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锵稿(ID:qianggao2023),作者:子戈,头图来自:虎嗅(张一然拍摄)

1

最近被骂惨的《灿烂的她》,又是一部翻拍片,且又是翻拍自韩国电影。

我抱着“看过才有资格评论”的态度,跑去看片,结果发现,该片根本不具备评论的价值。它不过是近年来众多国产翻拍片的又一个翻版:旧瓶装老酒,新意全无。

翻拍本不是原罪,但经过国内创作者的不懈努力,罪名现已被坐实。

这一点,不仅体现在观众对翻拍的另眼相看,更体现在片方对此的讳莫如深。

如今一部电影是否是翻拍,已基本不可能从前期宣传中得知,而唯一可见的途径,是守在影院,看完片尾字幕,兴许在倒数几行的位置,才能有幸得见“本片翻拍自XX电影”的那行小字。

这相当于是片方在自认:翻拍生来就低人一等。

不难想象,这种“偷摸”心态下的创作,大多时候,也和“偷”无异。

在近年来的翻拍片里,印象中也只有《二手杰作》大大方方地在影片开始就承认自己是翻拍,而且这个片名本身,也多少带一些调侃之意。

2

尽管藏着掖着,但藏不住的事实是。最近几年,翻拍正如雨后春笋般泛滥。光是去年,就有不下十部之多。

至于翻拍对象,先是以韩国电影为主,后来转战印度,近年来则星散至日本、俄罗斯、美国、西班牙等地,实现了更大范围的拿来主义。

但总体上,翻拍韩影,仍是最拥挤的捷径。原因无外乎两点。

一是韩国在类型创作上的成熟,恰恰是我们的短板,于是拿之后快;二来,也是更底层的原因,在于文化亲缘性上的相近。

毕竟中韩两国同属于东亚文化圈,文化基因乃至国民性都有不少共通之处。体现在影片中,无论是直观展现出的人情冷暖,还是间接折射出的价值取向,两国都颇具“共情”基础,无疑也大大降低了翻拍难度。

像去年翻拍自美国电影的《二手杰作》,其转译过程就要大费周章。因原作《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是一部宣扬极端个人主义的电影,讲一位父亲不惜以精神上的“弑子”为代价,换回个人自由。可以想象,要直接复制这套表达,势必水土不服,于是主创们将焦点转移,最后又落回到“父慈子孝”的传统观念上。

与之相比,韩影的转译就要简单得多。无论是从《担保》到《无价之宝》,还是从《季春奶奶》到《灿烂的她》,虽都在讲述“非亲缘家庭”,但其背后,又无不在重申血统的重要,乃至于家庭中尊卑长幼的秩序。所以大可放心取之,即插即用。

于是,韩影成了翻拍重灾区,也就顺理成章。

韩影翻拍成灾,以犯罪片、温情片居多。早有《老手》《走到尽头》《率性而活》等经典犯罪片,如今,翻拍对象的品质也在不断下滑。

3

可另一方面,我们虽大量翻拍韩片,但所选对象,却多是二、三流作品。

像近年来的《拯救嫌疑人》《请别相信她》《门锁》《动物园里有什么》《灿烂的她》……要么翻拍自多年前的老IP,要么是品质欠佳的新作,总之,都像是回收站里捡宝,矬子里拔大个儿。

为何如此?为何我们总爱盯着三流韩片翻拍?

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很多真正的一流韩片,我们根本就没法拍。这实际也是翻拍韩片的最尴尬之处,就在于,我们当下大拍特拍的那些犯罪片、哭片,实则已经是上个世代的产物。

