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你選擇「人生只做一件事」,你會選擇什麼?

今天要和大家聊一位大咖的觀點,很有意思,

他曾任台灣《中國時報》專欄組主任、《中國時報》主筆、《天下雜誌》主編,《商業週刊》創始人—金惟純,曾被譽為「台灣新聞界第一才子」,罵遍無敵手的李敖說「他是我此生唯一沒有罵過的知識分子」,

國學大師南懷瑾,評價其「慧根深厚且聰明過人」,

金惟純自述其一生叛逆,因父親早逝未曾與其見過面,與母親自幼疏離,

多次離異,家庭婚姻接連不順,

「感覺靈魂深處回不了家,連自己建立的家也想逃。」

父親早逝,在母親的棍棒式教育中長大。

長大後,才漸漸擺脫的陰影,與自己的童年和解。

年近花甲,他出版了一本書《人生只有一件事》,將幾十年的人生經驗濃縮於一冊,影響無數人。

被寵壞的中年男子

被寵壞的中年男子

17歲,以優異成績考入台灣政治大學,

29歲,成為《中國時報》主筆,眾多知名的政治文章皆出自他筆下,

30歲,事業順遂,生活隨性,日日騎馬、滑翔、潛水,人生好不得意。

可很快,這樣人人豔羨的日子讓金惟純感到了空虛,他開始自我追問:

「生而為人,我到底是來做什麼的?」

翻書、見高人,幾年後得出一結論

翻書、見高人,幾年後得出一結論:

「我是來學怎麼活的。」

於是,人生歸零,遠赴美國攻讀MBA,金惟純想走走截然不同的道路。

35歲,金惟純重返台灣,創辦了《商業週刊》,

再回憶,他認為那實在是一個糊塗的決定,有幾個夥伴,就一起去做了,實則壓根沒做好準備。

頭七年,危機重重經營受阻,他曾回憶道:那是「苦到無所逃於天地間」的日子。

商業週刊

▲《商業週刊》

直到「認錯」這件事,解開了金惟純的困頓。

回想起小時候,母親的教育總是執著於「認錯」二字,

「犯了錯,當然要認。」

可是,那時認的錯,是孩子息事寧人的一種方式,是來自大人要求的,形式上的認錯。

似乎長大了,變強了,就可以擺脫認錯這件事。

直到在事業的低谷期,金惟純重新審視認錯這件事。

金惟純接受樊登採訪

▲金惟純接受樊登採訪

# 反省自己,然後改變

「認錯不是內疚,如果你認錯後,自我價值感低落,覺得自己很糟糕,很沒用,那只是內疚。這樣的認錯,是沒有用的。」

真正的認錯,看到了自己盲點或者慣性的思維模式,是生出慚愧心,並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改變。

創業第五年的年末,金惟純陷入了事業的最低谷,他將公司員工叫到一起,進行了一場談話,並真誠地承認自己的不足:

「我以前都在裝,假裝沒事,還在假裝自己很厲害。如果我覺得還沒有辦法改變自己,還是一無是處,就不要耽誤大家的青春了,善後的事情我自己來承擔,大家另謀高就吧。」

# 放下頭腦,用心重生

# 放下頭腦,用心重生

開年後,沒想到,大家依然選擇回到公司,從那以後,公司氛圍漸漸地變了。

「之前和同事相處的時候,用的是頭腦的博弈與效率。從那次談話後,因為你敞開心的時候,大家也開始會慢慢敞開心,心跟心之間會有一些頻率的共振。

發現用頭腦是找不到共識的,因為頭腦會各想各的,不容易想到一起。心的共振才是一個團隊真正的共識。」

金惟純,成為兩岸三地華人中賦有名望的傳媒鉅子。

#真我的追尋

#真我的追尋

在一次次的成功與失意中轉身,他自嘲「被寵壞的中年男人」,這話不無源頭。過去他常常認為,自己有能耐,在外受尊重,而家裡人卻不了解他,甚至態度不遜,不聽他的話。

甚至在一次出差中覺得酒店的鏡子將他照的十分好看,從而嫌棄起家中的鏡子,

許多人也許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

對於失真的自己沾沾自喜,而卻無法接受家人眼中的「真我」。

金惟純和女兒

▲金惟純和女兒

# 最不了解的—是我自己

在後來的採訪中,他自我打趣到:

