由卡恩(R.F.Kahn)的乘数理论演进而来,[i]现在一般人谈到投资乘数理论,都归之于凯恩斯,一则因凯恩斯为之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再则更因凯恩斯声名远播,为经济学理论作出过突出贡献。这一理论,在现今的经济学教科书中谈到投资时都有介绍,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教授给学生们。
我们先简要地介绍一下投资乘数理论,投资乘数系指:投资变动给国民收入带来的影响,要比投资变动更大,这种变动往往是投资的变动的倍数。
这一理论是建立在消费倾向的基础上的,凯恩斯把国民收入(以Y表示)分为两大部分,消费(以C表示)与投资(以I表示),两者相加等于国民收入,即(C)+(I)=(Y),这个消费(C)和投资(I)在国民收入(Y)中分别占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各自称之为消费倾向和投资倾向。投资会引致国民收入的增加,新增的国民收入(△Y)又会形成新增的消费(△C)和新增的投资(△I)比例,而新增的消费(△C)与新增的国民收入(△Y)的比值△C/△Y,凯恩斯称之为边际消费倾向。
投资乘数(K)是新增的国民收入(△Y)与新增的投资(△I)的比值,以公式表示为:K=△Y/△I ;亦可记作: K=1/(1-△C/△Y)=1/(1-消费增量/收入增量)。凯恩斯认为:“一个典型的近代社会,大概会把真实所得增量之80%左右用之于消费;……乘数之值大概不至于比5小许多。”[ii]把这个80%的边际消费倾向代入K=1/(1-△C/△Y)式中,即得K=1/(1-80%)=5,乘数是5。也就是说,在边际消费倾向为80%时,新增的投资可带来5倍的国民收入增加。
这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倍数增长是怎样实现的呢?在边际消费倾向80%的前提下,每一轮的新投资都可引致80%的消费增加,n—∞轮后,这个每轮80%的消费增加,就会带来5倍于原投资的国民收入增加,经济学家们用简单的算术数列表示如下:
这里200000的初始投资,在经过了无数轮的80%的递减增量后,最终实现了1000000的国民收入增加,正好是200000的5倍。
凯恩斯认为现代社会边际消费倾向大致为80%,即80%的国民收入用于消费,20%的国民收入用于投资,与中国近几十年的国民经济还算吻合;投资乘数理论的数学表达也无隙可击;但这一理论用于实际的经济运行却漏洞百出,仅从直观上看,没有哪一国的新增投资会带来数倍的国民收入增长的,否则世界各国都不会为各自国家的经济增长乏力而头痛不已了。
凯恩斯确实说过,投资乘数理论的发用是有一些前提条件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充分就业未曾实现,也就是说,要有一定数量的待业人口。这个前提是必要的,要新增投资就必须要有新增的劳动力,不然新增投资怎能实现?但是,环顾现代世界各国,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接受一定的失业率,这无异于说,凯恩斯所规定的这个前提条件,在一般情况下都是具备的,不存在投资乘数发用的障碍。
投资乘数理论的另一个前提条件是消费倾向,这个前提主要决定投资的倍数,边际消费倾向越高倍数越高。举例而言,如果是50%的边际消费倾向,乘数就是2倍;如果是75%的边际消费倾向,乘数就是4倍;如果是90%的边际消费倾向,乘数就是10倍;……一般来说,一国的边际消费倾向不会低于50%,大多是在70%-90%之间,这就规定了乘数永远都会大于2,一般会在3.3—10倍之间。但是实际上呢,没有一国在一年中会有2倍以上的新增国民收入,能有1倍多一点也就不错了。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们要从上面的列表中来找。
在上表中,第一轮的投资是200000,累积增量是200000,这在投资既无赢利又不亏损的情况下是可能的,但是在大多数情况,投资应该是有赢利的,因此累积增量应大于200000,如果赢利是10%,累积增量就是220000。这样来看,乘数也就1.1倍。
我们现在通行的计算国民收入的增长,不管是以增长量表示也好还是以增长率表示也好,是以年为时限的,即每年增长多少。但从投资到收益,是有周期的,有些投资周期长,有些投资周期短,我们把它高扯低,平均的投资周期算3年,那么在第1年第二年底是看不到投资带来的国民收入的增长的。当然,我们可以假定投资是一个每年都要进行的定时定量的行为,那么,当投资周期为3年时,就算起始的第1年第2年的投资不能体现经济增长,但由于投资是连续的,我们在2年之后的每一年中,都能看到国民收入的增长。
至于上表所列的第二轮的国民收入增加量160000,就来得有点莫名其妙了,按照投资乘数论者的意思,这个160000是第一轮的投资所创造的国民收入200000x80%的边际消费倾向而来。其实,这个160000是第一轮新增的国民收入200000中用于消费的部分,怎么会变成第二轮新增的国民收入了呢?除非这个160000作为第二轮的新投资,才可能会有第二轮国民收入160000的新增量。以后每轮的新增量也必须如此,要以新投资进入经济体系中,才有可能形成新的增量。此其一。
