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深瞳音乐 楚青舟 纳豆

从短视频平台跳上多地春晚,要说岁末年初谁最红,“科目三”当仁不让。

但鲜有人知,流量火爆的“科目三”BGM就是由早几年的流行歌曲《一笑江湖》融合而来的Beat。

Beat又被称为“伴奏”,主要包含多种乐器乃至人声的多音轨音频,也是歌曲的“骨架”。

在每1秒就能诞生1首新歌的当下,Beat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Beat和Beat背后的编曲人,也第一次站到舞台中央。

2024年初,网易云音乐上线“编曲人自由版税”项目,意图为站在幕后的编曲人提供参与音乐版税分成的机会。据团队工作人员透露,项目上线不到30天,就已经有3900多条申请,其中700多条已经成功签约。编曲人的热情,比想象更高涨。

数据看起来美好,但背后我们也想一探究竟:

为什么编曲人长久以来都没有版税收入?

为什么今天,平台方开始重视编曲人等幕后群体?

而所谓的编曲人自由版税项目,又究竟是怎么运作的?

带着编曲人的“理想三问”,深瞳音乐独家对谈了平台方、编曲人等多位从业者,希望从中寻找一些答案。

一、版税不自由,创作不自由,维权不自由:何谓“编曲人”?

“编曲人自由版税”项目,门槛并不高。

只要是入驻网易云音乐,且获得认证的编曲人,在与歌曲版权方(通常是歌曲上传者)相互确认比例后,方可从确认之日起结算版权收益分成,分成比例由音乐人之间自由商议决定。

具体收益,与作品整体收益,唱、词、曲、编等人的分成比例密切相关。

(网易云音乐“编曲人自由版税”项目截图)

虽然项目看着蛮简单,从行业的角度看却是一次真正的首创。要知道,在此之前,编曲都是“一锤子买卖”,没有版税收入。

编曲人的版税收入,其实是个历史问题。

20世纪初欧美音乐产业形成初期,不少国家陆续成立了特定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对相关音乐作品的表演权和著作权进行管理和法律约束。如美国三大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PROS)——ASCAP(美国作曲家、作家与出版者协会)、BMI(音乐广播公司)和SESAC(欧洲戏剧作家和作曲家协会)。

虽然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在具体管理上有所区别,但只要加入了这些组织,表演者和词曲作者的版权均会得到明确保护。

而编曲人却是个例外。

很长一段时间里,编曲人的主要工作是为已经创作好的流行音乐编配不同类型乐队的曲谱,如钢琴弹唱、小型乐队演奏等。这让编曲工作看起来更像是一门一次性的技术活,而不是创意工作。

美国版权法中,就将编曲作品称之为派生作品(derivative work),而非版权作品(copyright work)。

直到20世纪60-70年代,随着音乐制作水平的提升和音乐审美的升华,流行音乐也从单纯追求词曲优美,转向追求音乐层次丰富多元。编曲的工作也逐渐包罗万象,涵盖乐器训练、和弦设计、节奏编排、音效处理、音乐审美等等,重要性也逐渐提升。

如今,部分法律解释中,编曲作品也有了版权保护意识。

《伯尔尼公约》强调,翻译、改编、乐曲改编以及艺术作品的其他变动应得到与原作同等的保护,但不得损害原作的版权。

德国著作权法中禁止在新的音乐作品中明显使用他人音乐旋律,其中的音乐旋律也包括音乐的编曲、配曲等。

但历史惯性使然,在现行法律体系下,编曲作品通常以一次性买断结算,无法享受版税结算。一旦交出作品,后续的版税收入就都与编曲人无关了。

而实际上,这样的结算方式依然与编曲的劳动成果难以匹配,也因此,版税结算也成为编曲人的难言之苦。

最直接的就是,编曲人收入得不到应有的保证。

早年高晓松就吐槽过,《万物生》是他入行18年来唯一收到版税的专辑,像《同桌的你》那么多人会唱,可是从来没有人给过一分钱的版税。

“买断制对编曲来说并不是可靠的保障。”Beat制作团队Soulfresh Beats对买断制的态度显而易见。

编曲制作人Perry,曾供职于海蝶唱片,同戚薇、平安、洪辰、袁成杰等艺人合作制作歌曲,这样一位资深编曲,却因为编曲工作带来的收入较少,在此之外硬是拓展了配乐、后期、广告等业务,再把赚的补充投入到原创内容制作中。

金曲奖最佳作曲人秦四风也表示,虽然买断制是行业现状,但从从业者角度出发,显然更加支持版税分成。

更深层的是,由于编曲作品收入一锤定音,收入较低,编曲人为了养活自己,不得不走上“量产”的道路,用程序化的形式完成更多作品的编制,使得行业“泥石俱下”。创作不自由,让卡农和弦、1645和弦等万能和弦在Beat圈内大行其道。

此外,鉴于编曲作品很难被认定为真正的“版权作品”,编曲人在维权、付费等环节中也并不自由。

且不说如宝石GEM《野狼disco》Beat纠纷等利益分配不均的案例多如牛毛,近期热歌《雪distance》,也因购买海外Beat,而同款Beat又被出售给其他歌曲,而陷入抄袭风波。

(《雪distance》专辑封面)

如果说版税还只是面包和牛奶的问题,那么涉及到作品盗用、维权,则更加牵绊着编曲人的神经。

“但目前编曲的权利是缺乏法律保护的!编曲很难通过法律合法合理保护自己的权益!甚至是署名!”

