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孤獨,可能源於基因

你會時常感到孤獨嗎?

2018年公佈的一項科學研究表明,在發達國家,大約1/3的人口被孤獨帶來的負面情緒影響,並且1/12的人被嚴重影響。

儘管我們生活在人類史上社交聯繫最緊密的時代,但是仍有許多人感到自己處於孤獨之中。值得注意的是,孤獨並不等同於享受獨處或避開社交活動,我們可以獨自一人而不感到孤獨,也可以在一群人中感受到孤獨。孤獨是一種極為主觀和個人化的感受,只有當你覺得孤獨時,你才是真正的孤獨

Part.1

人生中最孤獨的三個時刻

在孤獨感的學術研究中,最孤獨的三個時刻可不是什麼自己一個人去遊樂園、一個人搬家、一個人去做手術,而是三個人生階段。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老年神經精神病學家Dilip Jeste及其研究團隊對340名年齡在27—101歲的聖地亞哥居民進行了心理健康評估。結果表明,在20多歲、50多歲和80多歲的時候,人的孤獨感最嚴重。

儘管資料沒有提供確鑿的證據解釋為什麼這些年齡段的人的孤獨感會達到峰值,但研究人員推測,這可能與這些特定年齡階段常見的生活挑戰和壓力有關。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關於智慧與孤獨相關關係的研究成果

(圖片來源:《Cerebral Cortex》雜誌)

二十多歲通常是個人生涯中需要做出關鍵決策的階段,這樣的壓力經常來源於看到同齡人似乎做出了比自己更好的選擇,進而產生內疚和自我懷疑。

五十多歲則往往是中年危機和健康問題相互交織的階段,這可能會引發更深刻的關於死亡的思考。

到了八十多歲,人的心理負擔可能會達到新的高點,或者更準確地說,是情感上的新低谷——這是由於身體衰弱,可能出現痴呆等疾病,以及親友的離世。

(圖片來源:veer相簿)

(圖片來源:veer相簿)

孤獨感普遍存在於各個年齡段,請在以上三個年齡段做好準備迎接挑戰,或許那時你真的會感受到更加強烈的孤獨。

Part.2

遺傳基因中就藏著的孤獨感!

儘管人們普遍認為孤獨感主要是受周圍的環境和生活經歷的影響,但2018年的一項科學研究卻揭示,我們感受到的孤獨程度,或者我們想要社交的頻率,在一定程度上可能由我們的遺傳基因所決定

英國一個大規模的生物醫學資料庫UK Biobank中,有對487647名參與者的綜合調查資料,科研人員據此確定了15個與孤獨感相關的基因區域。

(圖片來源:veer相簿)

(圖片來源:veer相簿)

雖然這些遺傳基因不能完全保證或完全排除個體孤獨感(因為這是一個涉及多種遺傳和環境因素的複雜現象),但收集到的資料確實為孤獨感與遺傳學之間的關聯提供了有力證據。

據統計,孤獨的遺傳傾向大約為4—5%。這就意味著,處於非常相似環境和情景下的兩個人可能對於孤獨有著不同感受——這部分差異或許可以歸因於他們各自不同的遺傳基因。

在另一項研究中,加州大學聖地亞哥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對10760名50歲以上老人的遺傳資訊進行了研究,並向參與者提出了三個公認的衡量孤獨感的問題:你每隔多長時間會覺得自己缺乏陪伴?你每隔多長時間會覺得自己被冷落?你每隔多長時間會覺得自己與他人發生了隔絕?以此來判斷參與者感到孤獨的頻率。

以此來判斷參與者感到孤獨的頻率

孤獨與其他特徵之間的遺傳相關性:人格特徵(神經質、外向性),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SCZ)、雙相情感障礙(BP)和重度抑鬱症(MDD)),抑鬱症狀量表(DS)和身高。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3])

通過將遺傳資訊與問卷調查結果進行匹配分析,研究人員估計,基因遺傳佔個體感到孤獨原因的14%—27%。

總之,孤獨是一種非常主觀的體驗,但是我們的基因可以決定我們的感受有多強烈以及我們感受到孤獨的頻率。

Part.3

孤獨者思考問題的方式與眾不同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團隊進行了一項研究,研究對象包括66名年齡為18—21歲的大一學生。參與者首先需要完成一份詳細的問卷,以評估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是否經歷孤獨感。

接著,通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科學家們觀察了這些學生在觀看14個不同視訊片段時的大腦活動。

