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届生物多元节星期六在榜鹅综合社区中心举行,尚达曼总统(中)为活动致辞后,花了超过一个小时参观多个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摊位。陪同的有国家发展部长李智陞(蓝衣)和国家公园局局长黄攸宁(李智陞左边)。(郑一鸣摄)
我国通过人工饲养,去年繁殖了300多只本地独有的约氏小溪蟹,并把超过半数释放回大自然,以壮大它们在野外的数量。约氏小溪蟹得以繁衍,意味着我国成功进行了全部三个本地独有淡水蟹品种的复育工作。
保育淡水蟹是国家公园局物种复育计划的一部分。这项计划于2015年推出,2021年扩大目标,希望到了2030年能复育100种植物和60种动物。迄今为止,已有80多种植物和40多种动物获纳入计划中,个别品种的复育进度各异,一些还在数量评估阶段,一些则已成功繁殖。
尚达曼总统星期六(5月25日)为第13届生物多元节致辞时,公布我国复育计划取得的成果。
他特别肯定了我国为保育本地独有品种付出的努力。他说:“这非常重要,因为我们这么做不仅是为了新加坡,同时也是在为世界局部保存生物的多样性。”
约氏小溪蟹(Johnson’s Freshwater Crab)属于易危物种,即成年蟹数量超过250只,但不足1000只,受威胁程度次于濒危物种。
约氏小溪蟹的最早记录是在1985年,它被发现栖息在武吉知马自然保护区,及中央集水区自然保护区。在人造环境中养殖约氏小溪蟹,让研究人员首次能够就近观察它繁殖时的习性。300多只幼蟹中,超过半数已获放生,其他的则继续由人工饲养,以保障它们的数量,并繁殖下一代幼蟹。
本地独有的淡水蟹品种有三个,另两个是同为濒危物种的新加坡溪蟹(Singapore Freshwater Crab),以及沼泽森林蟹(Swamp Forest Crab)。新加坡溪蟹的第一代幼蟹在2018年孵化,沼泽森林蟹则是在2019年。
公园局在文告中说,该局已成功进行了本地全部独有淡水蟹品种的异地保育工作。至今共为这三个品种培育了约1900只幼蟹,其中一部分已放生,以增加野外的数量。
由于没有相关研究记录,研究人员在繁殖这些淡水蟹时遇到不少挑战。例如,因不了解它们的繁殖习性,首次孵化新加坡溪蟹的工作就花了一年时间。
公园局国家生物多样性中心经理黄家俊博士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正常来说,母蟹会把受精卵藏在腹部,直到幼蟹孵化为止,但刚开始养殖时,母蟹一直把卵排出体外或吃掉。他们起初不知道原因,后来才发现可能是在观察孵化的过程中,对母蟹造成太多干扰所致。
有了之前的经验,养殖约氏小溪蟹的过程就顺利许多,繁殖过程只花了约两个月。
在植物方面,公园局已培植了数千株极度濒危的本地植物,并把它们重新种植到不同地方以扩大分布范围。这些植物就包括无齿苏铁(俗名Paku Raja),及2022年新发现的黧豆(学名Mucuna biplicata)等。
《新加坡物种保护红皮书》第三版收录逾9400物种
1994年首版的《新加坡物种保护红皮书》(The Singapore Red Data Book),在生物多元节上推出第三版。这本由公园局出版的书籍,收录了本地动植物的学名和俗名、国家保育状况,及本地记述。
书中收录超过9400个物种,较2008年第二版的2900种多出两倍有余。这本书集合130人的力量完成,包括来自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和新加坡自然学会等的分类学专家。
尚达曼总统也在活动上颁发保育自然社区校园奖给获奖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出席活动的嘉宾还有国家发展部长李智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