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柯木林等人,在近两年里将古书《新加坡风土记》翻译成白话文、更新注释,并将内容翻译成英文,方便其他种族的国人翻阅。(白艳琳摄)


坐落在赛阿威路的巨型壁画由本地画家叶耀宗绘制,记录印度族在新加坡落地生根的历史。(白艳琳摄)

1887年的新加坡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当时的风景建筑、风土民情与100多年后的今天相比有着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时至今日,还有多少本地人看得懂文言文?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再译为英文,要花多久时间?

译写并推出文言文着作《新加坡风土记》的白话文注释本和英文译本,正是新加坡国家文物局文化遗产资助津贴计划下资助的项目之一。

《新加坡风土记》是晚清学者李钟珏于光绪十三年,即1887年,到新加坡探访时任领事的义兄左秉隆时,写下的游记。他记录了清朝时期新加坡的真实市井风貌,让后人得以从文字中探究历史,对当时的百姓生活窥见一二。

南洋书局曾于1947年重新印行《新加坡风土记》,并由许云樵校注。

为了更好地追溯、保留并推广我国的文化历史,在近两年里,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柯木林等人将这本古书翻译成白话文、更新注释,并将内容翻译成英文,方便其他种族的国人翻阅。


白话文版和英译版的《新加坡风土记》预计5月发行,首印计划发行1000本。(白艳琳摄)

柯木林受访时说:“我在前人的基础上,为它加入新元素。我们还根据当时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在史料中找到当年的历史照片,再对照现在的情况进行拍摄,这样一来,可以很直观地看到过去130多年新加坡的社会变化。”

津贴计划已为逾550项目注资超过1500万元

白话文版和英译版的《新加坡风土记》预计5月发行,首印计划发行1000本。

文物局文化遗产资助津贴计划自2013年推出至今,已为超过550个项目注资超过1500万元。

津贴分为小型和大型项目两个类别,小型项目的津贴顶限为5万元,大型项目的津贴顶限是15万元,或提供一半的项目经费。

巨型壁画描绘 印族群体我国落地生根历史

另一个完成的项目是一幅记录印度族迁移到新加坡历史的巨型壁画。它由本地画家叶耀宗绘制,长36米、宽八米,跨越赛阿威路(Syed Alwi Road) 的两栋建筑。

壁画描绘印度族群体在新加坡落地生根的历史。从早期的为奶牛挤奶、以畜牧业为生,到逐渐当上警员和教师。壁画上还画有印度族的传统食物,以及他们在本地开设印地语学校的故事。

其他获得资助的项目也包括:汇集100多种土生印度人传统美食的食谱、讲述20件本地珍贵私人物件背后故事的播客节目《物说新语》,以及探究本地华族殡葬习俗变迁的图文刊物等。

文物局教育推广与社区外展高级经理黄家诗受访时说,近年来获得资助的项目有更多元化、年轻化的趋势。

“以前传统媒体比较普遍,像书籍和展览,现在我们看到有博客,通过不同媒介推出的项目,这样更能吸引年轻人对历史产生兴趣。”

文物局每年开放两轮申请时段,有意今年内申请津贴的公众可在本月4日到下月15日,或8月4日到9月15日,到网站oursggrants.gov.sg提交申请。

Visited 1 times, 1 visit(s) today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Most Voted
Newest Oldest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