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届全国学生中英文互译比赛的小学组和中学组冠军分别由来自乐赛学校的五年级学生陈俞涵(11岁,右)以及公教中学的中四生张秉国(16岁,左)夺得,两人平常都有大量阅读和使用双语与人交流的习惯。(叶振忠摄)

全国学生中英文互译比赛今年已迈入第50届,是本地历史最悠久的学生语文比赛。为了纪念这项意义深远的比赛,历届得奖者共同撰文出版《双语精华》特刊,将学好华语的经验分享给学生和家长。

《双语精华》特刊发布会暨第50届“全国学生中英文互译比赛”颁奖典礼星期五(10月18日)在南华中学举办,邀请了教育部兼人力部政务部长颜晓芳担任主宾。

新加坡中学华文教师会理事长陈益清在开幕致辞中说:“1972年,为了响应政府推行的中英文双语教育政策,中教会举办了首届全国华文中学生中英文互译比赛,培养我国中英文以及双文化的人才。”

如今,这项比赛可说是印证着我国双语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教会邀请历届得奖者共同撰文出版《双语精华》特刊,通过分享他们的成长过程和学习经验,鼓励学生学好双语。

曾在中学和高中两度在比赛中获奖的副总理兼贸工部长颜金勇为《双语精华》撰写了献词,并在文中提及自身在从政生涯中遇过的翻译案例,例如“Medishield Life”(终身健保)究竟该用“终身”还是“终生”;以及“HealthierSG”如果直译成“更健康SG”则会显得蹩脚。

他认为,翻译并非机械性地将词语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而是要实现信、达、雅的目标,这需要翻译者对文化背景的深刻理解,以及良好的判断力。

颜晓芳说:“随着我国环境的转变,如今学习华语面临很大的挑战,但是学习一门语言不仅是掌握一个工具,更是拥抱一种文化和感情。”

跨越不同时代 42名历届获奖者分享“双语心迹”

特刊耗时三年整理了近1900名获奖者的记录,并收录了跨越不同时代的42名历届获奖者赐文分享“双语心迹”。

这些历届得奖者包括国家发展部兼外交部高级政务部长沈颖、永续发展与环境部兼交通部高级政务次长马炎庆、新加坡报业控股网络杂志《思想中国》主编周雁冰、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副教授陈志锐、《联合早报》副刊高级记者陈映蓁等。

第50届全国学生中英文互译比赛的小学组和中学组冠军,分别是来自乐赛学校的陈俞涵(小五,11岁)以及公教中学的张秉国(中四,16岁)。

张秉国受访时指出,由于英文和中文的语序结构不一样,翻译时将其重新编排是比较难的。“文化背景和知识对于翻译也有很大影响……我在家主要以中文沟通,在学校则会通过选修课程以及大量阅读来提升英文水平,平常也会留意成语的英文怎么翻译。”

“全国学生中英文互译比赛”50周年纪念活动由南华中学、推广华文学习委员会、早报逗号联办,协办单位为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并获得全国翻译委员会的支持。

Visited 1 times, 1 visit(s) today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Most Voted
Newest Oldest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