其二,经济增长是以年度计算的,在我们上面的假定中,投资周期是3年一轮,尽管以连续的投资为前提,可以每年计算一轮经济增长,即在每一年的结束时计算当年的经济增长。但在上表中,乘数的倍数效应是在无数轮后才完全实现的,我们以一轮为一年,那要在无数年后才能实现倍数效应,这于实际的经济增长有什么意义呢?或者换一种说法,投资乘数理论要在无数年(或无数轮)后才能实现倍数的经济增长,分散到每一年,只可能有微乎其微的经济增长。这可能与凯恩斯最初建立投资乘数理论的初衷大相径庭。
总起来看,投资乘数理论是一个虚幻的理论,它给人无限的憧憬,实际与现实没有吻合度,用起来非常糟糕。凯恩斯自己也说:“当社会于其资本设备上增(减)劳力,故其产量增(减)时,该社会之边际消费倾向必须如此:由该边际消费倾向推算得来的乘数虽大于一,但不甚大。”[iv]承认乘数只比1略大。这与一般情况下的投资是吻合的,即投资会带来一定的收益,投资加上赢利,会体现出略大于1的经济倍增。不过,这个增量不是由乘数决定的,而取决于企业家的经营谋略。
投资对国家和个人的不同意义
投资不仅不是乘数理论所能解释的,而且投资也不是都能赢利的,失败的投资,亏损的投资所在多有,不得不慎。但是,投资不论成败,对于国家和个人,却有迥然不同的意义。
一般而言,投资能带来收益,有时收益还较高,这是人们对投资趋之若鹜的原因。不过,有时投资会亏损,人们避之唯恐不及。人们投资是为了赢利,赢利是目的,投资只是手段,目的不能实现,手段弃之如敝屣。所以对个人来说,投资只是为了赢利,没有赢利的投资是没有意义的。
投资结果不外三途:亏损、保本、赢利。对个人来说,保本是低限,只是亏损,甚且保本,人们是没有投资意愿的。然而投资赢利又极具吸引力,是经济发展个人奋斗的动力。但投资赢利与否具有或然性,个人投资者或者彷徨再三,或者患得患失,是投资的不稳定因素。因此,为了投资的确定性持续性,政府不仅要为个人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还要帮助投资者作好市场预期,尽可能保证投资有回报。
对个人来说,投资赢利固然好,投资保本甚或亏损,那就要止步了,如果能及时止损,不投资是次好的选择。不投资,钱不管是放在自已的口袋里还是存在银行的帐册里,除了有急剧的通货膨胀,它是保值的,对它的所有人来说,一无损失。但是对国家来说,对整体经济而言,钱不能用出去,储蓄不能转化为投资,是最糟糕的事。
国民收入可以分为两大部分—消费和投资,前者用于简单再生产,后者用于扩大再生产,二者合并为社会总需求。消费又可以分为两部分—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性消费,生产性消费是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消耗,生活性消费是维持劳动力(包括未来的劳动力和曾经的劳动力)的生活资料的消费,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生产出社会产品,形成国民收入用于供给消费和投资,如此循环反复,构成人类的生产过程和历史过程。
假定国民收入全部用之于当下消费,没有积累,没有储蓄,不能作新的投资,那么国民经济只能是简单再生产,生产没有扩张,社会产品没有新的增加,人们的生产生活维持在原有水平,生产过程平缓运行,社会供求是均衡的。
一般情况下国民收入大部分会用之于消费,剩余部分人们或是积累下来,以作未来之需;或是进行储蓄,以求利息;或是直接投资,谋取利润。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之剩余部分的最终落脚点,是归于投资,否则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均衡。
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其正常运行,必须实现均衡。国民收入全部用于消费,国民经济的供求是均衡的,只是国民经济没有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提高。国民经济要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要提高,唯有新的投资。当人们把积累或储蓄用于投资,就有可能实现经济的新增长,人民生活有新的提高。新的投资同样会转化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消费,从而生产出新增的社会产品,这就是经济增长的过程。
当国民收入除了消费之外的其余部分全部转化为投资,国民经济是均衡的,且能实现经济增长,这是一国经济最乐见的状态。可是由于各种原因,譬如上面所说的投资只能保本甚至亏损,人们就没有投资的动力,投资会锐减,消费之外的剩余部分不能转化为投资,这会出现什么状况呢?
