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窑在烧制陶器时火势浩大,从远处看,犹如火龙起舞。再过不到一个月,本地仅存的活窑陶光龙窑将再起窑火,正值龙年,别有一番吉祥的寓意。
陶光窑厂位于裕廊西罗弄大华士(Lorong Tawas),占地6800平方公尺,内含长约27米的龙窑。这座由中国潮州南下先辈建于1940年代的龙窑,与地面倾斜成10至30度角,内部由砖砌成,外部覆以粘土,是本地目前唯一使用柴烧的龙窑,获颁2020年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奖。
窑主陈德育(68岁)受访时说,1965年陈家买下龙窑,传至自己已是第三代。早前龙窑主要用于生产陶瓷,如今将更多重心放在教育和传播陶瓷文化,让不同年龄的学生和企业参加团体活动,接触陶瓷制作。
亲手制作陶瓷 留下珍贵回忆
2月3日这一天,陶光龙窑在农历新年前的最后一个周末举办手拉坯课。从网上看到消息的未婚夫妻何伟良 (33岁,金融业)和郑米伦 (37岁,护士)马上报名参加,希望将自己亲手制作的陶器摆放在未来的新家。
何伟良说,上课之前以为手拉坯很容易,动手尝试后发现,困难在于须要懂得如何拿捏速度和力度。“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共同的回忆,在新的一年,有一个新的体验。”
在附近工作的马腾斯(Rod Martens,57岁,研发主管)偶然看到陶光龙窑,对它的历史颇感兴趣,便与喜欢陶瓷的伴侣何慧婵 (55岁,心理治疗师)一起报名上课。
何慧婵说:“陶土有点软,也很滑,需要时间掌握基本功。”马腾斯则笑说:“一开始我施力不够,老师说我好像在按摩陶土。入门可能算容易,但要掌握是很难的。我一定会推荐亲友来尝试,自己也会再来。”
住在榜鹅的严天妃 (35岁,用户体验设计师)喜欢在周末时与丈夫到陶光窑厂逛逛,有时一逛就是半天,这次他们也特地前来试做陶瓷。她说:“我有时会来这里采购小碗等陶瓷用品,也会挑选娘惹器皿,价钱至少比其他地方便宜10元至20元。”
下个月龙年第一窑
当天负责教导手拉坯课的陈定璋 (57岁,自由业者)曾是一名电子工程师,因对陶瓷感兴趣而入行,一做就是近20载,时常在陶光龙窑授课。他受访时说,“希望公众知道,新加坡还有龙窑在烧,也有一个陶土制作和上课的地方。”
目前陶光龙窑一般每年使用三次至四次,陈德育透露,下一次烧制陶器会在3月9日,“就是龙年第一窑”。
“希望今年龙年,龙窑能够更加兴旺,带动本地的陶瓷文化,使陶瓷作品在新加坡百花齐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