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陈升龙

界面新闻编辑 | 刘海川

2024年6月4日,印度公布人民院第18届选举投票结果将公布,执政党印度人民党(印人党)带领的全国民主联盟若打败印度国家发展包容性联盟,将获国家元首总统授权组阁。73岁的印人党领袖莫迪将开始第三个总理任期。上一次赢得连续三个政府首脑任期的是开国总理尼赫鲁。

在前两个任期内,莫迪重点打击腐败、改革全国税制、发展“印度制造”,使得印度国内营商环境大幅改善、国家地位提高。国际问题专家们普遍认为,未来莫迪将延续此前的内政外交路线。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刘宗义对界面新闻说:“印人党的继续执政将增加基础设施支出、投资国内制造业、实施普惠福利计划,但预计同时也将延续对中国资本的不友好态度。”

“印度制造”的扎心现实

投票结果揭晓前夕,印度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受基础设施支出和制造业拉动,2023年印度实际GDP增长8.2%,远超预期的7.6%,增速位列世界前十大经济体之首。另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2025年名义GDP将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和中国。

最新数据显示,上一财年印度制造业同比大涨8.9%,占GDP比重约为15%;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连续34个月保持在50的枯荣线上方。印度股市在一系列乐观数据中创下历史新高,SENSEX30指数于6月3日盘中最高涨幅达3.6%。

尽管如此,另一个“扎心”现实却是,目前印度在全球制成品出口占比仅仅是2%,与地区竞争对手越南所占份额大致相同,这对其人口规模来说严重不匹配。

2014年,为转变通过服务业驱动的增长模式,莫迪一上台就推出旗舰规划“印度制造”,重点发展基础设施、数字网络、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莫迪政府原计划在2025年将制造业占GDP的比重提高至25%,但最新数据与此仍有很大差距。

最新一期英国《经济学人》分析,印度市场尚未形成高效的制造业生态、政策环境偏保守、扶持效果低于预期等原因使得“印度制造”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多年来,亚马逊、谷歌、三星、vivo、OPPO、小米等各国公司的员工频频被卡签证、企业被罚款、拿地不被批,部分已被迫退出。

在牛津经济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赫尔曼(Alexandra Hermann)看来,印度要想进一步增强全球角色的存在感,就需要放弃保护主义态度,例如旨在限制进口的高关税严重损害了外国利益,同时土地收购、劳工改革也是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印度央行前行长拉古拉姆·拉詹(Raghuram Rajan)近日在Project Syndicate上刊文称,受产业结构影响,印度工人现在的竞争对手来自孟加拉国和越南,而不是发达国家的高薪工人。由于企业再投资的利润微薄,将印度推向价值链上游所需的良性循环将更难实现。

低成本劳动力有助于弥补官僚主义、不可靠的电力或糟糕的基础设施等不足。企业从出口中获利后会投资于设备、提高生产率;随着工人的工资越来越高,他们可以为自己和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保健;财政税收增长,为升级国家基础设施提供了资源,形成良性循环。中国走的正是这样的道路。但在拉詹看来,同样的策略似乎不适用于今天的印度。

而印度的人口状况也没有政府宣传的那么乐观。其劳动力人口教育程度偏低、劳动参与率低等结构性问题。赫尔曼的研究显示,尽管印度一半以上的人口年龄在30岁以下,但其劳动力参与程度严重失衡。中国的这一比例约为76%,而印度为51%。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女性劳动力参与不足(低于25%),其比例甚至低于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

拉詹还指出,到2050年,由于人口老龄化,印度人口红利将进一步削弱。留给印度的只有一个狭窄的窗口:未来25年内经济必须以每年9%的速度增长,否则将陷入“未富先老”的陷阱。

不过,“印度制造”在其推出8年后,全球地缘政治形势似乎出现了有利于印度的变化。新冠疫情期间美国和欧盟主导全球供应链“去中国化”,这让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坐收渔利。欧美跨国巨头试图在印度、越南、墨西哥等中国之外的市场实现业务多元化。

如今,除了消费电子产品,印人党还希望抓住全球产业链升级的机遇,促进其半导体和电动汽车等制造业的发展。

野心勃勃的莫迪政府于今年早些时候就批准在该国建设三座半导体工厂,投资152亿美元组建完整产业链,产品主要面向印度本土、美国、欧洲和日本市场,在提供数万个工作机会的同时带动全行业创新。

来自芯谋研究的徐可等半导体业内人士此前对界面新闻表示,印度政府的晶圆制造大概率从成熟制程起步,可能承接一些美国产能转移,和中国厂商竞争没有优势。制造芯片需要有工厂、足够大的本地市场、稳定的电力供应和大量的技术工人。而印度在这一领域的努力仍远远不够。

4月底,就在印度大选投票展开之际,莫迪原本希望通过马斯克访印助长人气,谁知后者却称因业务繁忙取消印度之行,转头访华,并促成了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深化合作。

路透社在6月3日援引印度政府官员最新消息报道,鉴于上述种种不利现实,莫迪计划在第三个任期采取一系列商业友好措施,以便加强与中国竞争,包括推出新法规允许企业在聘用和解雇员工方面拥有更大的权限,另外还将为本土的半导体和电动汽车制造商提供补贴。

气候变化对经济前景的不确定影响也不容忽视。每年进入春夏季以后,南亚半岛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截至当地时间6月3日,印度多地至少有211人死于与炎热有关的疾病。印度专家们频频对该国的公共卫生系统、能源供应提出预警。

对外交关系影响几何?

