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核專家:羅會仟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科普作家
前不久,在2023跳水世界盃-蒙特利爾站的比賽上,我國跳水運動員全紅嬋在407C(向內翻騰三週半抱膝)和207C(向後翻騰三週半抱膝)兩個動作上均跳出了滿分,最終在女子單人10米跳臺項目上再次獲得冠軍!
全紅嬋跳水 來源丨新聞圖片
除了全紅嬋以外,中國跳水隊在其他項目上也取得了不俗的佳績,比如女子雙人3米板項目也成功拿到金牌。
中國跳水隊不僅在空中動作上表現得十分標準流暢,她們的「水花消失術」也讓不少網友們津津樂道,有關他們下水的水花討論話題一度吸引了上億的閱讀。
熱搜話題 來源丨微博截圖
那麼,為什麼這些運動員們下水的水花特別小,有什麼特殊的動作訣竅嗎?經過一番研究,小編找到了答案。
在解釋水花消失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為什麼物體投入水中會出現水花?
1
水花從哪來?
說起物體進入水中產生水花的現象,就不得不提到流體力學中的一個重要原理——阿基米德原理。
這是由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發現的定律:當物體進入到靜止的流體中時,物體排出的流體體積大小,剛好等同於物體本身浸入流體的體積,因此物體受到的浮力等於該物體排開流體的重量。
阿基米德在浴缸中發現流體原理
來源丨百度百科
當把物體以一定的初速度投入液體時,物體會與液麵發生撞擊,在不斷浸入過程中把液體排開,這時,如果液體本身粘滯係數較低(即流動性好,如自來水),液體溢出的部分就會噴濺到液麵以上,就成了我們說的「水花」。
蜂蜜 來源丨pixabay
而如果液體本身粘滯係數較高(即流動性差,如蜂蜜),在受到撞擊後,很可能不會有「水花」產生。
2
水花是如何「消失」的?
水花是大是小,與多個因素有關。
首先是物體體積。當物體體積越大,且和水面接觸面積越大時,其濺起的水花就會越大。
其次,物體入水的速度和角度也會影響水花大小,入水速度越快,意味著排開水的速度越快,水花就越大;垂直90度入水時,產生的水花是最小的。
實際運動中,跳水運動員們要實現「水花消失術」,在入水動作上就十分有講究。
入水的過程中,為了減小入水過程中與水面的接觸,運動員們會將肘部伸直、手臂夾緊頭部並緊緊貼近耳朵,並保持在身體正中的方向。
入水時,運動員們會繃直身體,調整身體軀幹與頭頸部處於同一直線上,且與水平面保持垂直。
這個過程中需要全身肌肉的協同發力,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撞擊過程中的衝擊力影響到入水的正確姿勢,產生明顯的水花。
入水前手掌平壓水面 來源丨新聞圖片
其次,入水時還要注意手掌和人體的姿勢。
也許有人認為,手指併攏呈「雙手合十」的方式入水,水花會更小,但事實恰恰相反。
科學家們經過研究得出,在流體力學中,楔形物體入水時,會引起尖端接觸水體朝著阻力最小的方向去運動,濺起的水花較大;而方形物體入水時,由於接觸面積較大,導致水體主要朝著橫向運動,水花反而較小。
來源丨網路圖片
因此,跳水運動員會採用「平掌入水」的方式垂直入水,在入水瞬間用手掌壓住水花,這樣入水過程中濺起的水花就比較小。
「平掌入水」的完整姿勢,是一隻手掌放平伸直,五指併攏,同時另一隻手掌抓住其手背,五指緊扣,同時腕關節背屈90度。
平掌入水
來源丨四種壓水花技術比較,杜輝英,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91
不僅入水的時候手部的關鍵動作,運動員的身體姿態也很重要。入水時如果身體姿態保持流線型,身體表面會形成一層氣流,增加人體表面與水體之間的粘滯力,這也有助於減小水花。
除此之外,入水之後,運動員們還會進行「滑行雙臂」、「身體翻滾」等動作,也有助於減少水花的噴濺。
雖然在實際的跳水運動中,想要做到完全「零水花」是不可能的,即使是肉眼看到「沒有水花」的情況,在攝影機下依舊可見端倪。
但是,體育運動的魅力,就在於人類不斷突破身體極限的毅力與韌性。
中國運動員們憑藉著不斷的訓練和努力,將每個動作都做到精益求精,用精湛的技術為觀眾們呈現出了完美的「水花消失術」,相信在未來的日子裡,運動健兒們一定能取得更加優秀的成績,在世界體育史上留下屬於中國的名字。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數字北京科學中心 作者:北京科學中心
轉載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
不代表中科院高能所立場
編輯: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