「我小時候覺得父母不了解我,上學後覺得老師不了解我,上班後覺得老闆不了解我,結婚後覺得太太不了解我,做父親後覺得孩子不了解我……

活到一大把年紀,才發現世上最不了解我的居然就是自己。真是汗顏啊!」

自此後,他開始不斷自我改造,尋尋覓覓,從一次次的人生成敗中抽離,突破新的環境。

#一次次「從零開始」

#一次次「從零開始」

於是,在《商業週刊》成功後沒多就,金惟純再一次選擇離開,

來到一家教育基金會做職工,刷馬桶,洗碗,上課,什麼都做,一做七年,

在此過程中,遠離社會的喧囂,逐個放下執念,開始人生的又一次修行。

人生只有一件事

人生只有一件事

近幾年,他將人生數十載的經歷、所得,濃縮成書籍《人生只有一件事》,

書中他以直白的觀點,講清如何「活好」這件事。

「小的時候很簡單,隨著成長扮演的角色越來越多,碰到的事情越來越複雜,我們就不知不覺把自己活複雜了。

我最近這些年來最大的一個感受就是:人生全部簡單,可以簡單到剩下一件事,所以就把這一句話當作書名了。」

下面我們就分享一些書中地觀點,看看人生如何「活好」

-點選即可購買-

#不去追求,而是變成一塊磁體

人生活在世間,或是追求事業成功,或是期望子嗣成龍成鳳。在種種追求中,不知不覺間丟失了自己。

「一個活得非常好的人,他在過程中他自己不斷地在修煉,最後他變成一塊磁鐵,我們就想跟你在一起。

想跟你在一起就是你有魅力,你有磁力人家就想靠近你,人想靠近你,財富就跟著人走,機會也都全部要靠近你,你的孩子也想靠近你。所以我說人生只有一件事,就是把自己活好。

因為你活好以後,你就變成像一塊磁鐵一樣,你不需要天天我抓著錢,抓著孩子不放,你不需要抓住任何東西。」

「比如在編輯部開會的時候,我說不要再不懂裝懂了,你就寫你真正有感覺的事情。你講這件事,你講到你自己兩眼發亮,講到你周圍的人也兩眼發亮,這就對了。

你沒學問沒關係,因為你真正有感覺。你完全接受自己,你就會真實。

一個完全接受自己而真實的人,你會有魅力,那人家就會想跟你在一起,讀者就開始願意跟你靠近。」

和自己地童年和解

和自己地童年和解

近幾年,「原生家庭」的話題討論愈演愈烈,金惟純在聊到兒時成長經歷時,直言,「我年輕的時候就覺得,我媽用完全錯誤的方式在教育我,我讀大學時候,唸的一些教育心理學,才發現我媽教育我的方法全錯了,該犯的錯全犯光了。

我媽給我這這麼錯誤的教育,結果居然我還沒變壞,我還算還小有出息,最後我走上這條路以後,我才看到母親給了我世界上最好的教育。」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發自內心的愛的教育,形式是外在的。「因為我母親所有的嚴管嚴教,背後就是愛,這是她唯一的方式。」

「她生下我的時候才十八歲,已經做了寡婦,她又不認識字,又身處異鄉,她怎麼去養大我這個孩子?她很沒有安全感,她也不知道要怎麼做。

所以她盡力了,她把她所有的方式,祖傳秘方都拿出來了。」

雖然早已過了「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時代,現代社會亦不主張「打」出來的教育,但對人生越看越明白的他,真正理解母愛之深,母親用心之良苦。走出兒時棍棒的陰影他,收穫了更加通透的人生。

改變自己,從小事「修微細」

金惟純還分享過一位醫生朋友故事,感嘆道微細事項背後的觀念之大。

這位醫生朋友,以前有個習慣。回家後隨手把襪子脫到哪裡就丟哪裡。他老婆以前就說他,他就不當一回事,後來他太太說著說著就不說了。

這位醫生朋友學習金惟純理念之後,想在小事上改變,他就試著把襪子脫了,放到洗衣簍裡去。

他才放了三天,他老婆就來找他說:「你怎麼了?你發生了什麼事?」。

他就覺得很奇怪:「這個女人家很奇怪,我做醫生賺錢養家,她也沒有那麼感動,結婚紀念日我送她那麼大的鑽戒,她也沒怎麼樣,怎麼丟個襪子她這麼感動呢?他就覺得很奇怪。」

金惟純作為朋友也引導他觀察內心,那個襪子不肯丟在洗衣簍的時候,心裡在想什麼?

