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就投資了阿爾法狗母公司。
作者:趙晉傑
來源:字母榜(ID:wujicaijing)
當房地產商高喊向科技領域轉型之際,往往也是其核心地產業務陷入危機之時。為尋找新增長曲線,2018年,許家印通過投資賈躍亭的法拉第未來,正式進軍新能源汽車,隨後又走上自主造車之路;同年,楊國強開始投資建築機器人研發以及打造高科技農業生態圈。
但兩人的高科技轉型策略均未能奏效,恒大汽車屢陷停產風波,碧桂園的兩大科技轉型業務仍處在落地階段。等不到援手的恒大、碧桂園,相繼於2021年和2023年迎來暴雷時刻。
相比許家印和楊國強,同樣靠地產起家的李嘉誠,能夠順利穿越一次次地產低迷週期的背後,不無高科技轉型成功所帶來的助益。儘管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李嘉誠也曾因為投資長江汽車和威馬汽車而遭受損失,但新能源汽車並非李嘉誠高科技轉型策略的全部。
從早期押注電訊行業,到投中Skype、Facebook(現更名為Meta)、Spotify、Zoom等一眾科技領域明星公司,李嘉誠在高科技轉型過程中成績斐然。
在大模型浪潮興起後,李嘉誠也沒有掉隊。近期,李嘉誠領投了邊緣 AI計算公司Kneron耐能共計9700萬美元的B輪融資。耐能表示,此次資金將用於加速先進AI的推進,特別關注汽車領域輕量級GPT的解決方案。
當前大多數GPT模型在雲端資料中心運行,從而導致高延遲、高傳輸資料成本以及使用者隱私安全保護不足等問題出現,在設備終端直接搭載輕量級GPT方案,被認為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途徑之一,這同樣也是高通、華為和小米等一眾手機晶片廠商和品牌商們看好的大模型發展方向。
在李嘉誠看來,「AI正在改變世界……大力推動有效的應用AI,已不可或缺。」這一點,在耐能身上已有所體現。為了推動AI應用快速落地,李嘉誠此前已經分別在2018年和2022年兩次領投耐能。
01
耐能並非李嘉誠投資的首家大模型公司。早在2012年大模型熱潮尚未展露苗頭之際,李嘉誠就投資了當下大模型賽道的明星公司DeepMind,此時距離DeepMind靠旗下AlphaGo在圍棋人機大戰中擊敗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一戰成名還有四年時間。
參與2012年DeepMind融資計劃的知名企業家,還有馬斯克,當時後者向DeepMind投資500萬美元。隨著DeepMind在2014年1月被Google以4億美元收購,李嘉誠和馬斯克都從中獲取了不菲收益。
李嘉誠表示,能參與DeepMind早期投資是可貴的緣份。儘管馬斯克與DeepMind分道揚鑣,但李嘉誠和DeepMind、馬斯克的緣份卻還沒散盡。
退出DeepMind股東名單三年後,2017年5月,李嘉誠在香港會見了DeepMind兩位創始人戴密斯·哈薩比斯和穆斯塔法·蘇萊曼。當天,李嘉誠擺出一副好學的樣子,備好紙筆,聽兩人講解AI研究方向與各種應用的階段成果。
及至2022年穆斯塔法·蘇萊曼等人聯手創立大模型初創公司Inflection AI時,李嘉誠又順利搶到首批參投名額,在這筆高達2.25億美元的啟動資金名單中,包括有微軟、頂級風投 Greylock、比爾·蓋茲、Google前董事長埃里克·施密特、Meta前CTO邁克·斯科洛普夫等。
2023年7月份,Inflection AI完成新一輪13億美元融資,估值一舉達到40億美元,成為當下僅次於OpenAI和Anthropic的全球第三大生成式AI獨角獸。
