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妆品观察
10月14日,“双11”购物节正式开战。当日晚间,天猫发布“双11”首日预售战果:珀莱雅居榜首,巴黎欧莱雅、修丽可分揽前二和前三。
另外,兰蔻、可复美、娇兰、雅诗兰黛、赫莲娜、玉兰油、海蓝之谜、娇韵诗、肌肤之钥、欧诗漫等,均在开售10分钟内销售破亿。
这场大促似乎炮火依旧猛烈,平台拉长周期、重金补贴,头部主播骆王宇、辛巴均宣布回归,加入战局。但在聚光灯照不到的地方,一些中小美妆品牌,却被「拦」在了双11门外……
一国货护肤品牌创始人在《化妆品观察》采访中表示,今年对双11的态度是,不主动、不拒绝、不期望、不幻想,“只要不赔钱就行。”
另一小众进口品牌中国负责人更直言放弃双11,“双11逐渐变成了大品牌的「游戏」,小品牌很难拿到结果。”
在双11大促中,中小美妆品牌们,被洗下了牌桌。
01「高端局」没有小品牌的位置
今年,许多中小品牌都感慨: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
一个年销售额亿级规模的国货品牌高管在采访中表示,如今几乎每个细分赛道都充斥着大量的品牌,其中不乏近1年才兴起的新品牌。“它们对不确定性更加不耐受,由此形成了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
在双11大促中,中小美妆品牌的这种“马太效应”愈发明显。
独特艾琳创始人陈有有,前不久在朋友圈发文称,“大集团的预算一放,小新锐都得往后站,我们的预算都只能往上半年放。”她戏称,这是一种「错位打法」。
进口日化品运营商和麦贺达副总裁田黎明也在采访中表示,今年公司开双十一动员会,内部一致认同不搞大的,陪跑就好。“双11这种超大型促销节,是属于头部大牌的,小商家就是陪跑,而且搞不好还要摔跤。”
双11走过16年,中小美妆品牌参与大促的「门槛」变得更高了。
今年,大部分平台将大促启动时间放在了10月14日,尽管平台提供了不同的补贴政策,但仍加剧了美妆品牌,尤其是中小品牌的负担。
前述国货品牌创始人指出,“今年双11比往年周期更长,品牌更累,相应的成本更高,比如需要持续监各渠道销量、增派客服人手等。”
另外,他补充说,“战线拉长,意味着品牌参与价格战、广告战、排位战的时间都被拉长,十年前可能只需要投一天或者几天,现在需要投一个月,要维持一个领先的位置,就得使劲做投放。”
无论是人员成本还是投放周期的拉长,均是中小品牌不能承受之重。
上述进口品牌负责人向《化妆品观察》透露,今年仅在小红书平台,就有多个头部品牌的投放成本超过了千万元。据其了解,今年双11投放成本最高的均为头部大品牌,中小品牌的预算完全打不过。
“如今的双11,已经变成了「高端局」,小品牌挤不进去。”该负责人无奈说到。
当美妆进入存量市场,美妆品牌想要活着,似乎只有“要么大品牌,要么白牌”非此即彼的选择,大品牌有品牌效应,白牌豁得出去,而中小品牌只能夹缝生存。
“天猫是头部大品牌的,抖音是白牌的,唯有处在中间不上不下的中小品牌,没有自己的「生态位」。”前述国货品牌高管表示,“中小品牌没大预算冲榜,又不甘心完全放弃,最后只能是无奈陪跑。”
02 中小品牌「价格优势」被稀释
头部企业高举高打的攻势下,不少中小品牌无奈沦为「陪跑者」,另一部分品牌则由于公司经营,或放弃双11或调整大促目标预期。
某欧美护肤品牌中国运营商告诉《化妆品观察》,由于海外总部运营灵活度的限制,所以没有对双11大促抱太大期待。
“进口品牌在决策流程上要长很多,无论是备货、还是营销节点很难完全跟上双11的节奏。”他直言,“很多欧美进口品牌的老板,相比双11,更加重视圣诞节这个大促节点,他们也许知道中国双11大促,但不会为双11弯腰,让海外老板接受中国的销售文化就是一个挑战。”
可验证的事例是,该运营商曾经花费大量时间和沟通成本告诉总部老板——谁是李佳琦,以及他对品牌销量有什么帮助,但总部领导从理解到接受这种“超头主播销售”模式,历经了非常漫长的过程。
“为了更好地在中国市场宣传品牌,我也曾经向总部申请安排中国电商达人去总部溯源,但总部那边无法理解这件事的价值,他们甚至觉得邀请达人过去会影响原本的工作节奏、干扰他人。”该运营商表示,进口品牌,对中国独有的销售文化、销售模式适应的快慢,将决定其在中国的维度和宽度。