根據問卷的反饋,參與者被分為「孤獨」和「非孤獨」兩個群體。研究人員在分析fMRI成像資料時發現,與非孤獨者相比,孤獨者的大腦活動模式有明顯的不同。

(a)研究正規化示意圖。參與者進入實驗室會議,使用fMRI測量其大腦活動,同時他們觀看了一系列視訊。完成fMRI掃描後,參與者完成了問卷。

(b)分析示意圖。提取了214個大腦區域中每個區域對視訊的神經反應的時間序列,然後將參與者的這些時間序列相關聯,以計算每個大腦區域中每個二元組的受試者間相關性。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4])

更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孤獨」群體內部,個體的大腦活動也顯示出顯著的差異,而「非孤獨」群體的大腦活動則相對一致。

這些發現揭示了一個令人關注的現象:孤獨者大腦處理外界資訊的方式與他們的同齡人有所不同。這種不被理解的心理可能是他們感到與他人脫節的一個關鍵因素。

儘管目前還不能明確這種獨特的資訊處理方式是孤獨感的原因還是結果,但這種差異顯然使孤獨者在與其他人(不論是孤獨還是非孤獨者)建立社會聯繫方面,都增加了一些挑戰。

當然,大腦是人體中最為複雜的器官之一。不同人的大腦工作方式雖有差異,但並無好壞之分。了解孤獨者和非孤獨者的大腦工作方式僅僅是為了深化我們對孤獨這一複雜心理現象的認識,也是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訊。

孤獨者,你不一樣,但不代表你不好。

Part.4

孤獨感:一種隱形的健康危機

許多研究已經明確指出,長期感到孤獨(而不是享受獨處)可能會對身體和心理健康造成巨大威脅。它的危害範圍從生物學、心理學乃至到社會層面,都表現出一系列令人不安的影響。

從生物學角度來看,長期的孤獨感會導致身體加速衰老、癌症致命性增加、免疫力減弱,甚至增加患老年痴呆症的風險。孤獨的危險影響堪比每天抽15支菸,或每天喝6杯酒。

更加令人擔憂的是,孤獨感一旦演變成長期狀態,就可能會觸發一種自我保護機制,讓人更加封閉並增強自我防禦性。因為大腦將社交疼痛和物理疼痛視為同樣嚴重的威脅,長期感到孤獨可能導致人處於一種持續的高度戒備狀態,感覺到處充滿威脅和敵意。

如果你長期感到孤獨,首先要識別並打破這一惡性循環。

不健康的孤獨體驗可能會導致消極情緒的產生,並使自己不願意過多地與外界產生聯繫,從而進一步惡化這種不良的孤獨感。

要想打破這個循環,需要從改變自我注意力、世界觀和行為做起。

(圖片來源:veer相簿)

(圖片來源:veer相簿)

如果自己一個人改變很吃力,不妨尋求專業心理健康人員或機構的幫助。

研究顯示,提高人際關係質量,特別是建立更深刻和有意義的關係,也是解決孤獨的有效途徑。

解決孤獨問題需要自我意識、專業幫助和科學方法。每一步都是在朝著更健康的社交生活和更好的自我前進。

Part.5

結語

無論是從個體心理的角度,還是作為一個公共衛生議題來看,孤獨都應該受到更高度的關注。

我們不否認,在如今高密度、高強度的社交聯繫下,個人為了擺脫社交壓力,獲得內心暫時的寧靜,會選擇獨處來進行自我放鬆,這本身有益於身心健康。

然而,不健康的孤獨感受的確會給個人帶來身心上的健康風險。正如大多數動物從其自然環境中獲取所需一樣,我們人類也是從高質量的社互動動中提取我們所需的情感和心理支持,並以此為基礎來構建和維持我們的社會結構。

參考文獻:

[1]Lee, E., Depp, C., Palmer, B., Glorioso, D., Daly, R., Liu, J., et al. (2019). High prevalence and adverse health effects of loneliness in community-dwelling adults across the lifespan: Role of wisdom as a protective factor. International Psychogeriatrics, 31(10), 1447-1462.

[2]Day, F.R., Ong, K.K. & Perry, J.R.B. Elucidating the genetic basis of social interaction and isolation. Nat Commun 9, 2457 (2018).

[3]Gao, J., Davis, L., Hart, A. et al.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of Loneliness Demonstrates a Role for Common Variation. Neuropsychopharmacol 42, 811–821 (2017).

[4]Baek, E. C., Hyon, R., López, K., Du, M., Porter, M. A., & Parkinson, C. (2023). Lonely Individuals Process the World in Idiosyncratic Ways. Psychological Science, 34(6), 683–695.

[5]Our Epidemic of Loneliness and Isolation(2023). The U.S. Surgeon General’s Advisory on the Healing Effects of Social Connection and Community

[6]Cacioppo JT, Cacioppo S. The growing problem of loneliness. Lancet2018;391:426. doi:10.1016/S0140-6736(18)30142-9.

Source

Visited 7 times, 1 visit(s) today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Most Voted
Newest Oldest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