如果储蓄(这里约定为国民收入中消费之外的剩余部分)不能转化为投资,国民经济就会失衡,社会产品有一部分就会卖不出去,社会生产会萎缩,国民收入会减少,国民經济处于衰退中。当然一般情况不会这么糟糕,在大多数情况下,储蓄只是不能全部转化为投资,或者说,有一部分储蓄转化为投资,投资会带来经济的增长,这会部分抵销不能转化为投资的储蓄所产生的生产萎缩,两者是否相抵,这要看经济增长与生产萎缩的实际比重。
作为一种补救方式,消费贷款应运而生,储蓄不能转化为投资的部分,如果能够转化为消费贷款,可以弥补有效需求之不足,使国民经济仍处于均衡中。消费贷款作为经济平衡的一个重要措施,大约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后出现的,在此之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常因有效需求不足而频繁发生,而且破坏性极强。自消费信贷兴起后,经济危机发生的频次降低,经济危机的危害也没有过去深巨,应该说,消费贷款与有功焉。但是,消费贷款是借款人的负债,是寅吃卯粮,并且是有较高成本的。当其不能填平储蓄与投资的量差时,有效需求仍显不足,这时由政府发放消费券,也可算一种补救方法。
可是,正常的消费以及贷款消费,甚至再加上政府无偿发放的消费券,只是在简单再生产的范围内,维持现有的生产尚可,对经济增长却无助益。人们也许未曾计及的是,唯有投资,即使是亏损的投资,才是经济增长的源头。
带来收益的投资,体现为经济增长,这自不必说;保本的投资,亏损的投资,是否对经济增长也有助益,人们或有疑问。假定一国的年产出(或称国民收入,或称GDP)是10亿单位,如全部用于消费,那就是简单再生产,在生产率不变的条件下,下一年的产出仍是10亿单位,经济没有增长。如果10亿中有9亿用于消费,维持原有的生产,年产出仍是10亿。另1亿用于投资,如果有10%的利润,那就有1.1亿的产出;如果是保本,就只有1亿的产出;如果亏损50%,产出仍有0.5亿。因此,在有1亿投资的前提下,无论是赢利、保本、亏损,经济都会有所增长,次年的产出分别会是11.1亿、11亿.10.5亿。
由此看来,只要有投资,就会有经济增长,除非投资亏得一无所有。但这是对国家而言,对整体经济而言。对个人而言,只有在赢利的时候,投资才是可行的,保本、亏损均不在投资的考虑之内,保本是零收益,亏损是净损失。因此,对个人来说,投资引诱并非总是充足的,当此之时,经济增长会受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决策大都控制在个人手中,这是资源配置的较好方式,也是市场经济的生命力之所在。但是,对个人来说趋利避害的投资抉择,对整体经济未见得都是有益的,尤其在总有效需求严重不足、个人投资畏葸不前之际,由国家不计利钝地进行投资,不失为一个应急的措施。
另类的投资
现在所谓的投资五花八门,有从实物投资、资本投资和证券投资等来划分的,有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来划分的,具体到不同的投资门类,那就更多了,有房屋,有期货,有股票,有古董,有字画,有教育……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要论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投资,我们认为只要区分为两大类就可以了,这样可以删繁就简,扼要驭害。这两大类就是实体经济的投资和虚拟经济的投资,现代经济的各种各样投资无一不可归之于这两类。
我查看了关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一些资料,感觉对这两大类经济的区分和界定并非是很一致的,实体经济还好说一些:“实体经济是指人通过思想使用工具在地球上创造的经济。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文化产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其中金融服务业则是例外。”[v]这可能会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但在这个界定的最后似乎是把金融业排除于实体经济之外的。
虚拟经济的界定可能问题更多一点,有认为:“虚拟经济则是用于描述以票券方式持有权益并交易权益所形成的经济活动的概念。 在现代经济中,它主要指金融业。”有认为:“虚拟经济除了研究较为集中的金融业、房地产业,还包括体育经济、博彩业、收藏业等。”有认为:“产业的金融服务业也属于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是一个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概念,即资本独立运动的经济是一种投机货币的经济。比如金融服务业的对冲基金。”等等。这就比较混乱了,有认为金融业就属于虚拟经济的,也有认为金融业部分属于实体经济部分属于虚拟经济的;有认为虚拟经济主要指金融业的,也有认为虚拟经济既包含房地产业又包含体育经济的。
