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上厕所、丢垃圾、送快递?古代人追的是哪种星,他们的追星行为能有多疯狂?古时候的读书人也会刷题吗?古人的离婚手续是什么样的?从古代人衣食住行、风俗仪式的变迁中,可窥见中华文明的演变历程。
侯印国,高校教师,主要从事文献学和文化传播学的教学和研究,著有《风月同天:古代文化变迁中的细节》等,另有整理和主编古籍整理著作《东京梦华录》、教材《国学通识》等。
点击图片即可提问
可别小看古人的生活智慧
@小兔兔:古代读书人如何卷?如何刷题?
侯印国:科举考试兴起于隋唐,唐代进士录取名额很少,一次就二三十个人。当时人们“卷”考试的方法就是“行卷”。所谓“行卷”,就是考生在考试之前,将自己写的诗编成卷册,送给主考官或有关官员审阅,以期引起他们的注意。此外还有温卷一说,就是考生为了加深主考官对自己的印象,过一段时间再投。
前一阵子有个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青年李白就到处送自己的诗,其实就是典型的行卷。唐代还有一些考试指南书,比如白居易写过一本《策林》。到了宋代,科举考试严格起来了,试卷糊名誊抄,不好作弊(权势很大也有作弊的,比如南宋秦桧的儿子参加考试,约定试卷上写暗语“赋无天地,诗有龙蛇”,但这种作弊也是个例),大部分考生只能靠刷题,类似今天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就是把此前的试题和优秀的答案汇总到一起,考生买来认真揣摩学习。当时流行的书有《宋贤文集》《圣宋文选》《新雕圣宋文海》《新笺决科古今源流至论》《决科机要》 之类。明清以后这种书更是如山如海。
《长安三万里》剧照
@澎湃网友ueeJZ3:古代人如果要离婚,除了丈夫休妻之外,女人可以主动提出离婚吗?
侯印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古人离婚是一个很严重的事件,尤其对女方来说,一定会备受非议。但在几千年漫长的时间里,古人的婚姻观念有着反复的变化,不同时期的离婚情形并不相同。在先秦,离婚是很常见的事,诸侯国之间的联姻,也经常以离婚告终。长期强调七出,七出比较早的完整记载是在汉代的《大戴礼记》,称为“七去”:“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不顺父母去,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淫,为其乱族也;妒,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为其不可与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盗窃,为其反义也。”同时有强调有“三不去”:“妇有三不去:有所取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到了唐代,婚姻爱情,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潇洒,嫁娶也并不是一定要从一而终。在唐代的《唐律》就规定了离婚有三种途径,第一就是协议离婚,夫妻双方感情不和,和平分手,“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这种叫“和离”,官方认为双方都不需要承担责任。所谓的“和离”,就是夫妻双方感情不合,互相协商确定你情我愿解除婚姻关系,类似今天的“协议离婚”。唐朝以来的律法,都明确支持和离。《放妻书》就是和离的协议书。和离以后,双方再无关系,唐代的律法还规定,如果丈夫去世了妻子改嫁,这个可以称之为“故夫”,但和离之后,则不能称之为“故夫”。
唐代的女性也有主动离婚的权利,并不完全是丈夫可以任意“休妻”,女方只能默默承受。有个笔记小说就记载,有女性告到官府要和丈夫离婚,虽然官员非常不认可这一行为,百般指责这位女性,但女性态度坚决,这个官员也不得不判他们正式离婚。汉魏六朝时期,这种“去夫”的情况很多,例如著名的朱买臣就被妻子抛弃。唐五代到宋初“去夫”还有遗留。在宋代初年,甚至还有一份堪称“放夫书”的文件。
@艾米丽可乐:古代人一般几岁退休?有退休金吗?
侯印国:古人只有官员才有退休的概念,官员退休叫致仕、致事或致政,《礼记》里说七十岁致仕,但是我们知道古代大部分活不到那个岁数。明清时期开始六十岁退休(当然有很多人是不同于此的个例,这里是说普遍规定)。退休的待遇,不同的朝代是不一样的,比如汉代,只有高级干部有退休金,低级官员就没有。唐代是五品及以上,退休金是在职时期工资的一半,六品以下没有退休金。待遇最好的是宋代,退休以后会有个闲职,比如挂名分管一个道观什么的,退休金和在职工资基本上是一样的。当然,也不是想退休就能退休,官员多次上书请求退休,称之为“祈骸骨”,但也经常有人会被皇帝挽留下来,超过七十岁还坚守岗位。
@澎湃网友iegcd:古代茅厕有什么样的演变历程?