在大模型催熱的新一輪AI技術浪潮中,李嘉誠對AI的投資頻次也隨之增大。進入2022年,李嘉誠出手的投資項目中,超過七成與AI相關,其中包括機器人公司Promise Robotics,生物醫療領域的Cortical Labs、Deepcell、Kangaroo Health等。
隨著AI投資版圖的不斷擴大,李嘉誠又與昔日同為DeepMind投資人的馬斯克,展開了同賽道競爭。
今年4月,李嘉誠領投了AI公司Cortical Labs的1000萬美元融資,該公司是一家活體神經植入晶片技術研發商,致力於使用人類神經元開發新型人工智慧。
Cortical Labs所做的事情,與馬斯克旗下的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處於同一賽道。在Cortical Labs完成融資五個月後,Neuralink宣佈拿下美國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人體試驗許可,將進行首次人體試驗。
02
李嘉誠押注AI的背後,則是其對新科技變化由來已久的重視。
2013年,時年85歲的李嘉誠表示,自己對新科技深感興趣,且接觸新科技也使得自己的心境變得年輕化,「18世紀工業革命由英國開始;21世紀則是科技革命,不少行業包括國防工業、農業、水利、能源、醫療、生命科技、電訊、網際網路等均有突破性的發展,投資機會數之不盡,應接不暇。」
在靠塑膠花攫取第一桶金,並藉助地產起家後,李嘉誠率先盯上的科技領域投資機會便是電信行業。
預判到2G無線通訊技術即將到來後,1993年,李嘉誠通過Orange大舉投資,成為英國電信市場的第三大服務商。到2000年,李嘉誠以375億美元的價格將Orange出售給了法國電信巨頭France Telecom,創造了當時全球最大的電訊交易紀錄。
後來,在接受《財新》專訪時,李嘉誠曾坦言,「出售Orange成為我們公司最成功的重大交易之一」。
正是靠著在電信投資上先買後賣的操作,李嘉誠一舉超越了彼時的「香港一哥李兆基」,成為新一屆香港首富。
電訊業的成功投資經歷,放大了李嘉誠對科技投資的熱忱。2002年,時年74歲的李嘉誠,創辦了一家專注投資高新科技項目的風險投資機構維港投資,並交由紅顏知己周凱旋打理。
在評價李嘉誠的風險投資理念時,周凱旋給出的評語是「他喜歡顛覆性創新。」而且如軟銀孫正義一樣,兩人作出決斷的過程都很快。
2007年,當週凱旋向李嘉誠推薦投資Facebook(現更名為Meta)時,李嘉誠僅用5分鐘就下了投資決定。儘管臉書當時還未實現盈利,但它龐大的使用者量和移動端的發展計劃,讓李嘉誠看到了顛覆性變革的潛力。
2007 -2008年,維港投資分別向Facebook注資6000萬美元,總計1.2億美元。到2012年Facebook上市時,李嘉誠已從這筆投資中收穫了5倍的回報。
對於快速作出投資決定的原因,李嘉誠曾給出過解釋,認為「網際網路創業公司大多缺乏收入,遑論盈利,投資者就是買一個吸引人的概念,5分鐘大概是講解上限。」
在從Facebook身上獲利之前,維港投資已經憑藉2005年壓中即時通訊軟體Skype而小有名氣。在此之後,周凱旋帶領維港投資先後壓中了線上流媒體音樂服務平臺Spotify、語音助手Siri等行業明星公司,躍身行業知名風投機構。
對Zoom的投資,無疑是維港投資近些年的重磅代表作。
在周凱旋向《財新》披露的故事中,李嘉誠決定投資Zoom的原因之一來自其切身痛點。2013年,李嘉誠手下高管要求花2000萬港元購買高級視訊會議硬體設備,「當時把李先生(李嘉誠)嚇傻了,氣得‘七竅生煙’。當他知道我們投資了Zoom這個能雲端化、專注企業服務、簡單易用的低成本軟體時,沒有人比他高興了。」
