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在家庭人口缩减,能分担看护责任的人更少了,看护者得不到充足支援,生活素质就会下降。(张俊杰摄)

本地残障人士看护者的生活素质有所下降,特别是在身体健康、社会关系、心理健康与环境方面。获得至少一项支援服务的看护者也少了3.7个百分点。

社会及家庭发展部和国家福利理事会(NCSS)星期一(12月2日)推出首个《残障领域趋势报告》,内容包括国家福利理事会针对2000名18岁以上残障者以及2000名对应看护者,进行了长期跟进的“残障群体及包容课题调查”(Disability & Inclusion Panel Study)。

调查发现,每四个看护者中,就有近一人是65岁以上。女性看护者占67.9%。

按满分为100来看,看护者的生活素质整体得分由2022年的64.70,降至2024年的62.10。

其中,看护者的身体健康由前年的67.70分,降至今年的65.20分;他们的社会关系得分由64.5分降至61分;心理健康由64.30分降到61.30分;环境因素从62.20分降至60.80分。尤其是那些家庭韧性低、看护负担大、感知社会支持偏低的看护者,各方面的得分下降更明显。

2022年,有69.4%的看护者使用至少一项支援服务,2024年降至65.7%。

2023年份的调查显示,看护者有需要但过去半年内无法得到的支援服务主要依次为:经济援助与补贴;求助热线、信息与转介;就业方面的服务;支援组织;与看护相关的培训课程;可让他们短暂抽离看护的喘息护理(Respite Care);个案管理及辅导;交友服务等。

看护者难获取所需支援 主要有三个原因

至于为什么他们难以获取这些支援,主要的三个原因是申请程序复杂、不符合服务申请资格以及服务费用。

调查显示,54%的看护者是残障者的父母。对于看护者的生活素质会随着长期看护而下降,社会与家庭发展部的成人保护服务处受委成员陈诗菱医师直言并不感到意外。她也是加强残障服务总蓝图2030指导委员会的成员。

她受访时说:“在照顾孩子的同时,看护者也要和自己逐渐衰弱的健康状况和身体机能抗争,导致生活素质下降。担心自己往后无法继续看护,为孩子的未来焦虑,也会加剧看护者的心理压力。”

77岁的卓月娥是小儿子林健丰(52岁)的看护人。林健丰是中至重度智障患者,缺乏语言表达和思考能力,之前几乎足不出户。

卓月娥的丈夫退休后,夫妻俩与老幺的生活主要靠其他三个子女的经济支援。她的丈夫2021年患上淋巴癌,大女儿担心两老难以应对,便聘请女佣协助照料,也向智障人士福利促进会(MINDS)求助。林健丰后来被转介到IDHealth诊所接受身心治疗,逐渐接触外界,现在每周两次会到MINDS的日间活动中心。

陈诗菱认为,随着现在家庭人口缩减,能分担看护责任的人更少了,看护者得不到充足支援,生活素质就会下降。

看护者:渐渐感到力不从心 承受极大精神压力

此前,卓月娥一直自认能咬牙独自扛下看顾幼子的责任,可是丈夫患癌后居家时间长了,两人便口角不断,女佣也不配合她,她承受了极大的精神压力。

2022年,卓月娥经诊断患上抑郁和焦虑,后来接受IDHealth诊所的智障者与看护人综合治疗服务后,她的情况才慢慢改善。今年初,她勇敢踏出家门,到朋友的裁缝店工作,以转移压力透口气。

“年龄不断增长,我渐渐感到力不从心,腿也会痛。我怕自己的健康和体力跟不上。很感恩社工和诊所医疗人员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

她决定明年初由社工介入,和其他子女讨论小儿子的将来。

Visited 1 times, 1 visit(s) today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Most Voted
Newest Oldest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