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DoNews 雁秋
编辑 | 李信马
临近年底,回看这一年手机行业的发展似乎有些尴尬——以为到了天花板,实则是卷到了头。厂商虽把精力集中在了AI,也推出了不少诸如“一句话点咖啡”的功能,但杀手级应用暂未出现,市场也未迎来所谓的换机潮。
更为反常的是,国产旗舰正经历着一边涨价一边减配的现状。
TrendForce报告显示,这轮集体涨价后,中国旗舰手机的起售价已经跨过了600美元(约合4200元)。但与此同时,很多旗舰机的配置原地踏步,甚至还公然“倒车”。
旗舰机变得「不太旗舰」,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01、根源:毛利较低,成本承压
国内拥有潜力巨大的市场,本土手机品牌发展至今,已成为全球手机市场上一支极为重要的力量。
然而,从以往依托低价走量,到如今纷纷冲击高端市场,国产手机的毛利依旧处于较低水平。
把时间拨回到十年前,大洋彼岸的iPhone6在中国市场的起售价为5288元,相关机构拆解分析其实际成本仅1227元。凭借超高的硬件毛利,苹果赚的盆满钵满。
苹果能有如此惊人的利润,产品品质出色是其一,但更关键的还是强大的品牌号召力,这种号召力可以让他们获得基于成本的100%、甚至更多的收益。
彼时,国内不乏年出货量达数千万部级的厂商,但大都是以低价换来的。卖不上价格,带来的就是利润率偏低的问题,比如华为推出的P6,定价只有2688元,余承东在接受采访时承认,「这一价格基本已经没有什么利润空间了」。
国内厂商心知肚明,想赚钱,就需要和苹果一样打造出足够有实力的明星产品,这也是近年来发力高端的原因。但直到今天,无论是销量还是毛利,依旧无法与苹果比肩。
据Canalys发布的2024年Q3数据显示,国内高端手机市场600美元(约合4356元人民币)以上价位段,苹果份额同比下滑了5%,仍以52%位居第一。iPhone对国内消费者的吸引力依旧强大,华为、小米、荣耀加在一起也无法超越。
再结合其他数据,就会得到一个更尴尬的结果。
今年iPhone16的BOM(物料清单)是416美元,折合人民币差不多3000元左右,而一台标准版的iPhone16最低售价是5999元,最高售价是8999元。也就是说,苹果每卖出一台iPhone16,就能获得3000-6000元的利润,利润率高达50-66%。
国产旗舰虽说迎来涨价潮,按理来说能赚到不少,但现实却并非如此。
以小米为例,从公司2024年三季度财报来看,小米手机的ASP(平均售价)同比增长10.6%,达到1102.2元——在旗舰扎堆的周期能站稳1100元档位实属难得。但其手机毛利却从69.3亿元降至55.47亿元,毛利率同比下滑接近5个百分点至11.7%。这就意味着,小米每卖一台手机大约赚128元。
苹果公司没有搞一间厂房,没有买一件设备,但却能赚到国产品牌的20倍不止。这也就能进一步解释,为什么在2024年Q3,苹果能以16%的销售份额拿走43%的营收。
国产手机厂商并非有意“哭穷”,问题是,谁把钱赚走了?