侯印国:远古时期的厕所形制,已经很难考察,但就现有文献推测,他们的生活区域很可能并没有单独的厕所。需要方便的时候,找个空地,或者干脆就解决在猪圈里。所以古代猪圈和厕所,其实是同一个字,“圂”。之所以选猪圈,自然是为了积攒粪肥,以便于施肥的缘故。
在春秋战国时期,贵族们开始使用独立厕所,这种厕所其实就是在路边挖一个坑,名字叫井匽。《周礼·天官·宫人》说宫人的职责之一是“为其井匽,除去不蠲(即不洁),去其恶臭。”郑玄的注释就说:“郑司农云:匽,路厕也。”根据《说文》和《广韵》,这个“匽”字,本意有隐匿的意思,厕所肯定是修在稍微隐蔽一点的地方,所以也用这个字。之所以叫井匽,就是因为这个厕所就是一个像井一样形状的坑。
说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厕所,就不能不提史上死得最没有尊严的国君晋景公,这位生活在2600年前的晋国国君(公元前599年—前581年在位),晚年重病老做噩梦,就找了个巫师来解梦,这巫师坦诚相告,“大王,新上市的麦子,您老人家是吃不到了”,这就是摆明了说活不到麦子收割啊。
转眼间,到了麦子收获的时节,仆从们献上用新麦做好的饭。晋景公想起当年那个解梦的可恶巫师,就让左右把他捉来,让他亲眼看到自己吃到新麦,然后再干掉他,一解心中怨气。但他正要吃饭的时候,忽然觉得肚子有点涨,还是得先上个厕所。这一上不得了,上出了世界厕所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一国之君,竟然掉到粪坑里淹死了。那个巫师得意洋洋,“我早就说你吃不到新麦,果然没吃到吧!”
要避免晋景公这种危险,坐便器无疑是个很好的解决方案。我们国家出土过公元前2300年左右的漆木坐便器雏形。这种坐便器,也是放置在坑厕上使用的。坑厕一直绵延至今,在北方至今能看到遗存。汉代室内的厕所开始普及,也出现了虎子一类的可移动厕所。虎子到唐代发展为马桶,马桶在宋代,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诸色杂买》中记载:“杭城户口繁夥,街巷小民之家多无坑厕,只用马桶。”
从“亵器”到“虎子”再到“马桶”,到了宋代,这种“移动厕所”就基本上定型了,一直用到民国,都是千家万户的必备用品。在宋代到清代的不少文学作品中,都有关于马桶的描述。我们现在也可以想见,这种木马桶毕竟不够方便,所以古代随地大小便的情况非常常见。据说清代皇宫里,经常有宫女太监跑到墙角方便,以至于太和殿的偏僻角落,也经常阵阵臭味。在《红楼梦》里,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吃坏了肚子,要了张纸就要当场脱裤子,吓得大家赶快找了个婆子带他去厕所。
抽水马桶是英国人发明的,一直到19世纪后半叶随着排污管道和自来水管道的普及,才真正开始在欧洲流行开来,在中国普及更是20世纪以后的事情了。
@铲铲在这里:古代人送快递所谓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
侯印国:汉昭帝刘弗陵去世后,大将军霍光征召昌邑王刘贺(也就是有名的海昏侯)来主持丧礼,他接到消息后午时从昌邑出发,一路狂奔,累死了几批马,晡时就到达了定陶,大概三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走了135里路,每小时大概在45里左右。这差不多是马匹能达到的极限,从商周到清代,运输工具都是马匹,所以速度其实并没有本质的提高。
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北宋驿传有三等,分别是步递、马递和急脚递,急脚递是速度最快的,一天能走四百里。宋神宗时期又设置了更快的“金字牌急脚递”。“金字牌”是一个一尺多长的红漆木牌,上面有金字“御前文字,不得入铺”,就是说,凡是用“金字牌”传送的文件,不在每一个驿站停留交接,省了中转时间,所以特别快。《梦溪笔谈》说它“光明眩目,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日行五百余里。”日行五百里已经是当时最快的速度了。所谓“八百里加急”,是清代以后才出现的,也就是日行八百里。
@SELINAA:唐朝以胖为美的风潮是怎么兴起的?
侯印国:唐代女性“以胖为美”似乎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体态丰满的贵妇人图像,也印证了当时对“丰腴”的审美认同。打开报纸杂志,不少介绍唐代“以胖为美”的文章,从各个角度对唐代喜胖的审美进行分析,认为这正是盛唐气象的体现。
我们追溯唐宋文献,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情况,在所有的文献中,看不到类似“以胖为美”的记载。关于唐人喜欢胖的文献不多见,但关于他们喜欢苗条女性的诗歌倒是比比皆是,白居易的名句“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小蛮腰已经成为年轻女子纤细灵活的腰肢的代名词。杜牧的名句“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中,代表大众审美的青楼女子,都是楚腰纤细的。
近年来学者从考古角度,对具有代表性的唐代纪年墓出土的女俑及壁画中的女性形象体态特征进行分析,也发现“以胖为美”并非绝对。应该说,即使在唐代,“以胖为美”也不是审美的主流标准。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女性身体审美往往有着不同的标准。民国时期兴起的旗袍,强调女性身形的曲线美。建国后,不同时期对于女性美也有过截然不同的态度。在今天,我们更愿意尊重女性和男性的身材自由。
古人居然这么会玩儿
@我看你有多刁:古代晚上没有电,夜生活是怎么样的呢?
