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線一年來,圍繞TEMU的質疑從未斷過。

但在11月28日發佈2023年第三季度財報之後,拼多多證明自己又對了。

這個季度,拼多多取得收入688.4億元,同比增長93.9%,接近翻倍。分析師原本預期拼多多收入為552億元,實際資料大幅超預期136億元。分析普遍認為,實際收入和預期差距較大,原因很大一部分在於「確實沒算到TEMU這麼好」。

11月29日晚間美股開盤後,拼多多股價漲幅不斷擴大,盤中市值一度達到1924億美元,超過了同期阿里巴巴的1918億美元。

如果說此前市場對於TEMU能否給拼多多帶來多少增量估值一度存疑,此次財報發佈後,質疑可以說已被徹底打消。分析認為,市場已可以逐步把TEMU的估值定價到拼多多估值當中。

TEMU「顯身」

TEMU「顯身」

拼多多三季度688.4億元的收入,是同時把主站、社區團購(多多買菜)和海外TEMU的收入計算在內的。儘管在三季度財報中,拼多多依舊沒有公佈任何關於TEMU營收、成本和營銷投入的資料,但我們依然能在財報資料中感受到TEMU鮮明的存在。

今年以來,TEMU加速了海外擴張,除在最早進入的美國市場加大投放吸引使用者外,也在馬不停蹄進入更多國家和地區。據統計僅在9月,TEMU就新在10個國家上線,是其成立以來單月擴張國家數的最高紀錄。

TEMU為擴張進行的投放可以說不計成本。據《晚點 LatePost》此前報道,TEMU幾乎買下了中國廣告代理公司能提供的大部分流量,其對每個已上線的國家大量投放廣告,長期穩定在各國應用商店下載榜的第一名;並且今年以來,多位二級市場分析師透露他們能明顯感受到拼多多在減少國內營銷投入,轉投海外。

一個顯著的對比是,在今年2月投放超級碗之前,TEMU每月的營銷花費還僅有1億-1.5億美元,這個數字在隨後幾個月幾經上調,到今年8月TEMU的投放費用已經超過3億美元。

鉅額投放反映在財報中,就是拼多多銷售和營銷費用的增加。財報顯示,三季度拼多多銷售和營銷費用為217.49億元,同比上漲55%,此外該季度拼多多主營業務成本大漲261.88%,相信都與TEMU擴大投入直接相關。

儘管如此,拼多多在三季度依然實現了61.03%的毛利率,環比和同比分別僅降3.4%和18%,說明TEMU加速擴張帶來的成本對拼多多業績的影響並沒有想象中大。

甚至,TEMU大有成為拼多多下一個增長引擎的架勢。

三季度拼多多的兩大收入板塊中,線上營銷收入396.87億元,同比增長39.62%;交易服務收入291.52億元,同比大幅增長315.15%,翻了兩倍還多,增速也遠高於拼多多三季度收入93.9%的增速——由於拼多多的線上營銷收入以主站為主,交易服務收入兼顧了TEMU的海外交易,兩者間增速差異進一步拉大也意味著,同比增長315.15%的交易服務收入有很大一部分是賣貨為主的TEMU貢獻的。

此外,三季度拼多多淨利潤達到155.37億元,也是受益於收入更快的增長,拼多多三季度銷售和營銷費用的營收佔比回落至31.6%,環比還下降了2個百分點。

這些都可以理解為,三季度拼多多很大一部分的增長都來自TEMU。

TEMU進行到哪一步了

正如上文提到的,TUME自去年9月上線以來的相當一部分努力,都是圍繞擴大使用者量的目標展開的。而其中除了做不計成本的投放,也包括把拼多多的「傳統手藝」搬到海外——

在最先進入的美國市場,TEMU依然延續了拼多多擅長的「社交裂變」 和 「邊遊戲邊購物」。比如一個使用者邀請7個新使用者下單,自己可以得20美元;而如果是美國華人,成功邀請5個美國當地新使用者下單,還可以微信直接收到150元。此外,TEMU也在官網上線了抽取各種優惠券和滿減的大轉盤等玩法。

事實證明這些是奏效的:據報道,到今年9月,TEMU吸引到1.2億人瀏覽商品,平均每天發出160萬個包裹,大部分發往美國;過去一年有約9%的美國人在TEMU購物,成為美國最受歡迎的應用之一,長期穩定在蘋果App Store和Google Play下載榜第一名;國外社群網路上,使用者交換TEMU邀請碼的聲音也沒有停止過。

