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天價魚鰓中毒風險極大,為什麼還供不應求?
《海王2》這幾天上映啦,裡面有個大反派叫黑蝠鱝(fú fèn),是海王的頭號宿敵。
海王與黑蝠鱝
圖源:《海王》劇照
剛好最近熱映的紀錄片《地球脈動3》中,介紹了一種阿拉伯飛毯般的「怪魚」,就是一種蝠鱝。黑蝠鱝的外形和它們不能說是一模一樣,只能說是毫不相干。
「飛」起來咯
視訊來源:《地球脈動3》
它們通體黑色,體呈菱形,頭部有兩個尖尖的「角」。但最壯觀的場景,莫過於它們成群結隊躍出海面的行為。這是一群芒基蝠鱝,喜歡成群結隊活動的它們,是紀錄片中的常客。
盤點蝠鱝家族成員
蝠鱝是鱝形目蝠鱝科魚類的統稱,這一科是整個鰩總目中平均體型最大的一個家族,在大航海時代,它們曾是眾多水手「口耳相傳」的「魔鬼魚」,隨著相關研究的逐步進展,我們正在逐漸揭開這些大魚的神秘面紗。
全球目前已知的所有蝠鱝科物種,其中「加勒比前口蝠鱝」目前尚未被學術界正式描述並命名。©www.mantatrust.org
儘管同屬於蝠鱝家族,但不同蝠鱝物種間的體型差異卻十分巨大。其中最大的雙吻前口蝠鱝翼展可達7.6m,體重超過3t,在軟骨魚家族,能趕超這一體型的,也只有鯨鯊和姥鯊了。
雙吻前口蝠鱝
Mobula birostris©Andy Murch
阿氏前口蝠鱝
Mobula alfredi©Andy Murch
褐背蝠鱝
Mobula tarapacana©João Vieira Rodrigues
蝠鱝
Mobula mobular©Duncan Murrell
印度蝠鱝
Mobula thurstoni©沖縄美ら海水族館
庫氏蝠鱝
Mobula kuhlii©Guy Stevens
短尾蝠鱝
Mobula eregoodoo©Prue Johnson
芒基蝠鱝
Mobula munkiana©Guy Stevens
下口蝠鱝
Mobula hypostoma©Guy Stevens
羅氏蝠鱝
Mobula rochebrunei©Manta Trust
人類已知的現存的蝠鱝屬魚類共有10種
而體型最小的下口蝠鱝最大翼展僅達1.25m,體重僅達25kg,甚至不如一條大型犬重。無論體型大小,所有的蝠鱝都有著共同的特徵——頭部雙角般的頭鰭、寬闊而稜角分明的菱形體盤、寬大的口及鰓裂及細長如鞭的尾部。這些特徵足以將它們與其它鰩總目魚類很好地區分開來。
1933年捕獲於美國紐澤西州的雙吻前口蝠鱝,其翼展約6m,體重約2268kg,雙吻前口蝠鱝是現存最大的鰩類,同時也是現存第三大軟骨魚類,僅次於鯨鯊和姥鯊。©Manta Watch
奇特的身體構造
蝠鱝的英文名「Manta」來自西班牙語中的「毯子」,用於形容其呈菱形的體盤。作為鰩總目中少數在中上層水域活動的魚類,蝠鱝有著發達的胸鰭,其上覆蓋著大量富含肌紅蛋白的紅肌,可以轉運和儲存大量的氧,進而賦予了蝠鱝強大的耐力。
蝠鱝的胸鰭剖面酷似機翼,上部隆起而下部平滑,這一結構非常符合流體動力學,使蝠鱝在遊動時可以獲得巨大的升力,從而保證自身不會沉入海底。蝠鱝的最大時速可達25km/h,看似笨重的它們甚至可以衝刺著躍出水面數米,隨後重重落入水中。
目前學術界對這種行為尚存爭議,有些學者認為這種行為可能是為了驅除體表的寄生蟲,亦有觀點認為這是單純的娛樂行為。
蝠鱝的另一個稱號「魔鬼魚」源於其頭部角狀的頭鰭,這一結構由其胸鰭前端特化而來,內部具有角質鰭條,外部則覆蓋著厚實的皮膚。蝠鱝的頭鰭非常靈活,可以自如擺動,目前主流觀點認為蝠鱝的頭鰭可以起到輔助攝食的作用,在進食過程中,蝠鱝會利用頭鰭將獵物向口的方向撥動,從而更好地將獵物送入嘴中。
