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一詞源於捷克語”robota”,意為”苦役”或”奴隸般的勞動”。1921年,捷克作家卡雷爾·卡佩克(karel capek)創作了一部名為《Rossum’s universal robots》的劇本,其中首次使用”機器人”來描述人造工人。
世界上最早的名人機器人之一是電氣製造商西屋公司製造的Elektro,擁有當時非常先進的電氣控制裝置,在1939年紐約世博會上吸引了大批觀眾。
Elektro
機器人外形酷似人形,依靠電機、光電池、電話繼電器和錄音機的組合來執行26個預先編好的程序,每個程序都由人類的語音指令啟動。這些指令是對著連接在機器人胸前的電話說的,電路將每個音節轉換成光脈衝並傳送到光電池,機器人會抬起和放下手臂、轉頭、動嘴、數手指,甚至還會抽菸和吐煙霧。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做機器人可不容易。緊接著《星球大戰》中的機器人之後,機器人從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筆下的人形機器人,和日本動漫中的戰士機械的虛構世界中走出來,進入了實驗層面,邁入現實,而社會對它們的到來不是完全的歡迎。
僕人、替代品、生命、還是危險?最重要的是,機器人是什麼,或者說是誰?這些問題在今天聽起來可能近乎天真,但在1984年,亞歷山德羅·門迪尼(Alessandro Mendini)舉辦的紐約展覽中,通過歷史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探究。
鏽跡斑斑的技術和社會進步的象徵:一座巨大的機器人雕像矗立在亞塞拜然蘇姆蓋特的前蘇聯時期合成橡膠工廠外。
彼時機器人剛剛誕生,它們在研究實驗室度過了一段青春期之後,順利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在新工業革命的技術頂峰,這些機器人已經成為博物館的展品,成為似乎已經過去的未來的考古遺蹟,這就是1984年1月在紐約美國工藝博物館舉辦的《機器人展:歷史、幻想與現實》給參觀者留下的印象:這是對機器人、半機械人、自動人和機械人的歷史回顧。
這項新穎的技術在所有人看來都擁有美好的未來,但偏偏要在博物館這樣的地方亮相,好像它已經經過成熟階段變成了展出的古董。機器人神話其實確實非常古老,深深植根於我們的想象之中。
在希臘神話中,塞普勒斯國王皮格馬利翁是一位雕刻家,他愛上了自己雕刻的象牙女人雕像,他愛得無法自拔,於是請求阿佛洛狄忒將雕像變成活人。公元10-70年,希臘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工程師亞歷山大的「英雄」是最早記錄在案的自動裝置製作者之一。
直到20世紀50年代,人們才看到李奧納多的機器人設計,這個機器人停留在草圖階段,如果製造成功,它可以移動手臂、扭轉頭部並坐起來。
世界上第一個成功製造的生物力學自動機是長笛演奏家,由法國工程師雅克·德·沃康森於1737年發明。他還製造了一隻機械鴨,機械鴨有400多個活動部件,可以扇動翅膀、喝水、消化穀物和排便。
但真正的機器人要到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電晶體和積體電路的發明才成為可能。1953年,美國發明家哈維·查普曼(Harvey chapman)創造了機器人Garco。
Garco
關於機器人的想象總是從恐怖和迷戀中,從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和恐懼中汲取養分。在微電子技術讓機器人真正走出科幻小說,成為普通生活的一部分,成為批量生產的機器之前,人類對這種既熟悉又陌生的存在持有著一種源於很久以前的情感。
這次紐約展覽用160件物品講述了這一情感衝突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玩具、雕塑、無用的機械裝置、藝術品、工業機器人、電影機器人、組裝汽車的機器人。
展覽的起點是一隻小木狗,它是法老時代埃及一些不知名工匠的作品,而最後一件展品則是Unimation公司為工業製造的最新”智慧”機器人。
對比一下過去的機器人和現在的電子機械工人,就會發現它們之間的巨大差異。所有基於幻想的無用機器人的形式都揭示了它們的創造者試圖克服技術不足所涉及的所有矛盾,相比之下,最先進的現代機器人雖然配備了最令人驚歎的性能,例如操縱軌道上的人造衛星,但在我們看來,它們就像平庸的機械裝置,根本沒有什麼轟動效應。
它們的外形和設計對我們來說並無多大意義:一切都被生產功能的需要”扁平化”了。它們是忠實的僕人,既不能反抗,也沒有情緒,完全沒有吸引力。在某種程度上,它頌揚了一個先進的技術神話,而在另一方面,它向我們展示了古老的烏托邦心態的實物證據。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請勿商用
————
編輯/排版:Z
祝你開心
點選查看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