TEMU用一年時間就完成了別的平臺可能需要幾年才能達到的成績,外界也習慣性地把TEMU的擴張特點總結為「快」。但TEMU最讓競爭對手有危機感的,是它竟然還走得很「穩」。

幾乎從剛上線起,TEMU就非常重視對貨源的把控,甚至早於它在海外做的大規模投放(如果以今年2月投放超級碗為界)。這一方面體現在對商家的強把控,對商家的供貨時效和貨品品質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則體現在通過比價來擠壓虛高報價水分。這些顯然都給海外使用者的消費體驗提供了底層保障。

如果用一句話總結TEMU的業務邏輯,就是它在試圖把跨境電商的門檻降到和在國內做電商一樣簡單,進而向全球輸出最具價格競爭力的中國商品。

針對前者,TEMU奉行全託管模式,即商家只需將通過篩選的貨品發往TEMU的國內倉庫,後續的運營-物流-倉配-客服-售後服務環節都可以交給平臺,在降低商家做跨境電商門檻的同時,也將運營成本被壓縮到極致;針對後者,TEMU也在不斷升級其比價系統,淘汰掉利用資訊差賺錢的中間商,吸納更多產業帶工廠,讓生產直接對接銷售。

一套組合拳下來,TEMU的第一年已經基本站穩腳跟,證明了自身策略的可行。下一步它也將把目光瞄準更高的轉化和更大的市場。據拼多多財務副總裁劉珺在財報電話會上透露,目前TEMU的消費者已遍及全球40多個不同的國家和地區。

憑什麼是TEMU?

儘管事後證明TEMU的策略在第一階段是成功的,但它的壯大之路實際並沒有描述中那般順利,它也並不是從一開始就知道怎麼做才能成功,甚至在去年上線之初,產品都還沒有打磨完全,物流沒有搭建好,大部分參與者也毫無經驗——報道稱,TEMU最早的「探路者」是此前多多買菜的各省負責人和他們各自挑選的員工,基本都沒有接觸跨境電商和美國市場的經驗。

而在TEMU還在籌備階段的2022年初,跨境電商的環境亦不理想。事實上過去十幾年,中國並不乏試圖想把低價格商品直接賣到全球的跨境電商,基本也很難看到新平臺從零開始快速崛起的機會。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TEMU從一眾跨境電商平台中成功突圍。成功的原因,恰恰離不開拼多多背後的支持。

TEMU從拼多多繼承的,不只有它的中國經驗,更包括了更加「軟性」的組織方法。

業界普遍流傳著一種觀點,認為從誕生至今已有八年拼多多依然保持著某種初創公司的靈活性,在執行過程中,較少會受到類似大公司各種條條框框的限制,不必擔心新辦法會失敗。

這樣靈活的組織特點,在多多買菜曾被驗證過,也同樣延續到了TEMU。TEMU在拼多多內部亦被視作創業項目,秉持著 「目標明確、方法自由」 的特性,具體負責業務的人也更敢於嘗試新辦法,並能夠在試錯後快速反應調整。

這使得TEMU在目標驅動下,在短期內得以迅速實現自我進化。

同樣地,依靠拼多多,TEMU也有更充足的資源儲備。這一方面體現在貨源,據報道,TEMU已累計招募了9萬名供應商,供應超過100萬個SKU,而其中就有55%的商家來自拼多多主站和多多買菜,這也使TEMU能夠繼續貫徹拼多多的價格優勢;

另一方面也體現在,TEMU作為拼多多成立八年來投入力度最大的新業務,也不必過於擔心「燒錢」的問題。這也是讓競爭對手感覺「恐怖」的一點,他們原本認為TEMU的鉅額投放只是無法持續的短期行為,燒錢一旦停止雙方並不會拉開太大差距——但問題是,拼多多主站為TEMU輸送的利潤,可能還遠不會停止,目前多多買菜已接近盈利,而截至三季度,拼多多持有的現金、現金等價物和短期投資也已達到2028億元。

能肯定的是,TEMU目前依然處在高速變化之中,自身仍處在跑馬圈地的階段。正如劉珺在財報電話會中提到的,當前拼多多的全球化戰略「仍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我們的許多舉措都處於定製階段……這將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迭代過程,但同時也很有趣」。

事實上在TEMU立項之初,拼多多管理層就計劃對其持續投入。剛剛跨入第二年的TEMU,奔跑不會停止,它也自信有持續向前的定力。

Source

Visited 5 times, 1 visit(s) today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Most Voted
Newest Oldest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