在莫迪第一个总理任期之前,印度的外交总方针已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不结盟”转型为“多向结盟”(multi-alignment),与处于各种发展水平的国家在互惠基础上建立广泛关系,以保障自身经济、安全利益。

任内初期,莫迪推出“季风计划”以深化环印度洋地区合作、巩固地区领导权,包括与孟加拉国和缅甸签署土地协议,斥数十亿美元援助不丹、阿富汗和尼泊尔。

稳住大后方后,莫迪的信心进一步得到强化,包括把往届政府的“东向”路线升级为“东向行动”,覆盖范围扩展到整个亚太地区,通过“印度制造”和“数字印度”吸引美国、中国、日本、韩国的投资。在此基础上,印度与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结成的“四方安全对话”(QUAD)机制,成为实施“印太地区”计划的具体表现。在2023年二十国集团新德里峰会期间,莫迪还试图以全球南方领导者自居。

外交政策在莫迪的竞选活动中起到的作用不明显,但印度国内经济获得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莫迪“左右逢源”的外交努力。最新的例子便是,随着半导体成为全球地缘政治焦点,印度顺势承接美国、日本、韩国的产能而加入全球竞赛。

来自班加罗尔的Sana Narayan Chawla一家从事新能源行业,在世界120个地区有业务,包括中国。莫迪的外交政策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对界面新闻说,莫迪通过积极的战略伙伴关系,特别是与美国和日本,强化了印度的全球地位,这样也有利于印度资本出海。

至于中国与印度关系的前景,分析人士表示,在莫迪在第三个任期内中印之间对抗升级的可能性不大。这两个世界大国至少在气候变化、能源和粮食安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和全球治理等领域拥有共同的利益与合作空间。

早在20多年前担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的时候,莫迪为争取外国投资和学习经验而频繁访问中国、日本等国。在他的任期内,该邦经济增长率创印度之最,被誉为“印度的广东”。

近年来中印多次出现边境矛盾。目前相关谈判继续向前推进,边境地区总体保持和平与安宁。截至2024年3月,两国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已举行了29次会议。

民间也仍然保持着紧密交流。根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广东深圳,至少就有10万印度人在这个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城市经商和生活,人数最多是曾一度达到20万。

自去年夏天开始,多名印度高官陆续暗示,完全与中国切断往来是不可持续的。今年4月,莫迪在接受美国《新闻周刊》专访时提到,印度和中国关系的稳定对整个地区和世界来说都很重要。他认为,两国迫切需要解决边境的长期局势,通过外交和军事层面进行接触。

刘宗义向界面新闻透露,印度政府方面也曾在今年4月向中国官方层面传达信号,表达了改善关系的意愿,但希望中方主动提出诉求。在边境等原则性问题上,中国政府始终拒绝做出让步。

由于印度需要在电子消费品、电动汽车领域的中国技术,莫迪对中印经济合作总体持积极态度。2023年,中印双边贸易额1362.2亿美元,同比增长1.5%。其中中国对印度出口1176.8亿美元,同比增长0.8%;中国自印度进口185.4亿美元,同比增长6%。

然而目前印度的不友好投资政策对出海的中国企业来说仍是一大阻碍。Sana Narayan Chawla对界面新闻说,在莫迪政府收紧审查和监管的背景下,中国资本往往通过日本、新加坡和迪拜等第三国规避风险。尽管这增加了不确定性和成本,却能使中国资本持续参与印度市场。

民族主义色彩浓厚、出身低种姓莫迪与尼赫鲁来自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他依赖规模更大的印度教信众,精准拿捏选民的心态和期盼,同时在处理国际和地区事务时也表现出灵活性,为印度的经济发展争取有利的外部条件。

莫迪在5月26日接受新德里电视台采访时表达了获得选举胜利的强烈信心,他这样说:“我坚信神派我来是有目的的……这就是我把自己完全献身于神的原因。”

《外交政策》杂志的主编Ravi Agrawal近日在一档播客中提到,在西方人的视角中,他们认为全世界都应该过西方式生活、民主,但这在中国和印度都行不通。印度人对自己的发展道路有自己的规划。

Source

Visited 10 times, 1 visit(s) today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Most Voted
Newest Oldest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