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朋友10岁的女儿从英国研学回来了,却没有朋友想象的开心和满足。
孩子说:“营里同学都好有见识,自己像没见过世面一样,而且她们都很有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朋友想不明白,自己加班搞副业,省吃俭用,才给女儿报的英国名校探索营,光报名费就39300元,怎么研学一趟还让孩子变自卑和虚荣了。
事实上,像海外研学这样的“高配”暑假,看似能让孩子们满载而归,实则并不能换来孩子内心的成长。
很多研学机构,不仅提供给孩子的是走马观花式的体验,还会带来其他的副作用。
而智慧的父母,早已带孩子过“低配”暑假。
低配焦虑
最近,“最可怕的暑假”视频火了,很多老师煞有介事地告诉家长,千万不要荒废孩子暑假。
“一年级的暑假最可怕,因为它是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关键期。”
“三年级的暑假最可怕,他是小学阶段的分水岭,是让孩子弯道超车的关键时期。”
“六年级的暑假最可怕,初中知识不再是小学的延续,而是新知识谁跑在前面谁就赢了。”
好似每个年级的暑假都“最可怕”,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落后于别人,便把孩子假期安排得满满当当。孩子们翘首以盼的假期,摇身一变成了孩子的“第三学期”。
假期原本是孩子放松身心,发展兴趣爱好的时刻,过度补课,不仅不能带来家长所期盼的显著学习效果,反而可能引发孩子的厌学情绪。
低配消费
暑假,对于家长而言,是一段比上学更费心的时间。即使“躲过”了补课,依旧躲不过亲子营,研学团,各种旅行项目的狂轰乱炸。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统计,2021年研学机构已突破三万家,潜在消费群体已超过2亿人。
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开眼界长见识,自愿卷入研学旅行大军,送孩子去价格不菲的研学营,带孩子去看山看水,去各地旅游景点打卡。父母觉得孩子走过了千山万水,便能自然而然地增长见识,提升自我。
然而,旅行的本质,不仅仅是身体的移动,更是心灵的触动。若只是盲目地跟风打卡,证明“已来过”,这样的旅行,除了让孩子感到疲惫,还掏空了家长的钱包,达不到父母的预期。就像大人眼中的大剧院、名山,对孩子来说只是见了大房子、大山;大人觉得大海很广阔,孩子只记得挖沙子很有趣。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成长节奏,父母应尊重孩子,挖掘孩子的兴趣,根据孩子的实际需求再选择。
“在小朋友眼里,纽约的中央公园和社区小公园没有区别,趴在欧洲的马路牙子上数蚂蚁和家门口的蚂蚁一样有趣。”
孩子的见识,往往不在于他们去过多少名胜古迹,而在于他们是否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乐趣,是否能够对身边的一切保持好奇。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引导孩子关注身边的一切,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乐趣。父母带孩子去见世面的方法有很多,不一定是要带孩子满世界旅行。只要你愿意,无论书里、大自然、街头巷尾,都可以成为孩子出去“见世面”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