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金錯刀頻道 祥燎&經旭
甘肅黃河石林山地馬拉松百公里越野賽,21人遇難。
遇難者中,不乏頂尖高手,包括現役世界上排名積分最高的中國選手梁晶,以及殘運會冠軍黃關軍。
據報道,被發現時,梁晶的膝蓋嚴重脫皮。有人猜測,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還在靠爬行來爭取一線生機;黃關軍的遇難同樣令人感傷,其友人得知訊息後哭道:他是聾啞人啊,他都不能呼救。
這樣的悲劇,在一場比賽中竟發生了21次,駭人聽聞。
時至今日,賽事主辦方的責任已經基本被坐實。
如果他們能強制選手帶裝備,或者及時叫停,或者及時救援,都很有可能避免這起災難。
更可怕的是,在中國龐大的馬拉松行業中,這樣不專業的組織機構比比皆是。
1
中國馬拉松,已經亂了8年!
同樣被冠以馬拉松的名稱,相比越野跑,城市馬拉松的影響力無疑更大。
自2012年正式進入推廣階段,中國馬拉松賽事從每年幾十場到如今一年近2000場,8年時間暴漲三四十倍。目前,馬拉松已經成功吸引了1000萬人的關注,產業規模高達1200億。
但這8年,快得令人驚悚。
比起越野跑,城市馬拉松看似安全,其實凶險更大。
2016年,廣東清遠的城市馬拉松,2萬人參賽,1.2萬人受傷入院,其中肌肉痙攣9838人,扭傷1743人,擦傷194人,暈倒20人,腹痛107人,虛脫等306人。
今年4月,一位骨科醫生參加西安馬拉松,一路上看到多人受傷,先後幫助了4名跛行選手按摩腳踝、膝蓋、腰部。跑步跑了個寂寞,加班加了個痛快。
如今在城市馬拉松中,受傷是司空見慣,甚至連猝死也變得越來越常見。
2012年,廣州馬拉松兩名年輕選手殞命,一個年僅26歲,倒在5公里終點線前,另一個還只是一名大三學生,剛剛跑完10公里。
那名大學生,在跑過5公里時還發了朋友圈:「順利跑完5公里。」但次日清晨,官方就宣佈了他辭世的訊息,原因是心臟停跳身體多器官衰竭。
2019年,湖北荊州馬拉松賽,一位半馬跑者在距離終點處100米的位置倒地,儘管經過了搶救,醫護人員還做了心臟除顫,但依舊無力迴天。
心臟疾病在劇烈運動後引發猝死,這樣的例子,幾乎每年都會在馬拉松的賽道上發生。
越是年輕力壯,越有可能因為對自己身體健康情況的不了解而倒在馬拉松的賽場上。
讓人擔憂的是,中國馬拉松賽事還在高速發展,未來的參賽人數很可能還會增加。
這也不禁讓人好奇:不僅傷害健康,甚至有猝死的風險,馬拉松為什麼還能吸引那麼多人參加?
2
是誰在誘導1000萬人花錢買罪受?
花一二百報名費,有時因為要趕往外地的馬拉松舉辦城市,還要花路費住宿費,最後在跑步當天,五點多起床準備,跑完42.195公里,肌肉痠痛。
圖什麼呢?
有人是真喜歡馬拉松;有人是為了體驗;也有人是為了發朋友圈…..理由不一而足。
針對跑者的心理,賽事的組織方下了不少功夫,最終成功吸引來了1000萬名跑者。
1、降低報名門檻,想跑就能跑
大型、規範的馬拉松賽事,幾乎都有一定的報名門檻。
一般而言,它們會要求選手在近兩年有過6小時內完成線下全馬,或是3小時內完成線下半馬的成績,否則根本沒資格報名。
這種賽事數量不多,因此大多數跑者都被拒之門外。
一些賽事便鑽起了空子,為了吸引那些被拒之門外的大多數,紛紛降低門檻。
他們不再硬性要求選手有成績,有的要求提供「心電圖」,實際看也不看。更有甚至,只需要選手自己填個表,說明自己身體無礙即可。
在《2014年昆明高原國際半程馬拉松賽競賽規程》中就可以看到這樣一句話:「在比賽中,因個人身體及其他個人原因導致的人身損害和財產損失,由參賽者個人承擔責任,組委會建議參賽者到相應醫療機構進行健康體檢。」
翻譯過來就是:大家自行判斷是否適合參加馬拉松,判斷不對,後果自負。
把決定權交由跑者判斷的結果,大部分時候是:我也能跑。
2、打消顧慮+製造噱頭
很多新手沒參加過,擔心自己受傷或者跑不下來,怎麼辦?
