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局指出,报告反映有必要针对这方面加强公共教育,提高公众的意识,并培养他们与残障者交流的能力。(王彦燕摄)
本地有更多残障者投入职场,但对他们持正面态度的公众,比率较五年前低,对智障和自闭症者等较隐性特需群体的减幅尤为明显。这反映我国仍须针对这方面加强公共教育,提高人们对残障群体的认识。
社会及家庭发展部和国家福利理事会星期一(12月2日)发布首份残障领域趋势报告,集合过去的调查和相关数据,检讨我国在包容雇佣、生活素质、公众态度和看护支援等方面的进展。
报告指出,对比福理会2019年和2023年进行的“公众对残障者态度调查”,去年有68.9%的公众对残障者持正面态度,低于2019年的76.8%。持中立态度的比率,则从2019年的21.5%,增加到2023年的28.6%。持负面态度的比率2023年为2.5%,高于2019年的1.8%。
约2000人接受调查。他们围绕就业、教育以及“公共空间和社会包容”这三方面的问题,表达赞同或不赞同的程度。
整体而言,对残障者持正面态度的公众比率下降,主要是因为就业方面反映的减幅较大。在工作场所对残障者持正面态度的比率降了九个百分点,从59.6%减少到50.6%。围绕就业的一些问题包括:和残障者共事感觉压力;雇主应该改变工作性质或环境,以聘请残障者。
教育类问题包括:残障者可以就读主流学校;公共空间类问题则包括:所有社区空间应方便残障者使用。
按残障类别来看,对自闭者和智障者持正面态度的公众比率减幅较大,分别从69.9%减至56.2%,以及从68.4%减至57.3%。对身体残障者持正面态度的比率在2023年为84.9%,与2019年的85.8%接近。
2023年调查也反映,与残障者较常接触的公众,较多会对他们持正面态度。例如,过去一年至少两次与自闭者接触的人当中,有66.7%对他们持正面态度;无接触者中只有51.2%对他们持正面态度。
当局指出,这反映有必要针对这方面加强公共教育,提高公众的意识,并培养他们与残障者交流的能力。
政策研究所社会研究室兼任首席研究员陈恩赐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公众在公共空间与残障者的接触比较短暂,态度正面的人数比率或因此较高。“反观,在工作场所的接触较持久,因牵涉机构目标等利益因素,态度因而有所不同。持续的公共教育是必要的,主管须愿意花时间培训残障员工,为他们以及所属的部门制定合理的绩效指标。”
更多残障者受大专教育 月入中位数增加
就业方面,我国的残障居民就业率稳步增加,比率从2018/19年的28.2%增加至2022/23年的32.7%。政府的目标是到了2030年,把就业率提高到40%。
同期相比,就业的残障者中,79.7%从事全职工作,高于2018/19年的74.5%。残障者的月入中位数也从2630元增加至4242元。这是由于更多残障就业者有大专学历,比率从35%增加至46%;专业人士、经理、执行人员与技师(PMET)的比率也从34%增加至45%。
截至去年12月,我国有约4万5000名19岁及以上居民有特殊需求,未曾使用或申请政府服务和计划的人不包括在内。
社会及家庭发展部兼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高级政务次长蔡瑞隆指出,我国残障群体在就业成果等方面有所改善,但公众对残障者的态度,尤其在工作场所,以及对智障和自闭者等群体,仍有待改进。“通过展现残障者的能力,打造包容和无障碍的工作场所,并为公众提供所需的技能,我们可创造一个人人都有机会成功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