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不起眼的生意,做到全球。
作者:覃毅
來源:21世紀商業評論(ID:weixin21cbr)
一對兄弟做鋰電池「邊角料」,成為百億身家的隱形冠軍。
10月底,科達利發佈財報,1-9月營收77.68億元,淨利潤7.95億元,皆增長超三成。
科達利的創始人是白手起家,90年代,中專畢業的勵建立,由寧波來到深圳,在一家港資企業做模具設計,攢到2萬塊。
1996年,他和弟弟勵建炬聯手創業,後拿下比亞迪、松下等客戶的訂單,完成上市。
科達利為勵氏兄弟創造鉅額財富。天眼查顯示,勵建立和弟弟,合計持有公司38.45%的股份。
10月出爐的2023年胡潤百富榜上,勵建立個人,以100億元身家,排在第585位。
兄弟倆正奮力拓展海外版圖,9月底以來,兩次宣佈向歐洲業務增資,合計6200萬歐元,約合4.8億,且醞釀在北美設廠。
01
節節攀升
勵氏兄弟從事的結構件,一度被視為「邊角料」。
在動力電池材料構成中,正極、負極、電解液、隔膜是核心部分,結構件是鋰電池的鋁殼、蓋板、連接片等材料,似乎不起眼。
其實,結構件在鋰電池的生產成本中,佔比約16%,僅次於正極材料。
過往兩年,新能源市場景氣度高,兄弟倆的生意節節攀升。
2022年,其營收86.54億,同比幾乎翻倍。今年1-9月,淨利潤7.95億元,接近去年全年盈利。
業績亮眼,股價不振。
截至11月3日,科達利收報92.7元/股,市值約250億元。
勵氏兄弟的股權,年初以來跌掉2成,身家蒸發超過26億元。
兄弟倆的業務,具體是兩部分:動力電池及其精密結構件、汽車及汽車結構件,主要處於景氣度較高的新能源汽車賽道。
今年,鋰電池產業鏈的砍單傳聞不斷,科達利的預期受影響,行業技術迭代,也是利空。
頭部車企正在加大新技術CTC(電池底盤一體化方案)的投入,比如特斯拉的CTC、比亞迪的CTB,意在提高整車續航和降低成本。在此趨勢下,新能源車的結構件使用量會減少。
一名整車廠人士向《21CBR》記者表示,在整車製造中,汽車結構件作為汽車零部件的體量佔比很小、產品單一,車企供應商沒有太多盈利空間。
科達利的毛利率,大體在12%左右,確實有限。
官方近期回覆稱,針對部分二線電池廠採取降價手段,公司會以持續降低內部成本、拓展海外客戶等方式,保持盈利水平。
在中國新能源出海的大趨勢下,勵家正打算把不起眼的生意做到全球。
02
加速出海
「把一米寬的市場,做到一百米深」,勵建立深諳這個道理,他決定出海,尋找更大的市場。
科達利採取就近配套客戶市場需求的戰略,在德國、瑞典、匈牙利投建生產基地。
以匈牙利為例,科達利在2019年就建設了鋰電池精密結構件生產基地,一期項目為客戶三星配套,現有總資產2.78億。
「匈牙利生產基地已進入量產階段,目前經營狀況良好,三季度已實現盈利。」公司透露。
今年,勵家兄弟又與歐洲一家鋰電池生產商簽訂合同。10月末,其宣佈向匈牙利子公司增資3200萬歐元,約2.48億元,增設新生產線。
兩兄弟在德國、瑞典的生產基地,也已投產,9月下旬,又向德國子公司增資不超過3000萬歐元,約合2.32億元,用於新增產線的工程建設、機 器設備購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增資完成後,德國科達利投資總額將至9000萬歐元。
這些動作,可看出勵家兄弟加速出海的決心。
為補足彈藥,他倆在4月發佈定增方案,截至三季度末,已募集資金34.80億元。
1-6月,科利達海外收入,已達2.65億,佔到總營收的5.39%。
東吳電新研報稱,科達利出海已經進入收穫期,隨著歐洲客戶逐步上量,預計2024年歐洲基地可全部扭虧,有望貢獻5-10億元營收。
官方近期透露,目前在和客戶溝通在北美建廠的需求及方案。
03
兩次轉型
70後的勵氏兄弟,在深圳打拼多年,兩次踩中了風口。
創業初期,科達利只是一家做五金衝壓模具的15平米小廠房,能成就如今的市場地位,得益於敏捷的轉型。
在智慧手機蓬勃興起時,勵家看準了手機鋰電池結構件的市場需求,買進設備進行研發。
當時,比亞迪從海外進口手機鋰電池結構件,成本很高。
機緣巧合之下,1999年,勵建立拿下比亞迪的訂單。隨後,日韓企業的訂單也紛至沓來。
後來,兄弟兩人又看到動力電池精密結構件的機會,在電動汽車技術還不成熟時,科達利就佔領了先機。
對於動力電池廠來說,自己下場做結構件,成本不小,除了比亞迪、國軒高科等企業會自研自用,其餘大多企業選擇外包。
在科利達,兄長勵建立為董事長,弟弟勵建炬為總經理,親兄弟齊上陣。
鋰電池結構件,構成家族生意的主要部分,佔比在95%以上。
科達利成為這一細分領域的頭部企業。
德邦研究資料顯示,2022年,科達利鋰電池結構件的市佔率達24.6%,在國內排名第一,定點客戶包括比亞迪、寧德時代、松下、LG等。
待海外項目大量落地,兄弟倆將牽引科利達的又一次轉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