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政府针对社区纠纷管理框架展开公共咨询活动。针对少数严重的邻居噪音纠纷案,大部分受访者希望政府加大干预力度,为受影响的邻居提供援助。(档案照片)

受访律师认为,在应对严重的邻居噪音纠纷时,执法力度得以强化是好事。例如,授权相关机构发出调解指示,要求陷入纠纷的邻居接受调解,将有助于及早解决邻里纠纷。

一对夫妻两年多来天天忍受楼上邻居的噪音,导致精神高度紧张须接受心理治疗,无奈之下自费安装噪音测量器和电眼,以便收集两人饱受噪音折磨的证据,最终在半年前获得邻里纠纷审裁庭的胜诉裁决。

正气律师事务所创办人萧锦耀律师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以上述案件为例子。他认为,加强版社区纠纷管理框架可强化调查和执法力度。但他也强调,执法人员在处理邻居噪音纠纷时,应该要了解问题的根本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并在必要时采取较强硬的手段,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邻居纠纷。

针对安装噪音传感器是否可能触及侵犯隐私问题,萧锦耀说,传感器目的在于测量噪音的严重程度,不是录居民的谈话内容,相信不会构成侵犯隐私问题,反而可以对肇事邻居起到威慑作用。

去年5月,政府针对社区纠纷管理框架展开公共咨询活动,收集到300多名公众的反馈。此外,当局也在去年7月至今年1月间,进行了超过30次咨询小组讨论,征求200多名各方人士的意见。

针对少数严重的邻居噪音纠纷案,大部分受访者希望政府加大干预力度,为受影响的邻居提供援助。

身为调解员的玛丽蒙基层领袖刘润镕(67岁)受访时说,过去四年里,经她调解的玛丽蒙区邻居纠纷案件不超过10起,但多数涉及噪音问题。

她说,这类邻居纠纷往往因误会而造成,调解提供重要的沟通平台,让双方能化解心中怒火,从而有效解决问题并修复邻居之间的关系。

她去年曾调解一起邻居噪音纠纷,当时住在14楼的投诉者以为是刚搬来的16楼住户发出噪音,还为此报警超过200次。

双方经过调解后,发现原来元凶是16楼另一住户,而真正制造噪音的居民疑似患有忧郁症。“他们在误会化解后,如今变成好邻居,还希望一起帮助制造噪音的邻居。”

国家发展部社区事务署高级司长(运作)叶耀承则说,若制造噪音者疑似患有精神疾病,社区关系处将着重帮助他们评估精神状况,进而让他们接受治疗。

“我们会跟护联中心、心理卫生学院和警方紧密合作。如果有需要,社区关系处也可以将案件转介至邻里纠纷审裁庭,强制制造噪音者接受治疗。”

Visited 1 times, 1 visit(s) today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Most Voted
Newest Oldest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