也难怪编曲人G23在谈到编曲生存环境时,就有些上头。

二、编曲版税分成,为什么是在线音乐平台“打头炮”?

上线“编曲人自由版税”项目,网易云音乐可以说是预谋已久。

从扶持内容上来看,该项目是网易云音乐“云梯计划”的一项分支。

“云梯计划”上线于2018年,是针对原创音乐人的扶持计划,主要包括收入、流量及功能服务等多方面扶持,并根据音乐人的需求及时更新。

(“云梯计划”官方信息截图)

“编曲人自由版税”项目,很大程度上延续了“云梯计划2022”中的内容。

彼时,网易云在音乐人身份认证上,从词曲作者二度拓展到编曲、制作人等身份,并新增词、曲、唱三方可以协商分配比例参与作品分成。

同时,他们在2022年5月也推出了业界首个聚焦幕后编曲人的大型评选活动,选出了55位来自不同风格的新锐编曲人,开了业界先河。

从规划中就能看到,编曲人在2022年就已经进入网易云的视野,但为何选定今年年初推出?

“就因为这个业务发展,比我们想象的快很多”,网易云音乐原创音乐部高级总监赵宗介绍,其实,如今推出已经是完全早于计划的。

蓬勃的短视频,有力带动了编曲业务的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达10.26亿人,用户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超过2.5个小时。火爆作品的背后,Beat功不可没。

2022年,网易云音乐推出一站式Beat交易平台BeatSoul,作为编曲人群体中重要组成部分的Beatmaker入驻后即可发布、交易、交流作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编曲“口头交易”的状况。如今,平台上已经有23w+编曲人,作品8w+,两年销售收入突破千万。

此前,该平台也曾面向Beatmaker发放相关问卷调研收入情况。

数据显示,Beatmaker收益呈现金字塔状,专区排名TOP500的 Beatmaker平均收入为6086.23元,但真正月入上万的只是少数,销售TOP500的Beatmaker占全区总销售额的近90%。

同时,大部分Beatmaker也对自己以编曲或制作人身份获得的收入不够满意。

而这些数据,还都是以账号为统计单位。要知道,不少Beatmaker账号,其实是团体运营,也就是说,一个账号后,可能有3-5个Beatmaker共享收益。这样均摊下来,Beatmaker要纯靠编曲养活自己,确实难了点。

“纯编曲身份的其实很少,目前在平台上几乎没有”,谈及收入,网易云音乐Beat专区运营负责人陈魏佳也有些无奈,“所以听到版税分成的可能,几乎所有的Beatmaker都双手赞成”。

有了人、作品和平台,从内环境来说,编曲版税分成的可行性已经具备。

而从外环境来看,在线音乐平台也成为当下唯一适合的牵头人。

近年来,新作品的发布多以数字发行为主,在线音乐平台取代了CD、音响和线下唱片行,成为了唱片公司实际上的“下游”。而短视频平台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宣发”而非“发行”,也即成为音乐平台的“下游”。

尽管短视频平台推歌的效率着实惊人,但回归到音乐,我们不得不承认,听众还是得返回音乐平台听歌。

上接唱片公司,下连短视频平台,中间人在线音乐平台就是如今音乐圈中的“枢纽站”。而“枢纽站”的一举一动,总能牵动上下游的关注,也因此,搅动一池春水的重任,也只能落在在线音乐平台身上。

三、从创作自由,到财富自由的路有多远?

有趣的是,虽然都是包含在“云梯计划”框架中,但“编曲人自由版税”项目中,却特意加上了“自由”两字。

谈到此处,赵宗表示,“除了字面意思,也是希望编曲人能收入自由吧!”

