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窄播 李威
站在下一个iPhone时刻的可能是能力更高级的AI手机,可能会是实现蜕变的AI新物种,也可能是手机行业之外的后来者。能够让手机厂商留在牌桌上的不是早已定型的产品形态,而是能够适应AI时代的能力体系。
今年双11结束,星图数据发布的《2024年双十一全网销售数据报告》显示,手机数码品类在大促期间的累积销售额达到1706亿元,相比2023年双11的1386亿元增长了23.1%。AI手机展现出更强的势头,在京东上销量同比增幅超过100%。
从具体销售数据上看,AI手机已经开始为逐渐回暖的手机行业贡献新的增长点。在京东上,AI手机品类的销量增幅超过100%。同时也得承认,尽管在双11之前的新机发售中,各大品牌都将AI作为新机的核心卖点,但AI手机还没能成为影响手机行业整体销量增长的决定性力量。
在IDC的乐观预期下,具备AI能力的全球手机市场份额将在今年底达到19%,在2028年提升到54%;Counter Point的不乐观预期则认为AI手机的市场渗透率在今年将达到11%,在2027年达到43%。这意味着,未来几年,AI手机会带来更大的结构化增长,但不是现在。
从这个双11更个人化的消费体验来看,手机厂商在发布会上展示出的AI能力并不是我身边的朋友选择换机的决定性因素。他们大多是将前两年压抑下来的换机需求,在今年进行了释放,恰好赶上了备选产品们都纷纷在升级AI能力。存在一种可能是,AI手机的高增速只是高端机消费复苏的附带产物。
同时,手机厂商卷向AI也没有对原有的市场格局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双11的市场份额前五依然是小米、苹果、vivo、华为、荣耀,没有人依靠AI拉开更大的差距。OPPO没能依靠AI走出others序列,在国内还不能上线Apple Intelligence能力的苹果也依然抗打。
就像vivo副总裁、OS产品副总裁周围给到团队的一个判断,对「手机智能体」的定位不是颠覆或革命,而是一种探索。我们对AI手机的近期期待也不应该是为行业或品牌提供一场开门红。与5G对手机行业的影响进程类似,在没有颠覆手机产品基础逻辑的前提下,AI能力的加入是渗透而不是碰撞。
从手机厂商目前的AI动作来看,这种渗透是多层次同时进行的,不但涉及到单一功能的AI化,还正在对手机系统进行更底层的改造,在此基础上也在探索AI助理能够带来的交互逻辑的改变。这也意味着,手机厂商与互联网大厂、大模型厂商面临着相同的处境,既需要依靠AI升级旧有服务,又要兼顾面向未来的AI探索。
只不过,手机厂商的优势在于能够更容易实现软硬结合和端云联动,在保证隐私的前提下,沉淀和利用更全面的用户数据,让AI更了解用户,也更易被用户调用。这也对手机厂商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其竞争会是包括大模型能力、开放生态建设、硬件匹配、端云配合、需求洞察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较量,力求做到没有短板。
在没有短板的基础上,手机厂商面向AI时代的竞争是通过不断迭代与探索,寻找下一个「iPhone」时刻。站在这个时刻的可能是能力更高级的AI手机,可能会是实现蜕变的AI新物种,也可能是手机行业之外的后来者。能够让手机厂商留在牌桌上的不是早已定型的产品形态,而是能够适应AI时代的能力体系。
手机厂商可能需要拿出更多革自己命的勇气,依靠自身的能力积累,不断接近那种属于未来时代的人机交互体验。
齐头并进的AI化没有特点
如果需要选择一个词来形容手机厂商的AI化竞争的话,最合适的选项可能就是齐头并进。
从切入的时间点看,手机厂商的新一轮AI化探索基本都缘起ChatGPT带来的大模型热潮,2023年初步开始,在2024年将探索深入到更深度的系统层,有了更多面向未来的探索性尝试。2023年,手机厂商对生成式AI的应用大部分集中在拍照、修图、录音、搜索等单一功能的升级上。
到今年,这种单一功能的改造还在继续。苹果的Apple Intelligence中,就包括了AI照片元素消除功能。小米在用AI优化动态壁纸、锁屏、录音、字幕等手机上的基础功能。OPPO在强调AI对手机影像能力的提升,能够带来超清像素,去除照片的拖影和反光。
按照OPPO软件工程事业部总裁唐凯划分的AI在手机操作系统上的三个演变阶段,这种单一功能的优化应该属于「AI for System」的第一阶段。在双11之前的新机发布周期内,我们看到了手机厂商公开了更多属于第二阶段——即「System for AI」——的动作。
在系统层针对AI进行的优化主要是要实现让AI融入到手机的操作流程中。简单理解就是,让AI成为手机操作系统的观察者和管理者。一方面,在系统内应用多模态大模型,使得AI能够看到屏幕、听到声音、执行操作,像人一样与手机进行互动。另一方面,AI需要悬浮于所有应用之上,随时能够被调用。
多家手机厂商推出的一键圈搜或一键问屏功能就需要依托系统层的AI优化来实现。看似简单的将几个景点形成拖动到搜索框中,实现地图上的导航规划,需要AI在系统层进行一系列复杂操作。首先,AI要能够随时接收和理解用户的问题;其次,AI要能「看到」地图App的界面;最后,AI要能实现对不同App能力的跨应用的多步骤操作。
AI助理的推出是手机厂商在系统层改造基础上的进一步尝试,其目标应该是唐凯口中的第三阶段,即「AI as System」。AI助理与操作系统融为一体,不但能实现与用户的自然交互,代替用户执行复杂的手机操作,还能基于对用户的了解,提出更多建议和预测。
点单是我们目前能够看到的手机AI助理最常见的演示。vivo的蓝心小V能无需三方接口就代替用户执行订餐操作。荣耀总裁赵明在发布会上也让荣耀手机的智能体YOYO帮他完成了点咖啡的操作。他还会强调「AI就是一句话的事儿」。当这种操作变得越来越普遍和顺畅时,AI助理就已经成了一种新的操作系统。
这种新系统的出现是比滑动屏幕更符合人的自然习惯的交互逻辑。而这种变化的出现与第二阶段的最大区别,就像周围所说,需要大模型具备「系统记忆能力」。也就是大模型调用不同App的逻辑不再是机械地执行一个自动化流程,而是能够辨认每个用户,根据他的习惯、偏好的了解去做出更灵活自主地决策。
从当下的进度来看,手机厂商在这个三个阶段的探索上也是齐头并进的,大家都处在探索的早期,想法具备很高的相似性。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很难从宣传口径上分别出华为、小米、荣耀、vivo、OPPO各家在AI能力上的差别。差异不大的AI化尝试,也很难在用户进行购机决策时起到决定性作用。
AI手机的未来是什么
手机厂商对AI助理的演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年初火爆一时的AI硬件先锋AI Pin和Rabbit R1。甚至,在各家目前对未来AI手机的理解中,也根本理不清未来的AI手机与未来的AI硬件到底有什么不同,反正大家都在强调依托AI助理实现的的多模态交互能力,第三方服务调用能力,系统性的记忆能,以及更灵活自由的调用方式。
这会导向一系列根本问题:首先,AI手机的未来还会是手机这种形态吗?其次,如果形态发生了变化,手机厂商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最后,手机厂商中谁会最先以及在什么时间做出颠覆性的改变?
