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比亚迪“探索者一号”完成处女航,停靠在了德国的不来梅港。这艘白色的运输汽车的货船长约200米,货舱门打开时,来自中国的比亚迪的 3,000 辆电动汽车陆续下船,景象令人印象深刻。”

“这是针对德国核心工业发起进攻的一次先兆,比亚迪打算在未来几年内再投入七艘这样的货轮,把汽车从中国源源不断地送到德国。从技术上讲,它们至少与大多数德国汽车不相上下,但就价格而言,却要要便宜得多。

而这,仅仅是中国工业产品浪潮中的一朵小浪花。不久的将来,这股浪潮可能会从中国席卷到德国。这些产品的价格可能往往十分具有竞争力,企业和政治人物必须找到答案来应对新挑战。”

以上是德国《世界报》近期一篇标题为《中国正在席卷德国市场,第一批德国输家已经确定》报道的开头。

中国今年前两个月的出口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7%,达到5280亿美元。由于人民币对西方货币的汇率持续走弱,中国出口商品数量可能会大幅增加。

然而,世界报也引用了中国欧盟商会会长伍特克(Jörg Wuttke)的说法表示:

“产能过剩是计划经济的标志,中国15年前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却束手无策。对此承担主要责任的是国有企业,但是国有企业很难破产,国企的工作岗位必须得到保留。”(没有说这位商会会长不好的意思,只是恍惚了一下,以为他在形容九十年代的中国)

中国欧盟商会会长伍特克(Jörg Wuttke)继续说道:“供大于求的程度从电动汽车可见一斑。据称,中国制造商每年能够生产约5000万辆汽车,但国内需求可能仅为2300万辆。

这些企业通常受益于地方扶持计划,因此除了比亚迪这样的大公司外,还有大量小型汽车制造商被认为是所在地区的未来。”

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的克劳斯-于尔根·格恩(Klaus-Jürgen Gern)也表示:“价格是一个核心问题,中国的生产更便宜,没有通货膨胀,工厂的标准也更低。很难了解中国政府的补贴在多大程度上进一步压低了价格。但很清楚的是,中国企业会以牺牲利润为代价来减少过剩的产能,这可能会导致许多领域的损失。”

“但对欧洲来说,更多来自远东的廉价进口产品也可以对欧洲产生积极影响。就整个经济而言,这些产品可以帮助抑制通货膨胀,从而增加了需求,这基本上是个好消息。最理想的情况下,这还会倒逼德国公司创新,从而提高业绩。“

“然而,从政治上来说,随着中国产品市场份额的提高,对中国产品的依赖度以及地缘政治风险的脆弱性也随之增加。这是政治人物不希望看到的。”

这位经济学家倒是十分坦诚,既要中国的廉价产品来帮德国民众渡过通货膨胀的难关,实现刺激德国消费的目的,又要警惕对中国的依赖程度。人生可真是两难啊。

Visited 1 times, 1 visit(s) today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Most Voted
Newest Oldest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