而已经多次参与中国双11大促的法国专业皮肤学品牌ACM品牌,则调整了双11的目标预期。
在GMV指标上,ACM品牌曾在双11拿到过确定性的结果,但品牌中国运营商上海奥诗丹莉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尹玮表示,今年对双11的心态很平和,核心目标不在GMV的爆发增长,更多是希望找新SKU的突破点。
“对我们来说,双11和平时促销价值是一样的,基本就是稳定销售额、拉近和主播关系的作用。”他说到。
目标转换背后,是美妆品牌线上「价格优势」被稀释的辛酸现实。
2018年双11,雅诗兰黛、兰蔻和SK-II的折扣还在8折以上;到了2019年,这些品牌已经通过“买一送一”等方式,把参与活动的产品折扣调整到了5折左右;2020年,国际品牌及国货美妆,借助于买赠、领券、直播间专享赠品等方式,折扣力度进一步下探……
《化妆品观察》注意到,今年双11,无论是本土品牌还是国际大牌,今年赠品基本都超出了正品的量。比如巴黎欧莱雅安瓶面膜买20片赠22片,珀莱雅红宝石精华3.0买50ml到手102.5ml。
尹玮谈到,从去年开始,双11的竞争核心已经变了。“在双11,价格竞争力已经被用到了极致,它也不再是消费者的吸引点,几乎所有的品牌都在打折,现在回归到品牌、产品的竞争了,考验品牌的产品功效能不能抓住消费者预期。”
当「价格」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被过多的参与者稀释,低价不仅不能留住消费者,反而将品牌逼到了墙角。譬如在今年《新所有女生的offer》中,许多品牌送出的小样量已经超过正装量,但仍有许多消费者直言品牌“诚意不够”。
“消费者对于品牌大促机制的期待值持续被拉高,除了大集团大公司,没有人能承受这种‘自杀式’的玩法。”前述国货品牌负责人无奈地说。
03 比起GMV,中小品牌更应锚定「确定性」
低价取胜不是唯一途径。失去「价格优势」的中小美妆品牌,在双11大促中沦为陪跑,也并非全然是坏事。
从参与过双11的品牌反馈来看,双11猛烈的大促折扣不仅会损伤品牌价值,也是在透支未来的销售额,并不能换来长期繁荣。
前述国货护肤品牌创始人分享,其品牌往年都会参与双11排位战,但都是亏损出货。
“一般我们从10月开始日投入七八万,双11核心节点日成交额能有几百万,单看当天成交额是赚钱的,但其实前面投入这么多,折算下来还是亏损的。
“每年都指望11月后面几个月转化吸引过来的流量赚钱,但美妆品牌在双11组合销售的形式越来越多,消费者在‘双11’下的单,需要半年甚至一年时间来消化。11月后销售基本进入了冷淡期。”
某日化产品商家也表示,去年砸了十来万做排名,把数据做好看,就是为了双11那天放手一搏,结果买了个教训。“做排名的投入加上人员支出等成本,整体下来亏了。”
该商家今年变得很谨慎,除了正常参与满300减50的政策,没有再做额外的投入。他指出,“中小品牌看似被排挤出了双11的牌桌,但另一个角度看也避免了不必要的亏损。”
罗宾·刘易斯和迈克尔·达特所著的《零售业的新规则》一书对未来零售业做出预测:50%的零售企业和品牌将被淘汰。今年年中《化妆品观察》曾谈到,由于线上投流效率降低、低价内卷等综合因素,2024年会继续出清、淘汰一批品牌,尤其是中小品牌的生存压力更为紧迫。(详见《今年,又要淘汰一批美妆品牌了》)
于中小品牌而言,它们更需要锚定确定性,而非在双11大促中冒险的奋力一搏。
“我们确实可以在双11一场大促中,完成几千万GMV增长,但是这样的投入并不良性。”尹玮认为,相比短期的GMV增长,锻造一个稳定的团队,用一个更长的周期验证产品能否活下来,更加重要。
“对我们公司而言,更加看重长期的发展、稳定,营运的每一笔投资都应该是健康的,在当下市场环境里,我们希望更多保证合作伙伴、股东利益不受损失。”他强调。
不同于往年品牌蜂拥追赶双11,今年有一些中小体量企业放弃了增长幻想,更加聚焦于确定性的机会中。
田黎明在采访中透露,其公司运营的品牌在线上已经放弃了「价格」策略,今年公司线下增幅比较大,同比环比都超过150%,线上增幅远不如线下,因此线上需要为线下服务——保价格,不做低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