如果不预设时间期限,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很有可能是「不会是手机这种形态」。从功能机到智能机的进化是触控交互与智能操作系统的双重进化。我们从手机的AI化上能够看到新的操作系统正在形成,而在硬件端,现有的触控交互方式并不能完全适配AI助理带来的更自然的多模态交互。
因此,硬件端大概率会在AI手机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中,迎来颠覆性的变化。AI硬件中可能会出现新的后来者,也有可能抓住这种硬件变化红利的还是现在的手机厂商。新的AI硬件厂商会进行更早期、更激进地探索,却也很难抵御住具备成熟硬件开发经验、大量人才储备、更大资金规模、更成熟市场渠道的手机厂商的跟随与模仿。
反过来,对于手机厂商而言,基于手机的AI化实现的完整的软硬件链条升级,将为其争取到AI时代的入场资格。这套软硬件一体的能力包不止限于大模型能力、硬件开发生产能力、生态开放能力。在这些能力的支撑下,总有手机厂商会像OPPO、vivo一样具备跨越产业周期的机会。
在模型能力上,手机厂商都在致力于实现大模型的轻量化部署。小米在刚刚迭代的第二代大模型上,拓展了0.3B、0.7B、1.3B、2.4B、4B、6B、13B、30B等多个量级的版本,可以适配不同参数的硬件设备,同时实现从端到云的大模型能力储备。vivo在推出不同量级大模型的同时,还开发了语音大模型、图像大模型。
在硬件层面,AI手机对芯片、存储、电池等硬件都有更高要求,硬件能力的适配性将成为AI化尝试的关键挑战。一方面,无论是AI手机,还是AI硬件,都需要实现大模型的轻量化部署,需要同时实现硬件的高算力与低功耗;另一方面,端侧大模型的能力有限,往往需要通过端云协同实现不同层级需求对不同量级大模型的匹配。
除去拥有自主芯片研发能力的苹果和华为,小米、荣耀、vivo、OPPO等厂商与高通、联发科在长久合作中建立了更顺畅的合作机制。vivo在与联发科围绕「蓝晶芯片技术栈」展开合作,研发算力更强、功耗更低的硬件产品,适配大模型在端侧的轻量化部署需求。雷军也表示小米在2025年将投入300亿到AI、OS和芯片等底层技术的研发。
OPPO选择在端云协同方面整合多模态交互与端云协同的AI模型矩阵,实现更好的「消除」效果。针对用户在隐私和数据安全上的顾虑,OPPO还推出了AI私密计算云。手机端应用与私密计算云建立可信链接后,数据通信链路和数据内容拥有双重加密,在安全的环境下实现计算,不存数据、即用即删。
生态开放能力的重要性在于,开放的生态将是AI即系统的重要能力供给部分。在赵明的介绍中,YOYO的应用有两种,一种是无需第三方介入的,通过模拟人操作手机实现的操作,另一种则是对第三方应用或大模型的协同调用,二者在未来将是并存的。手机厂商与第三方可以各自做好自己的事情。
vivo对自己的定位是一个巨大项目的包工头,负责沟通与打样,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智能体广场,让用户有音乐相关的需求时,能够调用QQ音乐的智能体进行回答。OPPO则在致力于搭建自己的智能体开发平台,吸引更多开发者依托OPPO的生态开发AI产品。
手机厂商的生态开放只能说是相对有更好的基础,但远不及互联网产品对用户入口的把控能力。手机厂商的开放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不只是尽量降低管道化的可能,让自己成为AI时代的入口,也会担负寻找AI时代与互联网入口更融洽相处可能性的任务。找到这种可能,也算是为手机厂商找到了AI时代的一个锚点。
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我们会忽然意识到自己已经习惯通过AI与自己的手机进行沟通,也可能在这个时间点我们会发觉之前所熟悉的手机产品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对于现在的手机厂商而言,未来的硬件形态是什么不重要,能够一直牢牢握住支撑硬件业务的能力体系会更加重要。
当下手机的AI化探索可能并不主要是追求带来手机销量的开门红,而是让自身的能力体系能够完成对AI时代的适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