他最後慚愧地承認,那時候的念頭是:「我很厲害,我當醫生,老婆在家裡,不就管家裡幾件破事嘛?那幾件事算什麼呢?那我丟丟襪子又怎樣呢?對不對?我那麼厲害的一個男人,在家裡丟丟襪子不行嗎?」

人在無意間,就把自己變那麼大,把家人變那麼小,家人就很難和你相處做夫妻了。小的事不肯做,明明就可以做的事就是不要做,背後一定有越深的念頭,這個念頭其實很大。

如果你把小事地念頭一改,那個念頭一轉之後,他就轉的不是一件事,是一片事情。

所以為什麼對一個小的事情,你有真實的改變,後面會產生這麼大的效益。是因為你內在觀念變化了,外面也會有很大的變化。

反省修正,不要給自己太難的命題,讓自己可以長久地一直做下去,修細微,小事入手。

圖源@為什麼美術館

▲圖源@為什麼美術館

#傾聽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

此處的「聽話」,並非別人說什麼你附和「所言極是」,或者完全按照別人的話照做,這裡的「聽話」意思是清空自己經驗預判和雜念,「傾聽」別人的真實想法。

「之前在做事業的時候,小有一點成績,當時覺得講話有趣的人越來越少了,講話有用的越來越少了,所以到最後,別人一講話,我就說:「說重點,說重點」,就不耐煩了。後來,我就開始去練習聽別人講話。

「只要你願意聽人家講話,和人家聯結,在聽的過程中騰出人與人的發展空間,讓彼此可以在裡面,生長出新的東西來。」互動中也會產生新的聯接與溫度。

「很多年以前,有一段時間,我太太每天跟我抱怨二女兒沒有愛心,然後我就把二女兒叫來,講了一番,講完了發現效果有限,一直沒找到原因。

有一天我突然想到,這個事情根本不是姐姐不愛妹妹。源頭在我。因為小女兒比較黏我,每天一回家我就先陪小女兒玩,這樣的畫面在大女兒、二女兒眼中是怎麼回事:爸爸偏心。

想明白後,每次回家小女兒來拉我的時候,我說等一等,要先去跟媽媽講幾句話,然後再去看姐姐在哪兒,都安頓好了,才去跟小女兒去我們做我們想做的事。

這樣一來,媽媽也沒有再和我提二女的事情,孩子們在一起也更加和睦了。

# 苦樂成敗,關鍵在「關係 」

談起人生的意義,金惟純一語即擊:

「其實人生的苦樂成敗,最重要的關鍵就是人和人的關係,這個關係,撇開各自所扮演的各種角色不談,重點只有兩個:

第一個叫「我想不想跟你在一起」,第二個叫「我想不想和你一樣」。

如果孩子是想跟你在一起,想跟你一樣,很多事情其實不用教,孩子會自己學。反之,孩子不想和你在一起,很多教育方法都很難奏效。

公司裡也是一樣,如果你的同事都想和你在一起,都想和你一樣,這樣的團隊其實不用管太多。

如果他們不想和你在一起,彼此都會很累,公司要制定很多的方法,要用很多技巧,還要用各種獎懲的機制,就越來越複雜。

如果身邊的人都想和你在一起,也想和你一樣,那人生離圓滿也就不遠。」

活好這一樁事,說來簡單,做起來卻需要一生去實踐,正如金惟純所言所:

「如果問我‘活好了沒’,我的回答是:‘還在學!’還在學‘怎麼活才會好’,活到老,學到老,也真的只有這件事。」

我們每個人,都是「活好」這門功課的求學者。

為了讓大家感受到金惟純老先生思想的精髓

我們上架了《人生只有一件事》這本書

點選下方連結即可購買

歡迎各位讀者品讀

Source

Visited 7 times, 1 visit(s) today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Most Voted
Newest Oldest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