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日本的大阪府出現一件讓人猝不及防的事故。
是說大阪府的高瞡市發生地震,一所小學圍牆被震塌了,結果1名小學女孩上學路上恰巧經過,不幸被坍塌圍牆壓死了。
這件事,學校以及當地的主管部門,肯定是負有主要責任的。
賠償+公開道歉+追責,自然必不可少。
但意外的是,對於這起事故,日本的處理規格非常高。
首先,是時任首相安倍親自前往,並在倒塌的圍牆旁獻花,表達哀悼並慰問女童家屬。
而當時的大阪府知事(類似於地級市市長),直接在死者家屬的門口長跪不起,請求原諒,並自掏腰包,負責全部喪禮費用。
後來,日本全國還針對這種疑似危險的圍牆,一一排查,並做了改建。
一條女童的生命,換來了全日本的重視,這就能說明日本人非常重視群眾的生命安全嗎?
也不見得。
因為在另一面,日本老人自殺率的走高,以及日本排放核廢水事件,都在告訴我們,日本也是選擇性地關照。
那麼,這種選擇性關照的動機是什麼?
為何又偏偏格外注重孩子呢?
日本注重對孩子的培養,可以說是為時已久,且從未動搖。
最經典的,就是喝牛奶計劃。
日本人身高矮,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被稱之為「倭」。
而且二戰之後,日本經濟困頓,很多孩子都營養不良。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日本下的決心非常大。
在1949年至1951年期間,日本教育部、農業部、衛生部和福利部互相合作,開始為學校的孩子提供牛奶捐贈。
1954年,日本更是通過了《學校午餐法》。
給當地奶農補貼,並要求他們免費供應學生液態奶,來改善兒童的營養狀況,並確保食品安全和標準化營養配給。
小學生和幼稚園學生的供給量為每日200毫升,其他學校學生的供給量為300毫升。
這個計劃,不僅讓很多貧困家庭的學生,真正實現了每天半斤奶。
更是讓大和民族的人種質量,有了明顯的改善:
6歲兒童的平均體重從1955年的33公斤增加到2020年的44公斤。
平均身高由1955年的139釐米,提高到2020年的153釐米。
吃要吃得好,學也要學得多。
在日本,從幼稚園到大學都有標配的游泳池、網球場、足球場、棒球場。
重點:
游泳池。
這個設施,很多國內211級別的高校,都不見得有。
從指標來看,無論是硬體、軟體,日本的學校也都是全球一流水平。
比如早在1860年,日本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就達到了100%。
1930年普及初中階段入學率100%,高中入學率100%,大學100%,書本費全部國家負擔。
這種100%還不是粗獷的,而是精細的,比如日本的教師配比率極高,日本學校一個班限制在35人左右每個學生都能得到老師良好的照顧。
此外,日本對於生孩子的補貼,也是亞洲第一。
幼稚園免費,中小學免費,上學沒有戶籍限制,沒有什麼學區房劃分……
這還是基本操作。
就連孩子的父母都跟著沾光:
生育補助50萬日元,摺合2.5萬元。
媽媽產假98天,帶薪休假,薪水不少於每天8000日元。
小孩從出生到15歲,父母每個月都一筆「兒童津貼」,大概人民幣500多塊。
此外還有各種醫療免費,食物補貼的政策……
相關補助拿到手軟。
力度說完了,很多人都很羨慕。
那麼目的呢,為什麼對孩子那麼好?
其實啊,這和日本的國情有很大關係。
首先,日本是一個島國,島國最缺的,是自然資源,所以日本一直以科技創新為重點發展方向。
無論是科技產品,還是我們吃的很多新奇水果,都是日本搞出來的,這點無需贅述。
科技的發展,是要靠高質量的人去推動的。
發展教育,關愛孩子,就是推動人口質量的不二法門。
日本在教育上的投入,回報是明顯的。
自2000年以來,日本20年拿下19個諾貝爾獎,近10年的科研經費平均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3%,居發達國家首位,比英、美、法三國的投入都多。
其次,是日本教育的慣性。
因為百年來,日本一直重視教育,重視孩子成長,這就導致了對孩子格外關心的社會文化氛圍。
我們看早期的日本動畫,無論是《足球小將》還是《超人力霸王》,很多主題,都是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孩子是一個家庭,乃至一個國家的希望和未來。
他們從小耳濡目染的教育,將深刻影響著他們的成長道路、價值觀和人生追求。
如果孩子對社會失去了信心,那麼當他們成長為棟樑的時候,又怎麼會對國家的未來有信心?
在日本人看來,當孩子受到傷害後,如果不能及時排查隱患,嚴懲惡徒,影響的,將是整個民族的生存。
而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日本最大面額1萬日元上印的人物,就是日本近代教育之父福澤諭吉。
日本人對教育,對孩子的關注度,一直是第一的。
當然了,日本政客無腦服務孩子,討好孩子,重視教育,也有著自己的「小算盤」。
畢竟,在日本做官,選票很重要。
我們經常能看到新聞裡,說日本某某市長,週末了不休息,就拿個牌子站在車站門口,自我營銷。
目的呢,就是幾張選票。
哪怕是安倍,都是死在給黨內新人拉選票的露天台下。
孩子出了問題,家長自然非常揪心,如果不能求得廣大家長的選票,他們自然仕途不暢。
無論是自身的前途,還是國家的未來,他們認為:
對一個孩子的生命下跪,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