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无疑是国人最看重的一个节日,也是中国内地酒局、饭局最为频繁的节假日,“每逢佳节胖三斤”这一现代俗谚由此而来,频繁的应酬甚至成为一些人贯穿整个节日的心病。如何轻松、愉快、健康地度过这一团圆喜庆的节日,越来越成为重视自身健康的现代人的考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返朴 (ID:fanpu2019),作者:方玄昌,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除了极少数情况之外,人们在参与酒局时都不期望自己喝醉。但在酒桌上,不管你是否愿意,都难以避免会遇到一些想让你多喝一点、让你喝“高兴”、或者想跟你斗酒的人。

于是民间就出现了一系列“解酒”的土办法。其中最有名的大致有三种。

第一种是在酒局开始之前一二十分钟吃下一个生鸡蛋,认为蛋清会覆盖在胃壁上,阻止酒精吸收。这种做法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生鸡蛋确实比熟鸡蛋消化吸收要慢一些(营养吸收率也低一些),但用它“隔离”酒精和胃壁效果有限,并不会明显好于喝酒前先吃一些饭菜。并且整个消化道中,肠道是更主要的酒精吸收场所,蛋清不能一直阻挡酒精通过幽门进入肠道。更需要考虑的是,生鸡蛋有时会被沙门氏菌污染,这种做法有一定的食物中毒风险。

第二种是在酒局中每隔一段时间,乘着去上厕所的时候以挖喉咙等手段主动催吐。这种做法的“解酒”作用往往低于许多人预期,危害则很明确(呕吐物中因为有胃酸,对于食管和牙齿有严重的腐蚀作用)酒精在食道中的吸收属于自由渗透,吸收速度比水还快,除非你喝完很快就吐掉,否则从喝酒到去厕所之间这段时间已经吸收了相当部分酒精(尤其是喝高度酒)。并且酒桌上大家都要面子,不至于过于频繁去洗手间。

第三种是在酒局之前或酒局中间喝蜂蜜水。如果不考虑肉毒梭菌毒素问题(胃酸可以破坏这种毒素,成人一般不会中毒;一岁以下婴儿胃酸分泌不足,需要避免食用蜂蜜),或者用规范生产和储存的人工蜂蜜替代,这种做法还算靠点谱:蜂蜜水一方面可以减轻饮酒之后常出现的酒精低血糖问题,另一方面其中的果糖可以活化乙醇脱氢酶(当然,这也会让乙醛更快在体内堆积)

此外,民间还有提倡酒后喝茶、以茶解酒的说法,这也是错误的。茶碱和酒精都是利尿剂,只会导致身体更快脱水。喝糖水或蜂蜜水有时倒是能缓解酒后的难受,这还是因为糖水有减缓酒精低血糖的作用。

酒桌上也有老千。一些所谓的酒场达人只喝白酒且千杯不醉,其实他喝的酒大多数都通过桌子上的热毛巾进入了地毯,或者通过换茶杯让服务员帮着倒入了下水道。与前述几种“内功”性质的土方法相比,这种“外功”倒是无碍健康,但毫无疑问不值得提倡,即便不追究其浪费和欺骗的性质,喝酒喝到这个份上,还有什么意思?

如果我们把影响乙醇及其代谢物乙醛的分解速度作为标准,那么世界上还没有真正有效的解酒药。市场上那些所谓能够解酒、增大酒量的药物(有些还打着进口旗号),都没有科学依据。以代谢酒精的速度为标准,酒量也是“练”不出来的,常年饮酒并不会让人代谢酒精的速度加快,但可以增加人体(包括大脑)对酒精的耐受能力,这会给人酒量提高了的错觉。

对于经常喝酒的人,在此建议日常适当补充维生素B1,这是因为长期饮酒会导致体内维生素B1缺乏。维生素B1是体内能量代谢的重要辅酶,慢性缺乏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如果短时间突然摄入大量碳水化合物,或者在急诊输注大量葡萄糖,就可能迅速耗竭体内的维生素B1,从而产生严重的脑病。

对于注重健康的个体而言,避免酒精伤害的最有效方法当然是不喝或少喝。如果出于各种原因必须要参与酒局,那么就尽量控制酒精摄入总量和摄入速度

首先在酒桌上一定要杜绝空腹喝酒。饮酒之前先吃一些饭菜,可以让肠胃吸收酒精的速度慢一些;尤其是要先吃一些碳水化合物,可以避免过快出现酒精低血糖症状。喝酒的过程中要多喝水,防止身体脱水的同时还可以帮助稀释酒精,让酒精吸收慢一些。另外,不要为显示豪气而“一口闷”,小口慢喝,给肝脏争取更多时间来代谢酒精。老话说得好,酒量和棋力都是没法逞强的。

常喝酒的人还有一个总结,“混酒易醉”。其实,醉酒的快慢只跟身体吸收酒精的速度有关,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在同样长的时间内喝下同样量的酒精,那么单纯喝高度酒显然会更快喝醉。这似乎与许多人的经验相悖,其实不难理解:人们常常把喝吐当成喝醉,实际上喝吐与喝醉是两个概念。几种酒混在一起喝,会让许多人的胃很快不适。而醉酒是由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决定的。

对于不想喝醉的人来说,酒桌上还有最后一招,那是一种人畜无害、无伤大雅的欺骗——它来自古龙笔下李寻欢的一句话:装醉比真醉有趣多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返朴 (ID:fanpu2019),作者:方玄昌,本文受科普中国·星空计划项目扶持,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Source

Visited 4 times, 1 visit(s) today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Most Voted
Newest Oldest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