为此,我们要对虚拟经济多说几句。虚拟经济是近些年用得比较多的经济词汇,也是近些年比较重视的经济现象,但对虚拟经济,经济学的教课书中基本无涉,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也无虚拟经济的词条。但是却有可以和虚拟经济相比拟的“虚拟资本”这一词条,不过在谈到“虚拟资本”时也指出这一概念经济学家已经很少使用了。对于虚拟资本,该辞典中这样界定:“虚拟资本是指通过信用手段为生产性活动融通资金。”这一解释与马克思的理解有较大的出入,《资本论》第三卷有专门的一章(第二十五章)谈“信用和虚拟资本”,除了这章标题中的虚拟资本一词,马克思行文中绝少再提虚拟资本,这一章中有两次再现“虚拟资本”的地方,一次是马克思引威.里瑟姆《关于通货问题的通信》的话:“空头汇票,是指人们在一张流通的汇票到期以前又开出另一张代替它的汇票,这样,通过单纯流通手段的制造,就制造出虚拟资本。”[vi]另一处是恩格斯加的:“但自从商品通过苏伊士运河并用汽船运送以来,这种制造虚拟资本的方法就丧失了基础:漫长的商品运输时间。”[vii]尽管如此,仔细阅读这一章,从马克思的字里行间,并不难看出马克思所说的虚拟资本,是利用银行业务以一些交易方式如汇票的再贴现等,使信用膨胀,实施欺诈或投机而谋取利益的行为。这样看来,马克思所说的虚拟资本和我们这里要说的虚拟经济就很接近了。
人们现在说到虚拟经济,多认为是负面的,是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所以要“脱虚向实”。如果说虚拟经济就是金融业,那“脱虚向实”就要祛除金融业,天下岂不大乱。或者说金融业有些部分是实体经济,有些部分是虚拟经济,那么哪些部分是虚拟经济,这是要认真甄别的。或者说虚拟经济是客观存在的,是实体经济的辅助,不可轻易弃之。反正不管怎么说,都必须清楚界定虚拟经济,才能决定其取舍。
鉴于虚拟经济概念的混乱,我们提出一个新的界定:虚拟经济是不能创造社会财富的经济。进一步的扩展是,虚拟经济的投资是不能实现经济增长的投资。虚拟经济的投资是不进入生产领域的投资。虚拟经济的投资是寄生在实体经济身上的投资。虚拟经济的投资赢利不来源于新财富的创造,而是对现有财富的攫取。
简单分述如下,虚拟经济的投资是不进入生产领域的投资,它不为生产过程提供资金支持,没有产出物,所以虚拟经济的投资是不能实现经济增长的投资。但虚拟经济的投资必须有一个载体,体现在具体的商品、物资、社会实体上,所以虚拟经济的投资是寄生在实体经济身上的投资。虚拟经济的投资也要赢利,而且往往是较高的赢利,但是其赢利不是新增的社会产品,只是他人财产的转移,所以虚拟经济的投资赢利不来源于新财富的创造,而是对现有财富的攫取。一言以蔽之,虚拟经济是不能创造社会财富的经济。
用以上的新界定来观照现实的经济运行,我们就会看到虚拟经济并非只局限于某一行业(如银行业),也会体现在其他行业;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并非断然两分,而是二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譬如房地产业,房屋的供给与需求,是实体经济;房屋的倒买倒卖(俗称炒房),就属于虚拟经济,它没有增加房屋的使用价值,却使炒房者得到收益。譬如银行业,为生产生活提供资金,就是实体经济;为投机取巧提供资金,就是虚拟经济。又如股票,为企业供给资本,助力企业生产并从中获取收益的,是实体经济;专在股市上低吸高抛而获取利益的,则是虚拟经济。博彩业更为典型,金碧辉煌的赌场是需要投资的,可视为实体;赌徒之间的你出我进而产生收益,肯定算虚拟经济;既使曾经风靡的体育彩票或福利彩票,也是依托于体育业或福利业的正当发展,而彩票购买者的以小博大,也将归之于虚拟经济……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依此新界定,我们判断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其实很简单,就是这种经济是否为社会创造新的财富(无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如果是,就是实体经济;如果否,就是虚拟经济。而对我们更重要的是,虚拟经济的投资是不能创造社会财富的,无助于经济增长;而且它还会挤占可能用于实体经济的投资,对真实的经济增长有不利影响。
最后作一个归纳,理论上的投资乘数论,与真实的投资相悖,不能取法;投资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区别,或能为政府的逆周期调节提供理论依据;投资虚拟经济有害无益,应加于严格控制。投资在以上三个方面的正反表现,可谓此投资非彼投资,如果不能厘清,甚至执行错误,必将拖累经济增长。
注释:
[i] 参见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第十章“边际消费倾向与乘数”,商务印书馆1963年新一版。
[ii] 同上,第104页。
[iii] 这个表借用了杨君昌先生编著的《凯恩斯革命》中第88页上的表格,略作了改变;类似的列表在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二版)上册,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的第257页上也有。
[iv]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第210页,商务印书馆1963年新一版。
[v] 引自爱思想网“实体经济”关键词条。
[vi]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51页,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vii] 同上,第462页。
此投资非彼投资——中国经济增速减缓之谜
作者:方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