高通今年第三自然季度财报显示,该季度净利润高达200亿人民币左右,同比增长96%。其中,仅中国客户就为高通贡献了46%的收入。
业内人士分析,骁龙8至尊版单颗成本达到180美元(约1282元),还不包括另外一个进口零部件图像传感器的成本,以及同样飙升的内存与闪存价格。
至此我们可以理清一个逻辑:本想通过冲击高端市场获取更高的利润,却因在核心技术上没有行业议价权,被别人轻而易举吃掉利润的增量。
虽说近几年,华为、荣耀、小米等头部力量均在底层芯片及操作系统研发上竭力上探,但这毕竟是一场“持久战”,离获取高毛利的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02、方法:找准角度,精准“刀法”
IDC分析师郭天翔告诉DoNews,国产手机厂商面对上游带来的成本压力,并不会降低自身利润,更多是压低成本。
“比如,尽可能换成国产供应链,换更便宜的供应商,统一不同机型使用的物料,利用更大规模降低成本,或是直接在一些消费者不太关注、或是非重点打造的配置上进行减配。”
那么,如何既不能影响手机作为旗舰产品的整体性能,又要尽量避免投入太多成本?DoNews整理发现,手机屏幕、影像、快充、5G频段等配置,均成为厂商“动刀”的对象。
众所周知,三星的屏幕属行业顶尖,几乎是“无三星不旗舰”。然而,自2023年以来,国产旗舰手机使用三星屏幕就越来越少,各家仿佛商量好一样全部采用了国产屏,如OPPO系的“东方屏”,荣耀的“绿洲护眼屏”,中兴系的“无缺全面屏”等等。
一方面,国产屏幕经不断发展,已有赶超三星之势,另一方面,也是最核心的,就是国产要便宜不少。用其他媒体的话来说,「基本上能用 50% 的成本造出 80% 顶级屏幕的效果。」
除屏幕外,今年的影像“砍”得尤为明显,主要集中在主摄上。
小米15 Pro砍掉了主摄的四档可变光圈,补上了5x潜望长焦,10cm长焦微距用5cm广角微距代替;Find X8的主摄降级,传感器变小的同时光圈也变小;iQOO 13的主摄也从原先的旗舰级传感器,降级到了跟中端机一个配置。
卷主摄,一直以来都是手机品牌的兵家必争之地,为何会成为减配的“重灾区”?有媒体分析认为,主摄所带来的体验提升过于有限,远不及长焦镜头——后者可以带来大多用户非常在乎的背景虚化,或者说景深效果。若站在用户体验层面,这种取舍也无可厚非。
除屏幕和影像外,快充也没能躲过,几乎没有厂商愿意推出高功率充电的手机了。这是因为充电功率越大,电池的能量密度就越小,厂商更愿意将原本高规格的快充模块,替换为更便宜但充电功率更低的版本。
此外,机身材质、马达、5G频段等等,都成为部分手机厂商觉得“感知不强”的地方……显而易见,国产厂商正逐渐舍弃以往「多而全」的做法,更愿意「将钱花在刀刃上」。
这种做法有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但也有点跟风般的取巧。一旦“刀法失误”,便是对品牌信任度的透支,有些厂商便对这种“涨价减配”的做法公开持反对态度。
努比亚总裁倪飞此前便在个人社交平台上痛斥行业旗舰降配乱象,称这么多友商推出了一款又一款“有且只有芯片算得上旗舰级的假旗舰产品”、“骁龙8至尊版成本高,被反复拿来当作降配的借口”,而自己作为一个行业老兵,“拒绝违背初心去做将就、无趣的产品”。
03、市场:有人质疑,有人支持
尽管部分参数的变化,在手机整体配置的占比并不高,但客观上讲,从硬件上省下的每一分钱,都会直接影响到手机给用户带来的综合体验。
厂商的这种“涨价减配”,也在承受着用户各种各样的质疑。某社交平台出现了不少关于国产手机越来越贵的帖子,有人认为创新带动的价格上涨可以接受,一边减配一边涨价,难道不是成本的转嫁?
大家吐槽较多的,是对于影像功能的缩水。虽说目前AI算法能提升一定的画质水平,但这种硬件的退步,明显不符合旗舰机型应具备的水准,用算力弥补硬件不足的做法相当于“偷工减料”。
另外,有的机型去掉了5G频段,厂商解释是因为使用场景有限,但有人认为这种做法剥夺了消费者的选择权。
部分人对涨价减配的操作所抵触,也有人愿意买单。郭天翔表示,各家今年的旗舰产品普遍销售情况都好于上一代产品,“高端用户更容易接受涨价,对价格不敏感,只要产品品牌有吸引力,并不影响购买。”
DoNews走访了几家手机品牌的线下门店,谈及是否接受手机涨价这件事,有位消费者反问:现在什么不涨价?
他表示,合理范围内的调整是可以接受的,“这么多年我用的一直都是国产机,感觉这几年已经没有卡顿、发烫的毛病,人家做手机的也不能白做,你觉得值就花钱买,不值得就买便宜点的,就这么简单。”
行业专家指出,这一现象背后反映了手机市场面临的多重挑战。一方面,芯片和存储价格上涨,导致厂商在成本控制上面临巨大压力;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产品的期待与实际体验之间的落差,也让市场反应趋于敏感。
或许厂商们这种减配策略,本质上也是在试探消费者的接受度,了解他们的承受能力在哪里,才能确保未来产品的合理定价空间在哪里。
但是无论如何,这都是一场技术与市场的交锋。消费者需要理性看待理智消费,厂商也要考虑如何在维持利润的前提下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的追求,更关键的是早日突破核心技术壁垒,从底层抓住利润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