對於這個問題,組織方的策略是,提升整體服務。
怕受傷?那就在沿途都提供全面的醫療保障。
2018年的廣馬配備530名醫護人員;2020年中國馬拉松精英排名賽的醫護團隊是814人,志願者上千人。
怕跑不下來?官方有不同實力的定速員,俗稱「官兔」,帶著你跑。2018年廣州馬拉松邀請87位官兔為半馬和全馬護航,其中包括不少網紅兔子。
但是,這些服務只是基礎,稍微規範的賽事幾乎都會具備。所以一個賽事要想更吸引人,還必須有噱頭或製造噱頭。
比如具有特殊意義的賽道。北京馬拉松,選手可以跑過天安門,與毛爺爺合影。
青島海上馬拉松,顧名思義,在大橋上奔跑,全程看海。
西安城牆國際馬拉松,繞著城牆跑一圈,也看了一圈西安。
除了賽道,也有人在補給上別出心裁,比如成都馬拉松給選手吃火鍋。
青島馬拉松可以喝啤酒……
或者在獎牌上做文章,比如北京、上海、武漢等地的馬拉松完賽獎裡,常常是鑲金獎牌。
3、砸錢升級賽事等級
對於馬拉松愛好者,一場比賽是否有足夠吸引力,賽事等級非常關鍵。
目前,有銅標、銀標、金標和白金標四個標準,所以白金標上海馬拉松和北京馬拉松等金標賽事,一直是必跑賽事,每年報名人滿為患,中籤幾率僅3成。
為了保住或升級賽事等級,全國的賽事主辦方都鉚足了勁。
例如要評為金標賽事,有一個因素非常關鍵:邀請的國際優秀運動員的數量。必須要有來自5個不同國家的國際田聯備案的優秀運動員參加,且成績還要達標:男運動員2小時10分30秒以內,女運動員2小時28分以內。
吸引優秀運動員最好的辦法:高額獎金。
為了讓他們跑出好成績,很多賽事都會把獎金分為幾個等級,比如北京馬拉松,第一名2萬美元;第一名且跑進2小時9分鐘,4萬美元;第一名且打破賽會紀錄,6萬美元。
總之,多管齊下,馬拉松賽事的人氣也就不愁了,就更可能做大影響力,拉來更多贊助,賺得盆滿缽滿。
一場成功的馬拉松賽事,最多可以拿到幾十家品牌的贊助費
3
「謀財害命」的馬拉松,真該管管了
一場正規合理的馬拉松賽事,對參與者和城市的發展建設,其實都不乏好處,例如提升城市形象,拉動經濟。
但這幾年的過快發展,讓馬拉松的負面影響幾乎蓋過了積極意義。
這主要是因為,很多「野雞賽事」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中國田徑協會的資料顯示,2019年,馬拉松賽事總量1828場,認證賽事僅為357場,佔比不足二成。
這些沒經過認證的賽事,被人稱為「野雞比賽」,質量良莠不齊。
「野雞賽事」的組織者,大多是小機構,沒有相關的資質和能力,舉辦的賽事通常也不夠專業:審核不嚴,供給不足,安全漏洞大,沒有救援預演。
這次負責甘肅白銀越野賽的主辦方晟景體育,資質和能力就有很大問題。
這家公司,員工僅22人,按理說根本無力組織賽事。而且在賽前,他們沒有像一般的大型賽事那樣強制要求和檢查運動員裝備,很多高手為了追求成績便輕裝上陣,最終失溫、遇難。
同時,甘肅白銀越野賽嚴重的補給不足和人員漏洞也不容忽視。在環境極度惡劣的cp2(第二供給點)竟然只有飲水、香蕉、堅果、葡萄乾四種飲食,根本不能滿足運動員的能量補給需要,更別提姍姍來遲的醫護救援。
值得一提的是,晟景體育這樣的小機構在與日俱增,成為了運營賽事的主力。僅2021年前五個月,我國體育賽事企業註冊量就達到4萬家,同比增長了90.5%。
不僅「野雞比賽」如此,即便是所謂的正規、大型馬拉松,有時也充斥著各種不專業行為,令人啼笑皆非。
2016年,南京馬拉松,原本衝在最前面的非洲選手,被裁判員誤導,集體跑錯賽道,所有人都無緣獎牌。
2018年,蘇州馬拉松,中國選手何引麗與非洲選手爭奪冠軍時,兩名志願者上前向何引麗遞國旗,打亂了她的節奏,最終她與對手的差距逐漸拉大,獲得亞軍。
不難看出,現在的中國馬拉松問題頻出,歸根結底是太急功近利,只追求辦的越多越好,越省錢越好。
即便如此,居然還有業內人士站出來說道:中國不是馬拉松太多,是太少了!
跟一些發達國家比起來,中國馬拉松確實還有很大發展空間,但這個空間不在於數量,而在於質量。
要想通過舉辦馬拉松來分發城市名片,首先相關部門要把好關,不能只靠競標,誰的報價低就讓誰來組織賽事;其次賽事的組織方也必須專業,流程要標準,服務要到位,援救要給力。
馬拉松可以是一門生意,但既然是生意,就該把跑者也看成顧客。
經營者必須時刻牢記:顧客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