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宋佳楠
2023年的中国手机市场让国产厂商们“悲喜交加”。
喜的是,持续低迷的大环境下曙光初现——经历连续同比下降10个季度后,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终于迎来反弹。但悲的是,去年全年出货量为近10年以来最低。
数据调研公司IDC在1月25日发布了涵盖上述信息的国内手机出货量报告,从中可以一窥国产手机厂商经历的种种挑战和抉择。
这一年,中国手机市场最大的热点不是iPhone 15的发布,也不是各式新机的比拼,而是华为Mate系列的回归。在社交平台上,华为与苹果在高端市场的对峙成为了一个不休不止的热门话题。
在这个时间点选择加入iPhone 15和Mate 60的对决显然并不明智。毕竟在中国市场,能真正在超高端产品上正面对垒苹果的仍然只有华为。
根据Counterpoint的数据,从2022年到2023年,仅凭Mate 60系列,华为高端手机市占率便从3%提至5%,而角力高端市场多年的小米仅从1%升至2%。
在IDC最新公布的四季度数据中,华为的市占率从上一年的10.3%增长到13.9%,销量同比增幅为36.2%,是前五阵营中唯一实现正向增长的厂商。四季度通常是新机发布后的重要销售周期。
当难以冲破苹果和华为竖立的藩篱时,对小米、vivo、OPPO、荣耀和一加而言,守住自己在中低或中高端市场的优势,稳住基本盘规模,是比成为高端市场中的“1%”或“others”更重要的事情。
这意味着,小米、vivo们的旗舰新机需要在3999元至4500元价位段打赢卡位战。
在以往,4000元价位段机型配置会跟5000元款及以上机型有明显差距,比如主摄、传感器、电池容量、机身材质等。消费者要想体验更多,就需要多付费。
但眼下国产厂商试图模糊这一规则的界限。凭借几乎超配的芯片、内存、缓存等基础性能,以及影像能力,他们可以搭配出对消费者而言更具性价比的产品。
换句话说,如果用户意识到不用花太多钱就能用上旗舰机,那么就有更多选择国产中高端手机的可能。
小米14系列是较早做出尝试的旗舰机。该系列手机发布时,各存储版本价格梯度与小米13保持一致,分别为3999元、4299元、4599元。但实际上对标上一代完成了存储升级,例如“8+256GB”对应“8+128GB”,“12+256GB”对应“8+256GB”,“16+512GB”对应“12+256GB”。
这还只是最直观的存储对比,并未囊括其他方面的性能升级。反观小米13系列发布时,其定价比小米12高了200元到300元。
小米之外,vivo X100、OPPO Find X7、荣耀 Magic6等旗舰系列机型均有类似的定价策略。
在这种策略背后,显露出国产手机厂商想要通过“升级降价”来争抢市场份额的意图。一名智能手机行业人士表示,“厂商们今年的KPI是销量和份额,所以定价时也愿意让渡些利润。”
这么做不仅能让厂商提升3000元到4000元价位段机型的竞争力,同时也是对市场趋势的顺应。
Counterpoint高级分析师Ivan Lam曾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有一个明显变化是,过去发生在千元机、两千元机身上的性价比之争,已经切换到了三千元价位段。
他认为,随着安卓系统的功能不断丰富,以及智能手机用户对应用的依赖变深,手机产品的硬件需求被自然拉升。在此期间,硬件成本并没有明显调低,因此三千元机即将成为市场规模最大的价位段。
除了市场策略与趋势,国产品牌可以把中高端机型送入性价比通道的一大原因,是国产供应链在可替代性上的支撑。
2023年,头部厂商对于中高端系列的更新已经有明显的国产化趋势,除了SoC以外的大量核心元器件已经实现国产化供应,包括屏幕、传感器、大容量存储技术等等。
例如,小米14采用的屏幕是与TCL华星联合研发的OLED直屏,传感器则是与豪威科技合作的“光影猎人”。而小米13系列的屏幕和传感器供应商仍是三星和索尼。OPPO、vivo、一加等厂商也都在个别元器件上选用了国产供应商。
很难从单一维度谈论国产供应链替代对成本的优化程度,但它们确实正在发挥作用。
前述智能手机行业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成本问题是复杂和相对的,例如屏幕、传感器等单一元器件很难省出成本,尤其是高端系列配置会受到良率影响。但是整体成本还是会比进口略低。
他还提到,使用国产供应商还省去了较大的沟通成本,“在技术调校、故障排除、供应优先级安排,还有交易条款上,都会比海外厂商好一些。”
如果从经营层面来看,切入更多国产供应商也对改善供应链架构有益。
但就实际数据而言,国产厂商采用的中高端手机“性价比”策略尚未完全奏效。
IDC报告显示,2023年全年,荣耀、OPPO、vivo、小米的出货量均呈现了超出大盘的跌幅,分别为10.3%、9.4%、15.5%、8.5%。相较于此,苹果仅跌去2.2%,华为则是唯一实现同比增长的头部厂商。
不过,国产安卓阵营的表现给了苹果一定压力。自iPhone 15系列发布以来,苹果已在多个官方渠道采取降价促销。这表明国产厂商突出性价比优势的策略已经让苹果感到紧张,无论是四季度还是去年全年,两大阵营的份额差距并不算大。
在2024年,如果国产厂商保持性价比攻势,可能会让苹果继续承压。但对他们自身而言,如何谨慎巧妙地把控产品的成本结构和利润空间,也将成为一个严肃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