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3年前红极一时的“安乐死自助机器”Sarco。在瑞士立项推广之后,Sarco一度引起过争议。
(示意图)
Sarco的官方定位是“自杀舱”,主打“不需别人帮忙,一键无痛去世”。想要接受安乐死的人群只要坐进Sarco内一键启动,就能无痛离开世界。
但如今,在Sarco真正投入使用时却闹出了大事。提供该项服务的相关人员被视为罪犯遭遇逮捕,安乐死方法的合理性再次被大众质疑…
(示意图)
在聊这次事件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Sarco本身的设计。
Sarco机器由3D打印技术制成,形状类似胶囊,外观很像科幻电影中的汽车,看起来颇有未来感。
(示意图)
作为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地区之一,瑞士辅助死亡常用的方法需要摄入液态戊巴比妥钠(常用于镇静、麻醉)。安乐死全程需要各类手续,并需要由有特殊资质的人员介入完成注射。
Sarco的问世改变了这一点,虽然手续审核依然很严格,但Sarco极其简便的死亡手段,让申请者能更“自由”地奔向死亡。
(示意图)
机器可以被放置到任何地方。选择安乐死的人可以在田园诗般的野外、风景美好的回忆地,或是在家中亲朋好友的环绕下踏入其中,自己主动启动机器。
启动前还需要几个简单的验证,来确认自己知道机器启动的后果,确实是主动选择了这条路。
(示意图)
一旦被启动,Sarco内部就会充满氮气,氧气含量迅速减少到1%,导致个体失去知觉。根据产品描述,没有恐慌,没有疼痛,不会产生窒息感,躺在Sarco中的人会在一片平静之中安然去世。
(示意图)
考虑到下葬方便,Sarco的上半部分还可以拆卸。亲属只需要把上半部分埋葬,不需要额外准备棺材。
(示意图)
研究者菲利普·尼奇克(Philip Nitschke)当时声称,希望从这一流程中剔除所有形式的复杂审核,以便让个人能够自己掌控离世方式,真正把主动权交到去世者自己手里。
(示意图)
没想到今年机器才第一次使用,就闹出了大事。
第一例接受这种方式安乐死的人,是一名来自美国的64岁女性A。A一直患有严重的疾病,疼痛剧烈,感觉生不如死,因此远赴瑞士申请了安乐死。
A联系上了Sarco的研发公司,公司称A只需要支付氮气的费用,18瑞士法郎(约人民币149)就能成功离世,机器本身不需要花钱。
相比常规安乐死途径动辄大几万(人民币)的花费,这笔钱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示意图)
了解流程后,A将自己的最终地点选在了瑞士北部梅里豪森一间小屋附近的林地中,离开前看到的最后景象是树木与天空。
(示意图)
Sarco的研究者菲利普表示,真人使用的具体效果和之前理论预期基本一样,A在两分钟内就失去了意识,五分钟后离开了世界。
“我们看到她手臂的肌肉突然轻微收缩,但那时她可能已经失去知觉了。”
但让一众人意外的是,接到有人在森林中死亡的消息后,当地警方突袭了森林,回收了女性的尸体交给法医检验,并逮捕了数人。
被捕的人包括Sarco研发公司的一名董事、两名律师,以及一名在现场拍摄照片的摄影师。
(示意图)
当地检察官表示,因为对安乐死的处理太敏感,Sarco背后的公司已被警告不要在当地使用该设备,但这一警告被当成了耳旁风。
逮捕现场参与者是警察依法行事,需要确保他们彼此间没有相互勾结或掩盖证据,来排除故意杀人的可能性。
(示意图)
Sarco的研发公司也杠上了,通过媒体喊话称,女性A选择安乐死是她自己的愿望,自杀舱内有全程录像,可以作为证据提供。
此外,公司放出了4分钟的录音,A自述患病的痛苦,表示自己的两个儿子也尊重这个决定。
他们还拿出来自A儿子们的声明文件,证明整个安乐死过程都合乎情理:“她的死亡平静、迅速而有尊严,临终过程也非常顺利。”
(示意图)
但警方指出了一些疑点,比如在A接受安乐死时,她的儿子们并没有来到瑞士陪伴。
瑞士内政部长也在国民议会上称,像Sarco这样的设备不符合产品安全法的要求,相应的氮气使用同样违背了化学用品相关规定中的条款。
(示意图)
其他反对意见提到,允许Sarco存在会让更多人觉得自杀变得微不足道,甚至会美化自杀行为。
“自杀是一场悲剧,良好的社会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努力阻止这种悲剧的发生。有道德的方法可以帮助人类,而不会毁灭生命。”
(示意图)
在他们看来,Sarco更像是“私人毒气室”,长期使用会模糊协助自杀和协助安乐死之间的界限。
自杀的方式越便捷,判断死者是否是主动选择死亡就变得越难。从这个角度看,Sarco根本不应该得到推广。
(示意图)
不可否认的是,无论社会观念如何进步,安乐死整个流程的判定和管控,依然是难以量化的事。
程序再怎么严格,个体想要死亡的意识从根本上说都很难由外界判断,更难谈得上对此建立合理的监管。
(示意图)
Sarco的出现到底是进步还是恐怖,在它初次露面引起轰动的三年后,依然没法下定论。
如今由Sarco主导的第一例死亡就引起这么大的风波,“一键自我了结”的可行性,需要瑞士社会重新去讨论、衡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