自然,这更多是暗含的美好期许。不过,“编曲人自由版税”确实也算是个自由的项目。

自由之一,在于收益模式。目前来看,无论是唱片公司,还是在线平台,都还没有对编曲人有系统性的收入模式。网易云音乐先行切入,占理又占先,其实这中间还有很大的弹性空间。总体占比、会员收益,还包括广告、合作等等,都可以让“自由”两字发挥更加充分。

自由之二,在于分成比例。因为平台没有规定具体分成比例,全部都由音乐人自己商定,其比例的自由度,实在相当之高。

而对比国外,他们对歌曲幕后制作人的划定比较粗放,如词曲作者一律称之为“song writer”。有时候,词曲作者、编曲人、制作人不得不共享歌曲收入8%的分成,7-8人挤在一起,就很可怜了。

从自由版税起步,到编曲人“财富自由”,固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追溯网易此前对编曲人的扶持,或许通过编曲养活自己,实现“创作自由”的门槛倒不是太难。

在Beat专区开启后,助力Beatmaker提升收入和作品影响力成为重中之重。

陈魏佳介绍,2023年,专区已经帮助Gr33nart Beats、Deserve BeatZ、Morrow、Azyaire等Beatmaker收入提升超4倍。

而像Soulfresh Beats,在收入早已过万的基础上,还与Nineone、Gali、万妮达等一线艺人牵线合作,在圈内影响力也显著提升。

从2010年代起,国内的在线音乐平台在原创音乐上的投射只多不少。

初期,大家都没经验,原创音乐规模也还小,各平台的扶持都相对粗放,就是投钱、给资源,解决音乐人没钱和没地方传播两大痛点。

慢慢的,原创音乐人多起来了,原创音乐热度高起来了,只看网易云、腾讯上都有几十万原创音乐人入驻,原创作品数以百万计,就知道如今原创音乐的关注度已是今非昔比。

而横向对比国际,在原创音乐产业上,国内已经远远走在前列。海外成熟的唱片工业体系发展多年,反倒没给在线音乐平台留下太多空间,而国内不成熟的土壤,却给音乐平台留下了更多机会。

只是,当行业发展到此,单纯求“量”就显得有些薄弱了,“质”的问题也应该被提上日程。

如何让原创音乐产业的发展从规模中凸显质量,让好作品传播更广,让好声音有更大的舞台,音乐产业的工业化已经迫在眉睫。

网易云音乐这几年的路子还是比较清晰的——即以音乐人为中心围绕不同音乐身份,各个击破。

最初是演唱者为代表的音乐人群体,随后是词曲创作者,再是编曲人。

目前来看,前两个身份的挖掘都卓有成效,云村走出的颜人中、余佳运、房东的猫等等,如今线下演出已经一票难求,台前音乐人的话语权显著提高。如唐映枫等词曲作者,也有20多万粉丝,这在唱片工业时代是很难想见的。

那么下一个人群,会是谁呢,制作人、混音师吗?

“下一个是谁还不好说,但身份这条线我们会一直挖掘下去,毕竟在所有待办清单中,音乐人的权重一定是最高的。”

赵宗在采访中反复强调对音乐人的重视。当然,这份重视,是音乐产业工业化中的一部分。

人群抓住了,下一步就是内容。

2023年中,AI孙燕姿横空出世杀遍全网,年末,王力宏和TME联合推出“全AI歌手”AI力宏。一年过去,产业对AI的态度悄然转变,质疑AIGC、理解AIGC的下一步必然是成为AIGC。

虽然冰冷的AIGC无法诉说音乐情绪,但AIGC的准确性,确实可能成为音乐人和平台的好帮手。音乐人关天天就表示,非常希望平台能推出更精准的AI技术,识别洗歌、抄袭等行为。

赵宗透露,近期,网易云音乐也会在AI工具上有所布局,为音乐人提供更多便利。

人有了、音乐有了,话题就又重回到宣发上。

“我始终觉得,过往那些对原创音乐的推广,太集中于头部,我们还是要给市场一个教育的时间。”

这也是网易云音乐想做的第三件事,为原创音乐找到更大的发声空间。

比如音乐综艺选曲和选人,其实很多时候也没有专业的参考,也只能从音乐平台的各种榜单里找一些信息,榜单前列的热歌享受了90%的行业曝光资源。

但如果平台能将音乐作品的各类信息都梳理完善,包括获奖、幕后词曲编者、歌曲背景等等都展示出来,一些冷门优质音乐和音乐人,就会有可能获得更多机会。

毕竟在《乐队的夏天》之前,年轻人可能也没想到,摇滚说唱之外,还有这么多令人着迷的乐派和乐队。

歌曲创作、内容编制、商业合作、版权管理、宣传发行……这些产业基础环节的背后,都指向一个问题——如何更好地链接人、音乐和商业?

其实这个问题,在传统唱片工业时代都没得到解决,但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历史遗留问题也只能留给在线音乐平台解决。

或者规范基础环节,夯实行业基础,为原创音乐提供更加宽容自由的发展环境,让音乐人和理想更近一些;或者从顶层设计入手,用互联网的商业思维改造原创音乐产业,让音乐人与财富更近一些。

无论是哪条路,我们总愿相信,从创作自由到财富自由的这条路,可能很难,但是终将来到。

Source

Visited 4 times, 1 visit(s) today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Most Voted
Newest Oldest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