于是我们对韩片的翻拍,从根上,就已经与最前沿的一流无缘。

韩国电影在经历了纯爱片热、犯罪片热后,又将政治惊悚片拍成了“韩国特产”,尤其以反映朝韩问题、批判威权体制为主题的影片为最多。

4

此外,哪怕是那些能拍的部分,移植到此地,也势必要再度降维、降智。

我们随便举几个例子。

比如去年的《拯救嫌疑人》,翻拍自2007年的韩片《七天》。

原作本身就是个三流商业片,而《拯救》基本照拍,其最大改动也是为了配合此地的要求,把受害人利用公权力实施私刑的情节,替换成了律师明察秋毫的光明结尾,不仅直接抹杀了原作对于法庭辩护制度的反思,也使得最终的反转,丧失了原本的张力。

再比如翻拍自《季春奶奶》(2016年)的《灿烂的她》。

影片对女孩的人设做了改动,使其在道德上近乎无暇,成为一个更单纯的受害者和不自觉的“施害者”。而原作显然比此更进一步,它承认女孩起初的“图谋不轨”,也正因如此,最终的相依为命才更显珍贵。可《灿烂的她》却故意将阴暗抹除,也使得温情,最终滑向了滥情。

还有一些更早的案例,如《阳光姐妹淘》将原作的背景抽空,使得片中的快意青春滑脱了大时代的跳动,沦为了《小时代》的变奏。

更惨的是《小小的愿望》,该片几乎经历了一部翻拍片可能经历的所有坎坷,包括阉割、改名、改档……而其中的阉割,正是字面意思,因原作《伟大的愿望》是一部性喜剧,而到了《小小的愿望》,则只剩下“喜”,失去了“性”。

而这也正是三流仍要跌落至五流的原因。

《小小的愿望》闹出的改名风波,听起来像个笑话,但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

5

也正因如此,我们的翻拍片,呈现为一种非常吊诡的样态。

一方面,翻拍变多,本就是因为原创受阻。当前,与其凭空创造一个新的,还不如拿个现成的,做削足适履之用。这本就是应对风险的保守举措。

与之互为印证的,则是如今的大多数翻拍片几乎都出自新导演之手。这也进一步体现了市场对于“新”的担忧,致使一个个刚刚冒头的新人,已鲜有操刀原创的机会,只得从翻拍进入行业。

于是,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一整套翻拍策略,渐渐成型。其要义在于,花不多的钱,把一个三流作品交给新手,期待在尽可能少投入的情况下,成功捡漏,以小搏大。

然而,这条保守之路,行得通吗?

很难。其最凶险之处就在于,哪怕已经躲开原创,退而求其次了,我们在翻拍的选择上,也仍然要绕开那些一流作品,等而下之地次之又次。这还不算完,那些被挑中的三流作品,也难有翻身机会,它们更可能的结果,是被镣铐拖着下行,跌入末流。

由此,一条保守之路,竟也成了死路。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的《无价之宝》《二手杰作》《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这个杀手不太冷静》《超能一家人》等翻拍片,均为新导演(独立执导)首作。

6

那么说到底,什么才是好的翻拍?

肯定不是把翻拍当捷径,照搬别人的作品。这种与其叫翻拍,不如叫“搬拍”,因为主要工作就是搬家。

真正好的翻拍的起点,一定是被原作的元概念吸引,但认为它没拍好,或是有别的话想讲,如此才有翻拍的必要。换言之,它应该是由同一颗种子结出的不同果实。整个过程里,不光土壤要变,水、空气、肥料和培育方式,都要跟着变化,如此才能焕然一新。

当然,这是理想情况,只会发生在良性的市场环境里。

与之相比,我们时下的翻拍,更多不是创作上的选择,而是一种规避风险的投机行为,背后显露的是市场对于稳妥的极度渴望。

然而,这种渴望又注定会落空,因为“稳妥”不可能在退缩中获得。

终究,我们今天聊翻拍,也不是为探讨怎么把翻拍搞好,而只是想重申一个常识。因为创作最需要的便是自由,是无禁忌的想象,是不被外力阻断的创意,是尽可能诚实的表达。

这才是创作的必经之路。除此以外,再无捷径,也无退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锵稿(ID:qianggao2023),作者:子戈,编辑:徐元

Source

Visited 1 times, 1 visit(s) today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Most Voted
Newest Oldest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