蝠鱝的骨骼標本,可以看到其頭鰭同樣具有鰭條,這一結構來源於其胸鰭前端特化而來。©Terence Ziegler
龐大的體型加上頭上插著魔鬼般的「雙角」,蝠鱝曾一度被人類所誤認為是「海中魔鬼」,在16-18世紀的水手傳說中,蝠鱝是性情凶猛的海怪,水手們認為蝠鱝會故意掀翻船隻,並將落水的船員大口吞下。這些傳說完完全全是酒醉後的水手憑空捏造出的故事。
事實上,這些大傢伙是與世無爭的「和平愛好者」。蝠鱝是目前鱝形目中唯一的濾食性類群,其寬闊的口、巨大的鰓裂及緻密的鰓耙也足以說明這一點。
別看我嘴巴大,其實我是個「和平愛好者」
視訊來源:BBC
和多數濾食性魚類一樣,在捕食時,蝠鱝會利用自己的「血盆大口」將浮游動物連同海水一併吞下,之後將口閉上,打開鰓孔,通過鰓耙的過濾將水濾出,留下浮游動物咽入腹中。
「優雅」的泳姿
視訊來源:Real science
對加勒比海海域前口蝠鱝的標記追蹤研究表明,蝠鱝的攝食行為有著較強的可塑性,其攝食水深變化與時間段有著一定的關係。在夜間時分,隨著餌料生物的垂直遷移,蝠鱝也會跟隨獵物來到相對較淺的水域活動。
「獨行俠」也會「聚餐」
正如我們吃肉時會塞牙縫一樣,經過多次濾食後,蝠鱝的鰓耙處難免會積攢食物殘渣,這時的它們便會前往珊瑚礁附近的「清潔站」,讓裂唇魚等小型魚類幫助其清理口腔及鰓部的食物殘渣,很多潛水員正是抓住了蝠鱝的這一習性,常常在這些「清潔站」附近守候,以拍攝這些溫順的大型魚類。
蝠鱝與「清潔魚」
視訊來源:BBC
通常情況下,大多數的蝠鱝都是獨來獨往的「獨行俠」,但芒基蝠鱝、庫氏蝠鱝、短尾蝠鱝、下口蝠鱝等小型蝠鱝常常會結成小群活動,這種行為或許更利於其共同對抗天敵。在繁殖季節,一些蝠鱝會結成規模宏大的群體,芒基蝠鱝和下口蝠鱝甚至會結成數百隻個體組成的大群。
墨西哥灣海域成群結隊的芒基蝠鱝,在繁殖季節集結 ©Ninja Uno
即使是偏好獨處的那些大型蝠鱝,在食物充足的情況下也會從四面八方齊聚一堂,共同進行狩獵。在珊瑚礁海域的「清潔站」也時常會集結大量的蝠鱝,魚類學家推測,「清潔站」可能是這些大型魚類重要的「社交場所」。
這兩條阿氏前口蝠鱝正用前空翻的動作捕食獵物,蝠鱝為典型的濾食性魚類,它們可以通過緻密的鰓耙濾出水中微小的浮游動物。©Hannah Brown
在子宮裡就開始「吃奶」
蝠鱝對自己的嬰兒也是「寵愛有加」,除了卵胎生魚類共有的卵黃囊為胎兒提供營養外,雌蝠鱝的子宮壁上還會長出細絲狀結構,連接幼體的口腔及噴水孔,通過分泌富含脂肪和蛋白質的子宮液額外供給胎兒生長,這種「子宮泌乳」的特性在整個軟骨魚綱都是非常獨特的存在。
幾種蝠鱝的繁殖率非常低,平均每2-3年才能繁殖1-2尾幼體,位列繁殖能力最低的魚類之中。除了少數大型鯊魚、虎鯨及人類外,成年蝠鱝幾乎沒有任何天敵,其中體型最大的雙吻前口蝠鱝野外壽命可高達40年。
沖繩美麗海水族館繁殖的阿氏前口蝠鱝幼崽© 沖縄美ら海水族館
其實智商很高
蝠鱝擁有著所有變溫魚類中比例最大的大腦,這些長相憨厚的大型魚類可能擁有超乎我們想象的智商。來自南佛羅里達大學的科研團隊曾對圈養環境下的阿氏前口蝠鱝進行過「鏡子測試」,科研人員驚奇地發現它們竟然認出了鏡子裡的自己,並會在鏡子前反覆擺動自己的胸鰭來確認鏡子中的倒影是自己。
這項研究大大出乎人們的意料,也使得阿氏前口蝠鱝成為了目前唯一通過「鏡子測試」的軟骨魚類。儘管仍需進一步研究加以驗明,但這項研究的結果表明,蝠鱝有著較高的智商,且很可能存在自我意識。野生的蝠鱝是否也會存在情感及複雜的社會關係?這仍有待日後研究進一步揭開。
在鏡子中認出自己的阿氏前口蝠鱝©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in Tampa
膨魚鰓有藥效麼?