侯印国:从先秦开始,中国一直延续着宵禁的政策,尤其是在繁华都城,禁止夜行。据说西周初期周公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的关于周代官制的经典《周礼》一书中(一般学者认为实际成书于战国时期),就记载有名叫“司寤氏”的官员,其职责之一,就是负责夜禁,防止民众夜行夜游。汉代著名的飞将军李广,地位尊崇,但因为夜间饮酒忘记了时间,夜饮而归的时候被霸陵亭(当时的亭大略类似于今天的派出所)的守卫呵斥,哪怕他报出了自己的大名,也依然没能获得特殊的优待,被迫夜宿亭下,第二天天亮才让他上街回家。
大概在唐僖宗以后,宵禁才慢慢松弛,夜市开始出现。到了宋代,宵禁才真正宽松起来。没有了宵禁政策,夜市也随之蓬勃兴盛。两宋之际的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描写北宋的夜市“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南宋人摹《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澎湃网友Jv6V3y:古时候追星追的是李白杜甫这种诗人,还是著名歌姬?
侯印国:无论是李白杜甫这样的大诗人,还是著名的歌姬,都有众多的粉丝去“追星”。唐代,著名的诗人往往粉丝众多,比如大家都知道杜甫狂粉李白,经常写诗问候,但和一个叫魏万的小伙子比起来,杜甫还算保守。
魏万把李白当成男神,为了见偶像一面,他从河南王屋山出发,循着偶像的踪迹,锲而不舍大半年,长途跋涉三千里,从河南到江苏,再从江苏到浙江,最后终于在扬州追上了李白,他讲述了自己的追星之路,并捧出自己辛苦写成的长诗《金陵酬李翰林谪仙子》四十八韵,李白听了也很感动,挥笔就回赠了《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并序》一百二十韵,把魏万激动得泪流满面。在这次会面之后,李白就任命魏万担任“太白粉丝后援会会长”一职,把自己的诗稿都交给他,请他编辑成集。
李白的粉丝致力于面见偶像,杜甫和贾岛的粉丝则更加令人“迷惑”。杜甫的这个“迷惑粉丝”就是著名的诗人张籍,我们都读过他的名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他比杜甫晚生半个世纪,对杜甫痴迷到了超越常人的境界。《云仙散录》记载,有天朋友来看望张籍,只见他拿着个大碗在拌纸灰。朋友大为疑惑,问他在做什么特色沙拉,他回答说,我刚把偶像杜甫的诗烧成了灰,再浇上点蜂蜜,拌匀吃掉,估计以后写诗就能和爱豆一样出色了!
贾岛的“迷惑粉丝”则是晚唐的诗人李洞,他可能是第一个制作偶像周边的唐代真爱粉,他铸了一尊小小的贾岛铜像,每天戴在帽子上。这可谓是真“偶像”。他对贾岛的崇拜还上升到了信仰,经常拿着串念珠念诵“贾岛佛”,多的时候一天念诵上千遍。要是遇到其他贾岛的粉丝,他就手抄贾岛诗相赠,万般叮嘱,一定要对方把这些诗供起来,每天点香礼拜,因为他觉得这诗卷和佛经无异。
白居易也有狂热的粉丝。这人叫葛清,每天唱诵白居易的诗还不够,时时刻刻难以忘怀。忘不掉怎么办,纹到身上!于是他一狠心,一口气在全身纹了三十多首白居易诗,从脖子以下,全身纹得满满当当。除了纹上文字,他还根据对诗意的理解,配上大图。
@MARS仙人:古代有动物园吗?
侯印国: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动物园可能出现在汉代,在南北朝时期,皇家的动物园规模已经很大了,而且豢养狮子、熊之类的猛兽。北宋也有过动物园,里面还有孔雀。元代的动物园还会在一些节日的时候向大臣们展出。南京1865产业园附近有一条“养虎巷”,明代初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后,设立了专门用来豢养捕获到的和各地进贡的老虎的地方,相当于一座“皇家动物园”。古代的仪式中经常需要大象,也有专门养大象的地方。这些动物园都不向普通百姓开放,现代动物园最早是清代末年的“万牲园”,这是今天北京动物园的前身。
《风月同天:古代文化变迁中的细节》,侯印国 著,甘肃人民出版社 · 领读文化 | 202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