當年,李嘉誠旗下維港投資便注資650萬美元參與Zoom B輪融資,2015年又追加3000萬美元參與Zoom C輪融資。
疫情期間,遠端居家等辦公新變化的出現,使得對Zoom的需求迎來爆發性增長,市值也一路扶搖直上。到2020年10月,Zoom股價攀至巔峰,市值超過1500億美元,此時李嘉誠持有的Zoom股份市值接近110億美元。彼時李嘉誠身家為326億美元,這意味著,僅靠Zoom這筆投資收益,就為其賺回約1/3個人身家。
但李嘉誠並未選擇在高點拋售。據監管檔案,李嘉誠於2022年3月至2022年12月期間,減持了Zoom 290萬股股票,目前仍持有Zoom約4.33%股權。截至發稿,Zoom市值已經跌落超八成,僅剩195億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維港投資還在2019年投資了馬斯克的地下隧道公司The Boring Company。
03
陷入下跌狀態的不止李嘉誠持有的Zoom股票,李嘉誠賴以起家的地產行業也再次進入新一輪低迷週期。
陽光城、泰禾、融創、碧桂園、恒大等國內地產巨頭,頻頻因債務問題暴雷。
為了刺激銷售回籠資金,2023年8月,李嘉誠旗下長實集團在香港的新樓盤「親海駅II」,開始以降價至七折的手段賣房。
李嘉誠低價拋售動作一出,進一步引爆了外界對樓市下行壓力的預期,更有分析認為李嘉誠此次甩賣或是想減倉回收資金,可能會有其他項目投資回報率跑贏房地產。
顯然,對大模型為代表的AI技術的加註,正在成為李嘉誠眼中能夠跑贏房地產的新投資項目。
深知地產週期性發展特徵,並親身經歷過多場金融危機的李嘉誠,藉助多元化佈局,在每次地產行業低迷週期中都會提前打亂重組旗下資產,投資前沿科技只是其中的手段之一。
在降價促銷香港樓盤之前,過去兩年間,李嘉誠陸續出售多項海外業務,涉及辦公大廈、通訊、飛機租賃等領域,涉及的交易金額達到千億港元,其中包括2022年3月,長實集團宣佈以約60.33億元的交易代價出售英國倫敦5 Broadgate大廈物業;2022年4月,長實集團完成對飛機租賃業務的整體出售,交易價格約332億港元,賬面獲利約13億港元。
更早之前,李嘉誠還將赫斯基能源公司、歐洲市場的電信基礎設施業務逐一擺上貨架。
十年前,李嘉誠從內地撤資、大肆投資英國等歐洲國家,進行資產重組配置的情景,彷彿昨日重現。
2013年,李嘉誠對內地市場的投資達到頂峰,當年來自內地的收入一度佔到整個李氏集團的50%。隨著當年8月李嘉誠以約30億元價格將1997年入手的廣州西城都薈廣場脫手,李嘉誠的撤資之路由此開啟,其出售的內地商業地產資產包括:廣州西城都薈廣場、上海東方匯經中心、南京金融中心大廈、北京盈科中心、廣州國際玩具城、北京羅斯福廣場、上海世紀盛薈廣場等。
據不完全統計,從2013年套現以來,李嘉誠已經從房地產領域撤出資金超過1000億港元,同時期,李嘉誠海外收購花費近1479億港元。
在抹平回籠資金和海外收購之間的近500億港元缺口中,科技投資所帶來的高額回報收益,無疑給李嘉誠貢獻不菲。
面對新一輪地產低迷週期,在李嘉誠的資產重組配置表中,AI,正在成為一枚重要砝碼。
參考資料:
《專訪李嘉誠:「我不會去賺最後一個銅板」》南方週末
《李嘉誠重返內地市場真相》財經十一人
《李嘉誠不是許家印的白衣騎士》中國企業家雜誌
《今年吸金最猛的超級獨角獸來了》投中網
《李嘉誠又贏麻了》格隆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