遺憾的是,這些聰明且溫順的大魚,目前正在因為人類的行為而走上末路……
在亞洲地區,蝠鱝的鰓是一味重要的藥材,被稱為「鵬魚鰓」,民間認為蝠鱝鰓具有清熱解毒、止咳平喘的功效,並聲稱用其煲湯可以治療發燒。中國福建、兩廣及台灣是世界範圍內主要的蝠鱝鰓消費市場,其貨源地覆蓋全球。很多漁民在捕到蝠鱝後的第一件事,便是將其鰓腔劈開,取出鰓後洗淨晒乾,出售給海鮮商販。
大量被晾晒的蝠鱝鰓
© Paul Hilton
在兩廣一帶,蝠鱝鰓乾貨的平均售價高達4000—4500元/kg,且常常供不應求,由於國內蝠鱝資源量較小,市面上所見到的很多蝠鱝鰓乾製品都來自東南亞一帶進口,巨大的利潤無疑為蝠鱝的種群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那麼,蝠鱝鰓真的有傳說中那麼神乎其神的功效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目前沒有任何研究證明蝠鱝鰓確實存在藥用功效,就連《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都未收錄這一詞條,其功效並未得到傳統中醫的權威認可。與其說其是一味中藥,更不如說稱其為「民間偏方」。
乾貨店老闆正在展示晒乾的蝠鱝鰓 © Paul Hilton
此外,由於蝠鱝本身是體型大、壽命長、營養級較高的大型魚類,其體內因生物富集而積攢的重金屬等有害物質濃度亦非常高,而鰓部正是這些有害物質的主要富集區。對於兒童、孕婦、老年人來說,食用蝠鱝鰓所造成的中毒風險要更大。
但由於民間偏方稱蝠鱝鰓有滋補的功效,因此在兩廣一帶很多孕婦會食用蝠鱝鰓煲成的湯「進補」,這也在無形間將這些孕婦暴露在高度的重金屬中毒風險之中。
蝠鱝肉好吃麼?
除了佔據主要經濟價值地位的鰓外,蝠鱝的肉和肝也常被用於食用。蝠鱝的肉質較為粗糙,加上味道腥臭,食用價值不高,浙江一帶的漁民通常會將蝠鱝肉經醃漬後製成魚鯗食用,售價十分低廉,據吃過的當地人稱,蝠鱝肉的味道酷似「被爛魚汁液浸潤的、經年未洗的臭襪子」,並不好吃。
無獨有偶,東南亞及南亞一帶居民也有食用蝠鱝肉的習慣,它們會將蝠鱝肉用大量香料醃漬,包裹在芭蕉葉中焙烤,以儘可能去除蝠鱝肉濃烈的氨味。蝠鱝肝有時會被提取肝油,但由於其肝油質量不及其它主要用於提煉肝油的軟骨魚類,加上產量較小,因此並不受到重視。
斯里蘭卡的一處魚市中,大量被大卸八塊的蝠鱝被堆在一起,等待出售 © Steve De Neef
兼捕同樣是蝠鱝面臨的一大威脅,蝠鱝常常成為延繩釣、圍網、流刺網、拖網漁業的兼捕漁獲物,若是未在被兼捕後及時發現並放生,這種情況對蝠鱝來說是致命的。
兼捕同樣是一些大型鯊魚、海龜、鯨豚類甚至海鳥所面臨的一大威脅,而且只要漁業生產存在,兼捕就一定會相伴相隨,無法被完全避免。如何在漁業生產的同時儘可能降低對這些物種的兼捕,是目前眾多科研人員及漁業工作者在努力的方向。
截至目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已將7種蝠鱝評估為瀕危(EN),2種評估為易危(VU),且各物種種群仍呈不斷下降趨勢,和其它大型軟骨魚一樣,蝠鱝目前也正面臨著因人類活動而帶來的重重挑戰。
願這樣群遊的場景能長存
視訊來源:《地球脈動3》
幸運的是,目前我們正在採取行動,去保護這些瀕臨滅絕的大魚。至2018年,《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正式將所有蝠鱝科的物種列入附錄二中,這一舉措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蝠鱝的國際貿易,從而為這些大型魚類帶來了新的希望。
與此同時,眾多國家也在聯手打擊蝠鱝鰓等製品的走私行為,並通過建立海洋保護區、限制捕撈網具等方式保護蝠鱝。希望這些早在晚白堊紀便已在海洋中遨遊的精靈,能在未來繼續遨遊下去。
戳戳下方圖片
可購買2023全年《博物》雜誌典藏版
撰文 | 洛瀾
微信編輯 | 未末