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拼多多,理解拼多多,搶著拼多多。
3月20日,拼多多的去年全年業績報告出來了,整個2023年,拼多多營收為2476億元,同比增長90%;淨利潤600億元,同比增長90%。
阿里看了沉默,京東看了流淚。
但最慌的,或許是美國。
今年年初,拼多多海外版Temu,超越了TikTok、Google、YouTube等一眾國際App,強勢登頂美國應用下載榜第一。
實際上,今年拼多多的財報之所以那麼亮眼,很大程度,也是來自海外的營收。
如果說,拼多多在中國的崛起,是吃下了海量的下沉市場,那麼在美國呢?
拼多多為什麼能?
時間回到2016年,拼多多才剛創立不久。
而美國主打便宜廉價移動電商Wish已經運營了5年,當時Wish主打廉價白牌商品,靠演算法推薦鋪開,價格比亞馬遜便宜一大截,並最早實現了美國電商的「1美元包郵」。
到了2018年,Wish下載量一度超越亞馬遜,併成功上市。
但上市即是Wish的高點,此後,Wish股價較高點縮水了99%,並在今年2月被新加坡的電商收購。
明明起家更早,經驗更豐富,怎麼Temu還沒出手,他就倒下了呢?
這裡面就牽涉到低價電商的死結——成本。
從運營上線的那一天起,Wish就在虧本賺吆喝。
和拼多多一樣,Wish也是通過燒投資人的錢,然後獲取使用者,最後再拿使用者量和交易量去資本市場講故事,謀求上市。
和拼多多一樣,Wish也不收取中小賣家的開店佣金,連保證金都不要,提供身份證就可賣商品。
但問題是,後來拼多多賺錢了,而Wish天天虧,年年虧。
投資人的錢也不是好燒的,你都上市了還不賺錢,這故事還能講下去嗎?
此外,在法律嚴苛的歐美市場,Wish還遭遇了大量使用者投訴,95%的抽查產品不符合當地法律標準,以至被法國強行驅逐。
竭澤而漁的Wish後來甚至想到了通過罰款商家,來創收利潤。
2022年末,Wish月活僅剩2000萬,營銷開支跌了80%,整體營收暴跌73%,全年虧損3.84億美元。
此時,Temu摸著網線殺過來了。
2022年9月,拼多多帶著Temu登陸北美,僅僅用了一年時間,月活使用者就突破了1.3億,目前在美國、加拿大穩居下載第一名。
Temu在歐美市場主打的宣傳口號是:Shop like a Billionaire(像億萬富翁一樣購物)。
外媒曾經採訪過一名住在美國西海岸華盛頓州的年輕家庭主婦。
她說Temu進來後,自己就有了個新的購物習慣,只要網購,就打開Temu App搜一下,和亞馬遜比比價。
與此同時,她也會被Temu上五花八門的閃電促銷及購物推薦吸引,「剁手」許多家居用品,大多是一些價格在5美元以下、能夠提高家務效率的小工具。
與美國人傳統情形下最常用的亞馬遜相比,Temu勝在價格更低,品類豐富,而且經常會發放優惠券。
出現延遲送貨,Temu還會給使用者返還補貼。
這極大提升了她「作為家庭主婦的幸福感」。
通過Temu,海外消費者可以繞過當地大型廉價商店,直接從中國製造商那裡購買。
而且價格非常低,低到了許多美國人都在搜尋「Temu是合法的嗎」。
對此,一些美國的軟體工程師和分析師指出,美國電商小看了中國公司的組織效率。
都是低價,為什麼Wish虧錢,Temu賺錢?
這就要從供應鏈和組織力兩方面去講。
2022年,全球進入大通脹、大升息的時代,中國也出現了供給端產能過剩的問題。
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少國內企業寧願不賺錢,甚至虧本,也想消化庫存、維持產能、保持現金流。
這時Temu就給了這些商家把貨賣出去的渠道。
和美國的供應鏈相比,中國的供應鏈中間環節少,從而成本也低。
在龐大供應商群體的配合下, Temu商品的價格和SKU種類,都在美國市場極具優勢。
而且與拼多多采用C2C、B2C的混搭模式不同,Temu採用自營模式,即商家作為供應商只需備貨到倉,Temu負責商品定價、營銷、服務等環節。
為了降低運營成本,Temu把郵費變更為平臺和商家各承擔一半。
此外,Temu還掌控核價權,防止供應商漲價,甚至主動幫美國消費者把價格打下來。
在快速崛起的Temu身上,到處都是拼多多的影子。
通過「邀請5位新使用者下單,獲得20美元獎勵」,「新使用者前三單可以獲得30%的折扣」,Temu實現了在美國的社交裂變。
基於分散式人工智慧和社交分享手段,Temu打造了全新的”貨找人”模式,將美國消費者的需求大量聚集在一起,形成了龐大的爆發式銷量。
此外,Temu重金投放1億巨資,在美國的「超級碗」上打廣告。
「超級碗」被稱作「美國春晚」,根據 NFL官方資料,2022年「超級碗」的觀眾總數為2.08億,接近美國人口總數的三分之二,廣告曝光度極高。
量起來了,怎麼應對美國嚴苛的市場監管呢?
Temu的做法,是加大對商家的懲罰力度。
比如,郵寄商品有黴變、破損現象,一單罰款500元,描述和商品有出入,一單罰1000元。
一個月沒有銷量的商品,還會被郵寄退還給商家,且郵費由商家承擔。
這樣看來,Temu是把商家利潤壓到了極致,同時也極大提升了商家的盈利風險。
不過,這對於消費者而言,卻無關痛癢。
畢竟拼多多是目前電商售後服務最偏消費者的平臺,沒有之一。
同時拼多多也被商家稱呼為「索馬利亞多多」,只要消費者投訴理由找得好,幾乎可以實現「0元購」。
在全球資訊差被抹平,產品同質化如此嚴重的今天,企業想要後來居上,就必須要剋制短期的盈利慾望,拿起價效比這個核心武器。
因為在經濟低增長時代,低價已經是必選項,無論處在哪個價格帶,都必須考慮價格的問題。
在同樣的品質的前提之下,低價必然打敗高價。
而拼多多的案例則讓我們看到,從來沒有所謂的低價戰略,只有低成本戰略。
拼多多為什麼能低價?
是低成本,決定了低價。
通常而言,降價有兩個陷阱,一是不降成本,只降價。
另一個是犧牲自己利潤降價,這等於找死!
Wish為什麼失敗?
因為做不到低成本的同時,還降價。
做低價不是一種簡單的打折,而是一種能力,要想降價必須降成本,通過低成本的結構調整才可能實現真正的降價。
拼多多為什麼贏?
就是因為他在銷售本質不變的前提之下,對供應鏈的進行了深度掌控,對組織力進行了高度最佳化。
這一點,美國是沒有的。
其次,拼多多並不在乎商家的利益,而是以消費者為中心,為什麼商家虧本也要在拼多多上架?
因為大量的客戶認得就是拼多多,只要第一客戶堅定的跟隨,其他的生態自然會跟著拼多多走,如此,拼多多就有了議價權。
而且拼多多對商家越苛刻,使用者越是不會離開,這又是一個閉環……
從亦步亦趨到後來居上,從”模仿者”到”創新者”,拼多多的這節課,不僅阿里、京東要上,可能華爾街也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